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实现了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的飞跃

时间:2023-06-03 14:1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涉及的三个历史事件——关羽不曾诛文丑,曹操不曾杀吕伯奢,诸葛亮未曾使用空城计——经过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艺术化加工,实现了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自觉提升与飞跃。《三国演义》的艺术光芒和在中国小说史上的里程碑地位,与这一飞跃密不可分。

关键词:三国演义 历史真实 艺术真实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作者为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以描写政治斗争、军事斗争见长的长篇历史巨制。整部作品在完整细密的宏伟结构中,用近百年豪杰辈出的三国时期为蓝图,以魏、蜀、吴三国割据称雄及兴亡为线索,以三国鼎立到三分归一的历史进程为纵式结构的主线,以蜀汉政权为主体,以诸葛亮、刘备、关羽和张飞等为中心人物,描写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三国演义》是在历史、杂记、民间传说、遗闻轶事、小说讲史、元代《三国志平话》及戏曲演唱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的漫长“世代积累”型作品,罗贯中的整理、再创作使作品发生了质的飞跃。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揭开了我国小说发展历史崭新的一页。依据如今的小说美学原理,小说创作中的“真”,不是简单地“实录”生活或依据正史,而应当允许虚构而且必须虚构;小说中的“真”不是具体的人和事的真实,而是“情”和“理”的真实。从小说艺术的审美特征上看,历史贵实,小说贵幻,在中国小说史上《三国演义》实现了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的飞跃。下面举三个实例来说明《三国演义》的这一成就。

一、历史上关羽不曾诛文丑

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述: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之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第560页)

《关羽传》中只字未提及关羽诛袁绍大将文丑之事,而在《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袁本初败兵折将,关云长挂印封金”中却是这样描述的:

(徐)晃料敌不过,拨马而回。文丑沿河赶来。忽见十余骑马,旗号翩翻,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乃关云长也,大喝:“贼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第145页)

由此可知,《三国演义》中关羽诛文丑的事迹,是罗贯中为刻画小说人物关羽的艺术虚构。从塑造小说人物关羽形象方面来看,文丑击败了曹操名将张辽、徐晃,可知文丑武艺高强;而仅三个回合便死于关羽刀下,便衬托出关羽的神勇。从小说情节的演进方面来看,当时,刘备安身于袁绍的军营中,关羽却在曹操帐下效力,袁操两方势同水火,而关羽相继斩了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便诱发了袁绍对刘备的猜疑,刘备势必不能久留;于此同时,关羽也想急于立功谢恩于曹操,为毅然决然辞别曹操提供理由。所以小说中便有后来的刘备修书、孙乾乔装改扮私会关羽、关羽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等情节。一个忠义、神勇的关羽形象通过这一系列的事件才会丰满起来。关羽诛文丑,是罗贯中的神来之笔,是小说艺术表现的需要。

二、历史上曹操不曾杀吕伯奢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述: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第3页)

显然,《武帝纪》中曹操不曾杀吕伯奢这么一个人。

《三国演义》第四回,小说人物曹操因刺杀权臣董卓不成,借以献刀之名金蝉脱壳,亡命天涯。逃亡途中,在中牟县遇难被县令陈宫所救,陈宫为曹操义举所感动,弃官从曹操而逃。逃至成皋,两人到曹操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处借宿觅食,打探消息。吕伯奢盛情款待曹、陈二人:吩咐家人杀猪,亲自骑驴外出沽酒买菜。后来的事态发展是这样的:

曹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第22-23页)

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立场为“尊刘贬曹”,故而把曹操这个小说人物塑造成一个奸雄形象。罗贯中受《三国志》裴松之注中相关轶事启示,如孙盛《杂记》: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第4页)

对此事进行了创造性改编,还安排了陈宫这样一个人物“目睹”曹操的恶行,完成了对小说人物曹操多疑、凶残、极端自私等性格的刻画。曹操杀吕伯奢这一细节,无中生有,却完成了《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底色的勾勒,实现了小说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的升华。

三、历史上诸葛亮未使用空城计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正传中并不曾记载空城计,可知这是一件子虚乌有之事。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空城计情节的灵感来自哪里呢?从《三国志》裴松之注中,保存下来了的信息里我们找到了些痕迹: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唯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第549页)

这个故事是,西晋初年金城郭冲向扶风王司马骏等人所列举的五件诸葛亮的轶事之一。裴松之虽然援引了郭冲的话,但疑窦顿生,紧接着提出了四点反驳,阐述了郭冲之言不靠谱。例如,郭冲这番话是对司马懿的儿子司马骏说的,司马骏听后,“慨然善冲之言”。在儿子面前揭其父之短,儿子像个局外人一样的言行,显然有悖于常理,此事不可信。裴松之是站在史学家的眼光看问题的,而罗贯中是以小说家的眼光对待此事的。罗贯中意识到,虽然历史上诸葛亮不曾弄险使空城计,但郭冲所讲的这则轶事却可以丰富小说人物诸葛亮的形象。于是进行大胆艺术创作,化腐朽为神奇,突显出了诸葛亮料事如神、临危不惧、智谋过人的艺术形象。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而通过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是最省力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按其性格逻辑敷衍出一处空城计来也是恰如其分的。

对以上三个实例的分析阐释,证实了《三国演义》实现了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的飞跃,在中国小说史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刘世德.刘世德话三国[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明]罗贯中著,刘世德,郑铭点校.三国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鲁迅著,周锡山释评.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6]焦垣生,张蓉.三国演义存目[A],中国古典小说鉴赏[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张东年 甘肃嘉峪关市委党校 735100)

推荐访问:真实 演义 飞跃 实现了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