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調查硏究,办好耕讀小学!

时间:2023-06-03 19:00:1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解放前阳新县經济文化十分落后,全县小学生只有一千八百多人。解放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一九五二年小学学生达到了二万五千多人。一九五三年以后,由于受到外国資产阶級教育学的影响,办学思想上片面强調“正規”,貪大貪洋,小学教育一度下降,直到一九六三年,入学儿童才有二万五千六百人,入学率仅达百分之四十二点六。一九六四年,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領导下,以阶級斗爭为綱,重新学习党的教育方针,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小学教育的普及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基本上扭轉了“三低現象”(入学率低,貧农下中农子女入学率低,女儿童入学率低)。

深入实际,調查硏究,弄淸問題。过去几年,了解情况主要靠听汇报,汇报的人又是按自己的見解来反映情况和分析問題的,我們沒有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只有按汇报人的意图指导工作。这不是我們領导下层,而是下层領导了我們。我們必須改变这一作風,克服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到群众中去作調查硏究。調查硏究,也是一件不容易的工作。从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四年春天,我們进行了好几次調查硏究,才认識到入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学校大,設点少,布局过分集中。如白沙石淸小学的学生,每天上学要走三、四里路,高小生要走五、六里路,还有三分之一的住校生。为什么造成这种現象?是由于前几年对学校进行过两次大調整:一次是大轉民办,公办收了点,民办又沒有办起来;再一次是学校定点,又减少了一部分分校。这种做法是以資产阶級片面追求“正規化”的办学思想为指导的。这就使一部分儿童不能入学。第二是划区入学,区与区、社与社、队与队有着森严的入学界限。許多儿童不能就近入学。第三是有不少的学校招生有“三要”“三不要”:交得起学費的要,不流动的要,聪明伶俐的要,反之則不要。再加上不招插班生,大大地限制了貧农下中农子女入学。这一套資产阶級的办学方法,完全違背了党的教育方针,違背了党的阶級路綫。

通过調查,情况比較淸楚了,抓教育的决心也就大了。我們的办法是两条腿走路,一是把耕讀学校和民办学校抓起来,再就是把全日制学校的潜力挖出来;工作分三步走:

第一步,武装学校骨干,搞思想革命化。去年八月初,我們召开了全县教育工作会議,到会骨干四百人。会議先务虛,学习党的教育方針,批判了資产阶級办学思想,学习了河北阳原县普及小学教育的經驗。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展开了两个算帳对比。一是阳新县与阳原县对比。我县人口和学龄儿童,是阳原县的两倍,公立学校的班数及教职工的編制数,是阳原县的一倍半,但是阳原县适龄儿童入学率是我們的两倍多。二是我县一九六四年教育普及情况与一九五六年对比。随后,又开展了三算三查:算政治帳,查貧农下中农子女入学多少;算經济帳,查編制經費增加了多少,學額减少了多少;算人的帳,查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浪費了多少人力。通过算帳,大家才清醒地认识到,一九六四年比一九五六年多了教职工二百七十九人,多了一百三十四班,多用了一十四万多元,学生却少了四千四百多人。全县一九五六年国家对每一个小学生的投資平均是十三点五元,而一九六三年則为二十二点六元。全县一九五六年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一比三十二点六,而一九六三年为一比二十点六。我們的学校是越办越集中,国家开支越来越大,教职工越来越名,而学生越来越少。关在学校門外的大都是貧农下中农的子女,而地富子女基本上都入丁学。例如花果公社入公办和民办全日制讀书的貧农下中农子女只占本阶級的百分之四十五点一,而中間阶层子女的入学率为百分之八十七点七,地富子女的入学率为百分之九十四点七。通过算帳,大家认識到这些公办学校的潜力很大,浪費很多,不是多快好省而是少慢差費,不是向工农开門,而是連反了党的阶級路綫。使到会的骨干,包括我們自己都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級教育。大家进一步檢查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追求“正規化”、“一律化”的敎育思想根子,制訂了貫彻两条腿走路,普及小学教育的計划。

第二步,大張旅鼓地宣傳党的教育方针,大办耕讀小学。参加这次会議的人回去以后,以区为单位,組成了一支包括社队干部、中小学教师、在乡知识靑年和农村艺人,总共有六千六百多人的宣傳队伍。分片包干,深入生产队,通过“三同”,进行深入的宣传发动。宣传內容是党的教育方针,举办耕讀小学的意义以及中小学学生卷加生产的偉大意义。在宣傳中,我們注意了两条:

一条是以阶級教育为綱,开展回忆对比訴苦活动。把学不学文化同巩固无产阶級专政、巩固集体經济和培养革命接班人联系超来。这样一宣傳,效果显著。海口公社牮楼生产队,在诉苦发动中,摆出了过去全队十二戶地富,戶戶有人讀书,富裕中农十六戶,十四戶有人讀书;而貧农下中农二十二戶,只有八戶有人讀书的事实。現在全队学龄儿童三十一人,只有七人入学,未入学的二十四人,都是貧农下中农的子女。富农柯克光說:“讀书就是好,将来討米也要当个叫花子头。”这就便大家认识到地富分子叫他們的孩子讀书,是为了統治人民群众,实行复辟。事实激发了群众的阶級仇恨,提高了阶級觉悟和办教育的积极性。龙港区黃桥公社第五大队支书陈世树同志,經过回忆对比,立即发动群众,把全队一百七十六个学龄儿童都組織入了各类不同的学校。

再一条是必須圍繞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三同”,做到生产、宣传发动两結合。这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鍵。去年八月間,正逢天旱不雨,我們组織的力量,一方面参加抗旱,一方面宣傅发动,工作进行得很順利。住队的教师,与群众实行“三同”,串連发动,小型座談与大会訴苦对比紧密結合,达到了广泛地、深入地发动群众。如陶港区朱应通小学女教师楊贊先,到官塘公社柏树下生产队做宣傳发动工作,一开始干部群众对她很冷淡,經过“三同”后,千部及群众和她的关系就亲密了,很快就办起了一所随到随教的耕读小学,群众很滿意。这种做法不仅加速了教育普及工作,对教师也是一次阶級教育和实际鍛炼。

第三步,調整布局,充实学額。

(一)調整公办全日制学校規模,分散投点。根据調查情况,对規模过大、学額不足、不方便群众的学校,縮小規模,抽出教师增設新点或增加班次。全县八十八所中心小学,原布点二百零六处,增加到三百六十一处。全县高小点由原来的七十九处发展到一百零二处。复式班由原来的二百四十五班发展到三百七十六班。

(二)取消划区入学的規定,招收插班生。为了方便群众,入哪个学校,由群众自願选擇。这样就招收了二千四百八十八个新生。

(三)根据群众的要求,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校。如后脑山是纵橫六十余里的大山。在山上,有一个灣子,十八个儿.童,只有两个儿童下山讀书,还有两个灣子的儿童,根本沒有办法讀书。根据群众的要求,調来一个教师,到山上組織巡迴教学、送字上門,再兼教一个识字組。山头上的三个湾子,共二十九个儿童,二十八个儿童入了学。群众感激地說:“只有共产党才能这样照顾我們。山区这样办学,眞是做梦也想不到的。”

通过以上的措施,公办学校在不增加一个編制、不多开支一文錢的条件下,由原来的二万三千三百四十个学生上升到三万二千四百六十九个学生,每班平均学生由二十八点五六人上升到三十九点三人。教职工同学生的比例,由一比二十点六上升到一比二十八点七五。原来走讀生最远的往返要走二十华里,現在高小学生离学校一般不超过五华里,初小学生一般不超过两华里。

一年来,我們对巩固耕读小学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狠抓思想革命化,培养一支又紅又专的师资队伍

我們学习了解放軍的政治思想工作經驗,学习了入的因素第一这条眞理,淸楚地認识到,沒有教师思想觉悟的提高,要巩固耕读小学是不可能的。

怎样抓教师的思想革命化?主要抓三点:一是大学毛主席著作;二是以阶級教育为綱,提高阶級觉悟;三是通过总結工作、交流經驗,树立旗帜。

大学毛主席著作,带着问题經常学,是由生产大队直接抓的。如平原山大队,有十个回乡知識靑年,不安心农村劳动,經常跑到城里找工作,群众管他們叫“十架飞机”。其中石裕强对其他几人的影响最大。支部书記石显申,首先抓紧对石裕强进行教育,幷領导他們学习毛主席的《靑年运动的方向》、《反对自由主义》等著作,联系思想,开展批評。經过学习,这些知識靑年在参加生产上思想感情有了变化。当办耕讀小学的时候,就叫石裕强当了耕讀教师。他办的这所小学比較好,区委又对他进行了教育和表揚,他更加积极肯干了。这样,这个队的十五名耕读教师都安下心来,群众高兴地說:“十架飞机落了地”。

区和公社主要是通过集体培訓,对耕读教师进行阶級教育。一九六四年春天,开始进行了集体訓练,光白沙区在去年二月就集訓了一百一十八人,四月又集訓了一百零一人,今年春节后大多数区又按着县里开骨干会議的办法,对耕讀教师进行了訓练。也有些公社,固定了一套培訓教师的制度,如赤馬公社党委,每一学期組織耕讀学校、业余学校、民办全日制小学教师集中学习两到三次,每次由公社党委亲自領导他們学习一到三天,提高他們的阶級觉悟和认識水平。

总結工作、交流經驗、树立旗帜、表揚优秀教师,这一工作,主要是由县里抓的。我們在一九六四年冬召开了四百多人的先进分子会。先务虛,后务实,以虛带实。到会教师在精神上受到了鼓励,政治上得到提高,又学习了教学业务,会后出現了大批的办学积极分子。如戟福生产队耕读教师董美如,艰苦办学,群众滿意地称贊說:“美如是俺敦福的两个带头人,一是文化带头,二是劳动带头。”团支部吸收他入了团。

二、为政治服务,与生产結合,努力提高敎学质量

耕讀学校办起来后,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在政治工作上,紧密結合当前阶級斗爭形势进行阶級教育和革命教育,如請貧农讲家史和地主剝削史,組織学生参加訴苦会,阅读《南京路上好八連》、《一文錢的故事》、《十六个孔淑貞》、《雷蜂》等文章,組織学生看革命的电影和展覽,教唱革命歌曲,等等。使孩子逐漸形成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去年冬季光赤馬公社就有貧农下中农子女一百一十八人参加了少先队,带上了紅領巾。

在劳动生产上,一方面組織学生参加集体劳动,另一方面組織学生种些小試驗田,旣培养了劳动习慣,进行了热爱集体的教育,又减輕了貧农下中农的經济負担,克服了学校的困难,使办学的經費有了可靠的来源。

在課程設置上,目前,主要根据农村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确定教学內容。第一年以識字为主,第二年适当增教算术和应用文。

三、以点带面,点面結合

县文教局在白沙区赤馬公社同区委同志共同搞点(主要依靠区委的領导)。在点上的工作方法是:突出重点,合理安排,以生产带教育,以教育促生产。如区委书記黃殿臣同志在赤馬公社蹲点,旣搞生产,又搞社会主义教育,还办耕讀小学。耕读教师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骨干,夜間开会与上課有矛盾。他們就采用了会前上課、課后开会的方法,解决了矛盾。每个区委和公社党委,都采用了这种以生产(中心)点带教育点的办法,解决了各种矛盾关系,旣发展了生产,又办好了耕讀小学。

推荐访问:办好 小学 調查硏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