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个金庸与两种金庸武侠小说

时间:2023-06-03 11:24: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侠文化] 主持人:韩云波

主持人语:金庸武侠小说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以一种原本_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通俗的类型文学形式,步入了具有纯文学意味的殿堂。这既是中国武侠小说类型意涵的张力所决定的,也是由金庸本人的文学态度所决定的。这再次证明了金庸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只要是好的小说就是好的小说,它是用什么形式来表现那完全没有关系。”金庸小说的成功,有力地打破了某种权力话语对文学的垄断,使文学更具有普惠的意义。当然,要成为“好的小说”,必须拥有相应的态度,付出相应的努力。高玉教授认为,金庸小说的成功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如果按历时发展的逻辑来进行理解,可以看到“两个金庸”及两个金庸小说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金庸小说成功的秘诀,正是金庸先生从通俗文学走向了纯文学,从而泯灭了通俗文学与纯文学之间的鸿沟,做到了雅俗共赏,正所谓大俗大雅,至幻至真。同理,不仅武侠小说如此,武侠电影亦然。刘郁琪先生的文章,以1950年以来的武侠电影为研究样本,生动地揭示了武侠电影的形态逻辑与审美意味,亦可生动说明武侠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本身是具有无限广阔的拓展空间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然。

摘要: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关键词:两个金庸;金庸小说;武侠小说;纯文学;通俗文学;新修版

中图分类号:1207.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4)03-0106-09

一、两个金庸与金庸武侠小说三大版本系统

人的性格构成是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是这样,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也是这样,金庸的性格就具有多层次性。他是一个雅人,极重视精神生活,把名誉看得很重;他也是一个俗人,追求世俗的生活和享乐。他是一个政治的人、经济的人,极善于权衡利弊;他又是一个文化人,追求情趣和闲适,对利益和金钱很淡泊。他的现实生活常常是双重的:他一方面办报,写现实针对性极强的社论,和各种生意人打交道且应付裕如;另一方面他又沉浸在想象中,写娱乐性极强的武侠小说,在写作中享受逃避尘世的乐趣,所谓左手写社论,右手写小说。他外表木讷、严肃,但内心“本性活泼”。写《金庸传》的傅国涌曾写《金庸的另一面》称金庸“对金钱不但不是没有兴趣,而且非常在意,甚至可以说锱铢必较,在《明报》内部一直被称为‘抠门’的老板”,“金庸嗜玩‘沙蟹’据说在《明报》创办早期,由于经济拮据,他每次给员工发工资以后,就会邀请他们到自己家里‘打沙蟹’,然后将他们的钱逐一赢回来”。但另一方面,金庸在金钱上又非常大方,“有一次金庸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演讲,讲演完之后,校方不失时机地向金庸委婉提出让金庸捐赠的事。金庸早有准备,拿出支票,当场就签了一张400万元的支票。这一笔捐赠不算少了,校方已是喜出望外。当时校长在喜悦气氛中,不禁异想天开地开了个玩笑说:‘如果再多一个零头就太好了!’金庸看了看对方一眼,二话不说,居然又提笔在400万之后添了零。金庸捐赠了4000万!”

在文学方面,不论是修养、爱好还是天赋,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金庸写武侠小说虽出于偶然,但其文学天赋、对文学的热爱和广泛的阅读以及写作训练、作为作家的文化素养等却非偶然。早在中小学时,金庸就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既有雅的经典性文学,也有俗的通俗性文学。在和池田大作的对话中,金庸谈到他儿时的读书状况,谈到对鲁迅、巴金等人的理解,他说:“对于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巴金先生几乎是我们唯一喜爱而敬佩的当代中国作家。鲁迅先生太深刻而锋锐、太强调严肃的社会主义;周作人意境冲淡而含意深远,非我们年青人所能引起共鸣;老舍嬉皮笑脸,似乎不太认真;沈从文的文章美得出奇,但他所写的湘西,对于我们江南人似乎充满异国情调;茅盾的革命情怀我们不太了解。”这既反映了少年金庸对文学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文学的偏好。巴金小说属于纯文学,属于那种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但在五四时期的纯文学中又是最富于情感性和感染力的小说,相对通俗、浪漫、轻松,可读性很强,由此可见金庸在文学观和文学喜好上的雅俗二重性。

其实大多数作家在文学修养和文学爱好上都具有两面性,文学的雅与俗当然具有性质上的差别,但有时也是层次、内容的不同。人在精神上对文学的需求有如人在肉体上对食物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偏食是有的,但大多数人是肉食、蔬菜、水果都吃。对作家来说,在文学修养和爱好上,大多数人既有高雅一面也有通俗一面,极端的纯文学观念和纯粹的高雅爱好是少见的。由于传统和观念的不同,再加上运行模式、精神向度、社会效益的不同,作家在创作上必须有所选择。金庸的特殊性在于,他最初选择了通俗文学的道路,也在通俗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后来他改变立场,对已创作的通俗文学进行纯文学性质的改造,即大规模、高密度修改,从而在纯文学上也取得巨大成功。

所以,我认为有两个金庸,有两种金庸武侠小说。1970年是一个大体的分界线:1955年到1970年的金庸为通俗作家的金庸,1970年到1980年的金庸为纯文学作家的金庸;1955年到1970年创作和一定程度修改的小说总体上属于通俗小说,1970年到1980年创作和修改的小说总体上属于纯文学性质的小说。

从版本上说,金庸小说可分为三大系统:“初版本”、“修订本”、“新修本”。初版本指从1955年2月8日《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连载开始,到1972年9月23日《鹿鼎记》在《明报》连载结束,主要是报刊上的“刊本”和各种单行本。修订本指1970年到1980年金庸对旧作修改之后,在香港明河社、台湾远景及远流、北京三联、广州出版社出版的《金庸作品集》。新修本指金庸于1999年至2006年对修订本再次修订的版本,香港和台湾都有出版,但具体情况笔者不详,中国内地由广州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联合出版,2008年全部出齐,名为《新修版金庸作品集》。这只是就大体情况而言,金庸小说版本非常复杂,且不说盗版与翻版,仅就正版而言,学术界至今未能厘清,也许只有金庸自己清楚,但他本人的资料也未必齐全。据倪匡讲,金庸的儿子为了读初版本还得找他借,且“都要还了一部,再借一部新的”。倪匡此话讲于1980年5月,当时修订版出版不久,明河社的《金庸作品集》还没有出全。

推荐访问:两种 武侠小说 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