致敬,“老兵方队”中的河北人

时间:2023-06-04 12:4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国人民以这样一场盛大阅兵仪式,同世界人民一道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我省的27名抗战老兵、支前模范和烈士子女参加了天安门广场上的阅兵仪式,他们同其他老同志一道,在万众瞩目之下,接受了来自全世界的敬意,收获了此生无憾的荣耀。

70多年前,日寇铁蹄践踏华北,抗日烽火燃遍太行。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仁人志士奋起抗争、舍生取义、慷慨而战。他们是在前线抛颅洒血英勇杀敌的将士,他们是连夜赶制军鞋、用嘴为伤员吸吮脓血的妇救会的小脚大娘;他们是用稚嫩嗓音四处宣传抗日、冒着生命危险递送绝密鸡毛信的儿童团员……在抗日战争极其残酷的环境下,英勇的燕赵儿女筑起一道道铜墙铁壁,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一篇篇悲壮激昂的历史篇章。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蕴含在他们之中。

70年光阴荏苒。当年热血沸腾的年轻战士、妇女、儿童,如今已是满头白发、步履蹒跚的老者。但对那战火纷飞的岁月、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依然记忆犹新。

抗战老兵

我们曾经是战士

郑玉民:受到聂荣臻表扬的地下交通员

郑玉民,1932年7月出生于保定富昌乡,如今83岁的他腿脚利索,走起路来也比寻常的老人麻利,只是身形看着要瘦弱一些。

“十来岁的时候我就参军了,那时候我是地下交通员,专门负责送情报,经常来回跑。”说起最开始送情报的经历,郑玉民老人显得津津乐道,“那时候送情报也是相当危险呢,不仅要躲过敌人的重重关卡,还必须要准时把情报给送到,不然可能会耽误战机”。

1944年8月,刚入伍两年的郑玉民接到一份重要的情报,必须要赶在太阳落山以前把情报送到情报站站长手里。“接到任务以后,我就往火车站跑。为了赶时间,我趁着火车‘嚓嚓嚓’即将要启动的时候,‘嗖’地从下面钻了过去。”然而,他刚穿过火车就被巡逻的日本兵发现了。“那时候小,跑起来快,日本人一直追不上我,就冲我放了两枪,不过都打偏了。”虽然并未被日本人的枪打中,但是鬼子也没有放弃继续追捕,“我就这样一直不停地跑,中途还吐了两口血,那时候虽然心里有些发慌,但是根本不敢停下。”那时,保定西郊有一座寺庙是日本人的火葬场,旁边有许多坟堆,下雨时塌了一座大坑,郑玉民趁机钻进一座坟坑才得以摆脱日本人的追捕。“眼见天就快黑了,我不敢歇。那时候的信念只有一个,就是必须要在太阳落山之前把情报给送到”。就是因为这样的坚定与坚持,郑玉民在当通讯员时还曾在受过聂荣臻司令员的表扬,“因为我送情报认真负责,聂荣臻司令表扬我是优秀的地下交通员”,老人无比自豪的说道。

赵福辰:端炮楼、炸铁路

在唐县的西北山区的土门村住着一位90岁高龄的老八路——赵福辰。 “那时候一心就是打日本,不打倒日本不回家”,老人回忆着7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往事说。

赵福辰,1924年出生在河北唐县。18岁时,参加了八路军。“我那时候没有上过学,也没有什么文化,不过部队待我很好。”1943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炸炮楼立过功的”,赵福辰说。1945年唐梅战役中,日军抢占了炮楼,炮楼地势险要、四周布满枪眼、易守难攻,面对如此险恶的战况,赵福辰勇当先锋,他和战友共6人临危受命。“我们那会是爆炸组,三至五人一组,一人埋两个地雷,埋多了不行,埋多了该响了,炮楼上的枪眼往下打,我们往上打。”就是在这场战斗中,赵福辰左眼中弹负重伤。“当兵时我是个积极分子,敢闯敢闹,不怕死。”

24岁时,赵福辰进入铁道游击队,在游击队中,他一马当先,从火车尾部进入,以一当十,和日军周旋。“晚上,我们到铁路上撬钢轨、扒枕木,把枕木集中堆放在一起,泼上油,在敌人的铁路线上点起一堆堆冲天大火。”回忆起那次战斗的胜利,赵福辰情不自禁激动起来。

70多年前的一件件往事,深深烙印在赵福辰的脑海里,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壮大,他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年华。9月3日,赵福辰应邀参加在北京天安门举行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他说,能去天安门参加阅兵仪式,是这辈子最高的荣誉。

陈双杰:与小鬼子拼刺刀

陈双杰,1927年出生在保定安新县。1943年1月入伍。入伍后,在冀中九分区司令部通讯队任通讯员,“抗战的时候我先是通讯员,然后又调去当了部队团长的警卫员。”

回忆起70多年前的戎马生涯,陈双杰断断续续的讲述道,“我记得有一次,天还没亮日本人就把整个村子都包围了,听到鸡叫声,我们才得知鬼子已经进村了”。据老人介绍,那时候他们的子弹很不充裕,如果跟日军硬碰硬势必会吃大亏。为了保存实力与鬼子拼杀,部队的团长下令,日本人不进屋谁都不许随便开枪,等日本人进屋以后再打。“日本人子弹充裕啊,我们打了日本人,就可以缴获了他们的武器。”老人说,“那时候一个日本兵有2个子弹盒,100多发子弹,4颗手榴弹还有1个刺刀。”

“这场战斗僵持了很长的时间,最后双方的子弹都几乎耗尽了,我们就开始跟小鬼子拼刺刀”,随着年龄的增大,许多战斗的时间、地点陈双杰都已记不大清了,但与敌人厮杀的场面老人却仿佛历历在目,“那时候拼刺刀是三个人或四个人背对着背,小鬼子一动就一刀捅上去”。

1946年,陈双杰参加了霸县胜芳战斗,不幸左脚负伤。“这里是打仗的时候被炮弹炸的”,老人指着左脚说道,声音里满是自豪与骄傲。

杨大锁:放下锄头拿枪杆

1928年出生在白洋淀杨地沟村的杨大锁曾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16岁时,村子遭到鬼子惨绝人寰地扫荡,尚虽年幼,但他毅然决然地放下锄头拿起了枪杆。

“我是当兵的,前方打仗的”,老人的声音铿锵有力。“1941年12月,我刚16岁便去参了军,在冀中九分区二十四团一营三连三排七班当兵”,这是杨大锁老人永生不忘的番号。

推荐访问:河北人 方队 致敬 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