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林罕及其《字源偏傍小说》考略

时间:2023-06-03 12:4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五代林罕《字源偏傍小说》,对宋人文字学的影响颇大。但此书久已失传,给后人研究带来不少困难。本文据有关史料,对林罕生平、著述及其影响作一考辨。

关键词 五代 林罕 字源偏傍小说

五代林罕所撰字书《字源偏傍小说》,宋人相关撰述多有引用,影响颇大,但因五代乱世,相关资料多已散佚,且其书后世失传,给后人研究带来不少困难。本文欲据有关史料对林罕的生平及其文字学著述、影响作一考辨,以就正于方家。

一、林罕生平

林罕未有传记传世。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称其为唐人。《宋史·句中正传》附林罕事迹,云林罕蜀人,“亦善文字之学,尝著《说文》二十篇,目日《林氏小说》,刻石蜀中”。北宋张唐英撰《蜀梼杌》卷上云林罕字仲缄,温江(今属四川成都)人,“博通经史,献《车驾还都赋》,除温江主簿,迁太子洗马。落托不羁,文多讥刺,执政恶之,故不得大用而卒”。其官太子洗马在五代前蜀咸康元年(925)。

林罕于《字源偏傍小说序》中言称自己“长兴二年岁在戊子,时年三十有五,疾病腧时”。按此处所说干支有误,长兴乃后唐明宗的年号,二年岁在辛卯(931),而戊子岁为天成三年(928)。又林罕长兴二年三十五岁,上推其当生于唐末昭宗乾宁四年(897)。因唐朝亡于天丰占四年(907),林罕十一岁。故一般称林罕为五代人,而《郡斋读书志》等题作“唐林罕”,实不确。

林罕卒年,史文无载。但林罕《字源偏傍小说序》末署时为后蜀广政十二年(949),则当卒于此年以后。

二、《说文集解》与《字源偏傍小说》

《说文集解》,历代文献皆未见著录,仅见于林罕《字源偏傍小说序》中,云:林罕于长兴二年病中“闲坐,思书之点画,莫知所以,乃搜阅今古篆隶,始见源由”,故欲求正其错误,而“病间有事,其志不遂。至明德二年(935)乙未复病,迄于丁酉(937)冬不瘳,病中无事,得遂前志,与大理少卿赵崇祚讨论,成一家之书”。林罕指出自东汉许慎汇集古今文字,“取其形类,作偏傍条例十五卷,名之日《说文》”。此后历代皆有补订,至此林罕汇集古今篆、隶之字成一书,“今所篆者则取李阳冰重订《说文》,所隶者则取《开元文字》,虽知鲁钝,不失源流,所贵讲说皆有依凭,点画自无差误”。并仿效杜预《春秋左氏集解》、何晏《论语集解》之例,“以隶书解于篆字之下”,并题名《说文集解》。

《郡斋读书志》卷四《英公字源》条引郭忠恕云:“又《集解》中误收去部在注中。”孙猛《校证》曰:“《集解》盖指唐耜《字说解》,耜书《宋志》卷一著录题作《字说集解》,《读书志》题作《唐氏字说解》。”按此说有误。郭忠恕乃五代、北宋初人,卒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而据《郡斋读书志》卷四《唐氏字说解》条,唐耜乃北宋绍圣年间人,故郭忠恕所云《集解》不可能是《唐氏字说解》,而《郡斋读书志·英公字源》条所引郭忠恕又云“今点检偏傍,少晶、惢、至、龟、弦五字,故知林氏虚诞误后进,其《小说》可焚”,可知郭忠恕所云《集解》当指林罕所撰《说文集解》。

林罕又删削《说文集解》而撰成《字源偏傍小说》。《字源偏傍小说序》云:“(林罕)今以《说文》浩大,备载群言,卷轴烦多,卒难寻究,翻致懵乱,莫知指归,是以剪截浮辞,撮其机要,于偏傍五百四十一字,各随字训释。或有事关造字者、省而难辨者、须见篆方晓隶者,虽在注中,亦先篆后隶,各随所部,载而明之。其余形声易会、不关造字者,则略而不论。其篆文下及注中易字,便以隶书为音;如稍难者,则纽以四声,四声不足,乃加切韵,使学者简而易从,涣然冰释,如《说文》中已十得其八九矣,名之日《林氏字源编小说》。”

由上可知,与汇集古今篆、隶字之诸家注释而“不失源流”、“讲说皆有依凭”且文字“点画自无差误”的《说文集解》不同,《林氏字源编小说》乃是林罕为探文字之源流,在《说文集解》的基础上,“剪截浮辞,撮其机要”之撮要本,故以《字源编小说》作为书名。此书诸书目皆著录为三卷,因为其书依据文字偏旁而分部,故习称《字源偏傍小说》。《崇文总目》卷一、《通志·艺文略》卷二作《字源偏旁小说》,“傍”、“旁”字通。宋人引用此书多题作《林氏小说》,《郡斋读书志》卷四亦著录为《林氏小说》,又北宋吕南公《灌园集》卷十七有《读(字源小说)》文,皆属省称。

《字源偏傍小说》成书年月不详,今有学者根据林罕《自序》,认定其书撰成于后蜀明德四年(937)。然据林罕《自序》所云,明德四年所成之书乃《说文集解》,实非《字源偏傍小说》。又林罕于广政十二年(949)所撰《自序》云其已将《字源偏傍小说》“手书刻石”,可知此书当成于明德四年至广政十二年间。

林罕此书取“五百四十一字”,而“以《说文》部居,随字出文,以定偏傍。其说颇与许慎不同,而互有得失”。其与《说文》不同者,主要有:其一,《说文》部首为五百四十部,而《字源偏傍小说》有五百四十一部,增立一部首。其二,《字源偏傍小说》并未“训释”所有文字,即“形声易会、不关造字者,则略而不论”,而与《说文》不同。其三,对于冷僻字、难字,《字源偏傍小说》以“四声”、“切韵”注音,“使学者简而易从”,而有别于《说文》。正因为具有“颇与许慎不同,而互有得失”,且有元人吾丘衍《学古编》所说的“此书言篆与隶相通源流,亦自可采”的特点,故《字源偏傍小说》颇为宋人所引用。

三、宋人对《字源偏傍小说》的引用与评价

据林罕《自序》。《字源偏傍小说》撰成之初,为“免传写之误”和“免翰墨之劳”,林罕“乃手书刻石”于成都。此“石刻”在南宋初依然存在,晁公武在成都时,“尝从数友就观之”。此举颇有利于《字源偏傍小说》的流传,成书于五代后周时的郭忠恕《汗简》即已频繁引用林罕之说。而北宋前期学僧梦英撰《英公字源》,其“偏傍全依林罕《小说》”。可见其影响。

宋代文字学著作(包括郭忠恕《汗简》《佩觽》)中引用林罕之说,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多达一百余条(其中有部分文字重复):郭忠恕《汗简》引用林罕《集字》二十二条、林罕《集缀》十一条、林罕《字略》一条,《佩觽》引录林罕《字源》一条;宋夏竦《古文四声韵》引录“林罕集”六十三条;宋陆佃《埤雅》引录《林氏小说》三条(宋蔡卞《毛诗名物解》所引同《埤雅》);《郡斋读书志》卷四引录林罕所“云”文字二条;宋戴侗《六书故》引录“林罕日”十一条。其中《佩瞒》所引林罕《字源》,《埤雅》所引《林氏小说》,指《字源偏傍小说》。《六书故》所引“林罕日”,大都为注音和注部首。如“寻”字,“林罕云:古文从寸从尺”;“杏”,“林罕日:从哽省声”;“中”,“林罕谓从〇,象四方上下通中也”;“乃”,“林罕日:凡,乃举事之端,从乃从一”等。推知其当属《字源偏傍小说》中内容。而《汗简》《古文四声韵》所引篆字隶定,无从判断其属《说文集解》还是《字源偏傍小说》。

《字源偏傍小说》不见明清书目著录,且从现见文献上看,明清时人引录之《字源偏傍小说》文字,同于宋人所引,由此推知此书或佚于元、明之际。

从宋人著述中所引文字看,《字源偏傍小说》颇有以“象形”、“会意”、“形声”等法“训释”文字的。如《埤雅》卷五释“豕”引《林氏小说》日:“以其食不洁,故名之豕。”卷六释“乌”:“林罕以为全象鸟形,但不注其目睛,万类目睛皆黑,乌体全黑,远而不分别其睛也。”卷二。释“月”日:“林罕以为象其未有蟾桂之状也。”但如此“训释”之法,亦容易带来“好怪”之弊。宋仁宗时学者邵必即认为《林氏小说》“虽有所长,而微好怪”,并举例道:“《说文》归(歸)字从堆、从止、从帚,以堆为声,罕云从追,于声为近,此长于许氏矣。《说文》哭从”、从狱省,罕乃云象犬嗥,此怪也。”由此晁公武有《林氏小说》“其说颇与许慎不同,而互有得失”之说。此当属较为公允的评价。

附注

[1][4]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13050,13088.

[2]宋朱长文.影印四库全书·墨池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09.

[3][5][7][9]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55,165.

[6]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1613.

[8]明杨慎.影印四库全书·升庵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92.

(责任编辑 孙 毕)

推荐访问:字源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