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仇庄

时间:2023-06-04 09:1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文化墙

仇庄村的路,从村东一直延伸到村西。

这条路铺着平坦的柏油,路两边齐刷刷排列着灰色的水泥路牙。路比较宽,上下两排车道,路中间划着醒目的虚黄线。当你从路东口进村的时候,只见迎面的两侧墙上分别写着:“顺乎民情、水到渠成”和“天合人意、福至汇通”。这两句口号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耀眼。

路南的文化墙上,图文并茂地画着二十四孝故事,有一百多米长,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见过许多村庄,那里靠路边的墙上大都写着这样或那样的口号,还有的写着不知真假的广告词。仇庄村的文化墙却与众不同,传播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孝文化。不经意间,忽然发现两个十八九岁的小姑娘分别以二十四孝故事文化墙为背景,用手机在拍照。不知这两个女孩是本村的还是外村的,看得出来,她们喜欢照相,喜欢孝文化。她们以后一定会成为人妻,成为母亲。母亲是对子女进行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其素质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品质,甚至影响着一个村、一个地区的希望和兴衰。两个女孩瘦瘦的,个头都在160多厘米,她们俩没有时髦的穿戴,没有浓妆艳抹,朴实,可爱。

村部坐落在路的中部北侧,附近有文化广场、幼儿园、超市、公厕、多功能厅和一些村办企业。陆续有身穿宝蓝色工装的人们走进一家企业的大门,他们有骑车的,有步行的,有一个人走的,也有结伴而行的,大都是年轻人。那宝蓝色工装在阳光的映照下,如一块块移动的蓝宝石。旁边高高的铁架子上对称安放着四个灰色大喇叭,这样的大喇叭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了。30多年前,我在县五金厂工作的时候,附近的乔庄村就有大喇叭,每天早晨六点半准时播放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对郊区农村广播,之后就是县广播站的简短节目。现如今,许多村的大喇叭早已“退休”,很难再看见。在这里看到熟悉的大喇叭,就像遇到了久别的老朋友,感到非常亲切。遥想当年,江南有仇姓大户来此定居建造了仇家庄,后来,人们习惯称呼为仇庄。他们从江南来到这里的时候,也一定是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吧。如今,那阳光不曾改变,仇庄村的容貌却已经变了。

这里,看不到其他村庄“千峰竞秀”的民居,而是鳞次栉比,整齐划一。很久以前,仇庄村就自行规划了排子房,每家每户都像城里一样有了门牌号。后来,村里对村民住房的间距、宅院长度、街道宽度、房屋各部位尺寸以及原房屋如何处理都作了详细规定,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这个举措,不仅仅有利于建设规范整齐的文明村,而且可以有效节约土地资源,为后代子孙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还可以避免邻里之间因为建房而产生的不愉快,促进邻里和谐。

村民在建房的时候都用了红瓦,这些瓦片虽然不像被用于宫殿和寺庙的黄色琉璃瓦那般高贵,但它们却时刻分享着房屋主人的幸福生活。

村史

一位村官介绍说:“办这个展览馆是为了让年轻人了解村史,了解村民以前的生活和生产的艰苦,从中体会现如今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珍惜美好的生活。”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老式农具都陆续被现代机械所代替,若不及时将这些农具收集起来,很有可能再过若干年就会彻底消失了。仇庄村和仇庄人做了一件传承历史的重要事情,使得这些仅剩不多的老物件最大限度地得以保留下来。在展厅内,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些传统农具,用于耕种、灌溉、收割、加工、贮藏的一应俱全,这些老物件让人感受到了时光的荏苒和时代的变迁,给村里的年轻一代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传承了京郊大地的农耕文化。

我看到了用来计量粮食的斗、升,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播种机——耧车,用来铡草的铡刀,做砖的砖斗,做瓦的瓦轧,用来磨面的石碾和石磨,打水用的辘轳、压水机,割麦用的镰刀等旧农具。还有鼓风机、碌碡、犁耙、锄头、大叉、三齿、耠子、簸箕、铡刀、风箱。也有很多不认识的农具。

我对展厅的耧车很感兴趣,有文献资料记载的播种用农具是西汉的耧车,耧车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播种两项工作。记得小时候,我大舅家有一个耧车,曾经用牛拉着播种麦子,大舅扶着耧车,边走边摇晃着耧车,让麦粒均匀地种到地里。耧车也叫“耧”、“耧犁”,主要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构成。有单腿耧车至七腿耧车多种,两腿耧车播种比较均匀,最常用。耧车可以播种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

过去,仇庄村的乡亲们在耕作中主要使用七类农具:耕地整地用犁、耙、耱;播种主要用耧车;中耕用铁锄进行锄草、间苗、培土作业;灌溉用辘轳和抽水机;收获用镰刀、短镢、簸箕、木锨、鼓风机;粮食加工用碾子和磨,棉花加工纺车、弹弓、织布机;运输用担、筐、驮具、独轮车。这些农具,在村史展览馆大部分还都能看到。

孝道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孝”,素有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

村里有了文化墙之后,又设立了文明礼仪宣传长廊和新“二十四孝”文化墙,在文化广场设置了法律格言墙、法德共治主题雕塑,开设了“传统文化大课堂”,利用远程教育、文化信息共享等资源,为村民定期播放传统文化经典课程《弟子规》、《读论语》,每次课教室里都座无虚席。村官们还逐户去发放《三字经》、《静思语录》等小册子和《大爱》等道德教育光盘,引导村民做好人、办好事,特别是要孝顺老人。每年腊月二十是村里自定的“老人节”,十多年来,每逢这一天,村官们都要集体走访每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为他们送上过节费,还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

村里不仅掌握着每位老人的生活和健康状况,还逐户和老人的家属签订了《赡养协议书》。在《赡养协议书》中,大到老人的住房面积,小到供给老人的口粮的细粮比例,都有详细规定,制度化的管理,促使各家各户都把“孝”落到了实处。村养老管理服务中心建立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对全村六十岁以上老人建立档案,包括老人的个人信息、配偶信息、其他家庭成员信息以及目前生活状况的描述,形成了村级老人档案库并实行了动态管理,便于村里更好地为老人服务。

村里建公共浴室,还真是个新鲜事。浴室采用太阳能与电加热方式供应热水,开放时间为每年十一月中旬到第二年五月初,收费标准是每人次三块钱。浴室内有20多个淋浴头,可供40人同时洗浴。村里规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洗澡免费,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带着家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来洗澡,也全部免费。

如今,城市社区正在想方设法为老年人建立餐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在仇庄村,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村里建立了老年人食堂,配备了专用送餐车,安排了专职做饭和送餐人员,保证了老年人订餐、送餐、就餐工作有序地进行。食堂按照有利于老年人营养搭配原则进行配餐,由送餐员及时送到老年人家里。老年人也可以根据需求到食堂就餐。

老年人不住敬老院就可以得到日托服务,这是多少城市老年人梦寐以求的啊!然而,这在仇庄村却不新鲜了。村里的养老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了日托所,设置了床位,实行统一管理,床上用品统一配置,定期清洗,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一些子女出远门的时候,为了避免老人在家里孤单,无人照顾,也会将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到日托所。仇庄村建立了一支由十人组成的居家养老义务服务队,由老年人周书兰任队长,其他九名成员都是自愿参加的。他们经常到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卫生打扫、衣物整理、陪同看病、检查沼气、换灯泡、维修水管、调解纠纷等服务。当老人出门购物、看病或者来养老管理服务中心休闲行动不便时,居家养老服务队的成员就主动接送他们。

忽然想到,人活一世,图的就是有情有义,只有懂得了情义,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才算完整。

读书

仇庄人爱读书。

仇庄村的发展,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跟有个爱读书的带头人关系密不可分。王书信的房间里到处是书,枕头旁、书桌上、饭桌上,甚至卫生间的凳子上都有。《法家的管理之道》、《低调做人的哲学》、《黄帝内经》、《论语》、《弟子规》都是“50后”村支书王书信反复要看的书。村里建了益民书屋,有各类图书5000多册,都进行了分类整理并上架。益民书屋还设立了法律读书角和妇女读书角。每天晚上,益民书屋总是灯火通明,前来看书和借书的村民挤满了屋子。村里以益民书屋为文化活动的载体,经常组织未成年人、年轻人、妇女、残疾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开展读书学习活动;组织老年人开展“听书听报”活动;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在益民书屋开设电脑培训班,免费教村民学习电脑。

许多村民和农民工通过读书看报这个途径,及时了解了相关政策。那些从事种植、养殖、运输业致富的农民,都是通过读书看报获取了相关信息和技术。读书还可以教育人,村里那些喜欢斗地主、搓麻将、扎金花的都把更多的闲暇时间用在了读书看报上。

益民书屋的借书管理登记簿上,周淑兰的名字出现频率最高,她是这里的借书大户。五年前,她作为北京市唯一的代表,参加了在深圳举行的首届全国全民阅读活动经验交流会,不仅作了重点发言,还获得了一等奖。

村里还有一个特殊的读书群体,年龄最大的八十多岁,最小的六十岁。每到周日,十几位老年人经常聚在一起读书,饮食保健知识、教育下一代的相关书籍,都是他们集体学习的内容。

幸福

记得那次跟随着区人大领导来视察的时候,许多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这是村子吗?”言语中,流露出大家发自内心对仇庄村的赞叹。

这些年来,村里在全区率先成立了全程代办服务室,为村民提供全程服务。还成立了村民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进一步扩大了为社区村民服务的范围。相继完成了改水、改厕、吊炕、道路硬化、沼气气化、阳光浴室、节能路灯等一系列民心工程。每年的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村里都要在多功能厅组织大型文艺演出、艺术展览和“红色影片展播”;信息服务站定期为村民组织信息技术培训和蔬菜种植培训;建立了通州区第一个村级百姓俱乐部和北京市仅有的村级村民文化活动中心,购置了摇篮、摇椅、乒乓球桌、台球桌、点歌机等文化娱乐设施,配有羽毛球、围棋、象棋以及报纸杂志等文化读物。还建立了村内合唱队、秧歌队、广场舞蹈队、老年乐器队、篮球队、乒乓球队,为他们开展活动提供场地、音响、乐器、电子版U盘,每月进行一次文体比赛,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那里还建有三十多米长的文化长廊,以构建和谐村庄为主旋律,融入了法律和道德内容,以格言、警句、古诗和图画的形式对村民进行素质教育,免费对村民长期开放;村里的文化广场、健身广场、街心花园、村民大舞台、多功能厅和益民书屋都非常吸引人,每天都有很多人参加活动;村里还在广场安装了一台LED大屏幕,每天播放通俗易懂的中华德育故事、励志漫画等,对村民进行思想教育、感恩教育、孝文化教育、法治文化教育等。在广场还建有“法德共治”主题雕塑;每天傍晚,文化广场都很热闹,有下棋的、有打球的、有健身的,最吸引人的是老年秧歌队的秧歌舞。为了解决村民取钱、存钱路途远的难题,村里通过和北京农商行协商,在村里安装了银行自助取款机,村民不出村就能取钱,还能缴纳话费、充值等。

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效果明显。实现了管网供水,家家户户安装了水表,改善了村民饮水条件;建新式节能吊炕180个,新式吊炕能够将冬天室内温度提高3度左右;集中建了沼气站,实现了资源再利用和全村统一供应燃气;为村农户建了300个“三格水冲式”厕所。三格式化厕所是由三个相互连通的密封粪池组成,粪便由进粪管进入第一池依次顺溜到第三池,实现了无害化处理;村里还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和15个垃圾收集大箱,安排了10名专职保洁员。免费为村民各家各户配置了密闭垃圾桶,每天有专人上门收集垃圾,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村里完善了雨水处理系统,铺设了污水管线,实现了雨污分流和生活污水处理,有效地改善了环境质量;在村里道路的主要位置安装摄像头32个,新建封闭式围墙1800米,在全乡率先实现了封闭式社区管理。

在新形势下,仇庄村先后引进了八家环保企业入驻仇庄村工业大院,实现了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在本村就业,就业率达到91%。村民年人均收入18000元,高于很多村农民的年收入水平。他们在自己300多亩的特色农业采摘观光园里,种植了绿色安全的特色蔬菜,有效解决了“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

正如村歌《亮起来》唱的那样:“春华秋实亮起来,左邻右舍亮起来……”

责任编辑:黄艳秋

推荐访问: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