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

时间:2023-06-02 08:06: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分析了全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阐述了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给中国发展带来的阻碍和困境,提出了中国应对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对策和策略。

【关键词】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 对策

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新趋势分析

第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速度越来越快。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直以经济区域化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为主要趋势。在多哈回合陷入困境之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受到较大的阻碍,这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較大的空间和前提。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进入到21世纪之后,区域性贸易协定的实施数量呈现出几何式增长态势,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速度可见一斑。

第二,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以自由贸易协定为主要形式。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对区域性贸易协定的分析结果显示,自由贸易协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进入到新世纪之后,绝大多数骨架签订的区域性贸易协定都是自由贸易协定,截止到目前为止自由贸易协定在区域性贸易协定之中所占比重已经高达90%。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由贸易协定和其他区域性贸易协定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在灵活性、成本性、便利性、独立性上均具有良好的表现。

第三,全球区域一体化以高标准、高覆盖为主要发展方向。传统的区域贸易协定局限在货物贸易自由和关税、非关税壁垒减让层面,新时期的全球区域一体化已经突破这一限制和范畴,现如今的全球区域一体化已经拓展到服务贸易、农产品贸易、投资、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标准、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等多个层面,近几年来全球区域一体化还有向劳工标准和环境标准拓展和扩散的趋势。可以说,新时期的全球区域一体化的协定领域和规则范畴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和广度,区域贸易协议的质量也更上一层楼。与此同时,新一代的自贸协议往往对贸易投资便利化内容、商业环境建设标准、互联互通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传统区域贸易协定相比具有更高的法律标准和法律要求。笔者在调查分析之中发现,全球区域一体化正在探索超越世界贸易组织要求的消费者保护政策、竞争策略、投资政策、环境法规标准和劳动标准,并且已经渐渐地将之落实到实处,使得区域经济发展能够承担更多的投资者义务、社会责任和反腐败公共治理功能。

第四,全球区域一体化以南北性区域贸易协定为主要发展趋势。在全球区域一体化发展之初,南南型区域贸易协定和北北型区域贸易协定为主要发展形态和趋势,但是较为知名的区域贸易协定均在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各自的区域范围之内。在新时期的区域合作浪潮之中,南北型区域一体化组织渐渐成为全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合作组织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很多早期纯粹的南南型和北北型区域贸易协定渐渐衰落,最终导致解散。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南北型区域贸易合作方式能够促进成员国之间的收入水平趋于收敛,使得各国经济发展得到均衡的提升。

二、全球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首先,欧美日发达国家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采取规避中国策略。我国在自由贸易战略发展上起步较晚,截止到2014年中国和自由贸易协定区的贸易额度在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度中所占的比重尚不足15%,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比重要远远超过中国,这在无形之中将中国排除在了区域经济贸易体制之外。欧美日对中国来说属于非常重要的贸易对象和贸易伙伴,如果三者之间达成区域贸易协定。那么将会对中国的贸易总额和区域贸易发展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德国经济学家尼迪克·何衣德认为TTIP区域贸易协定的签订将会对金砖五国的人均GDP产生负面影响,使得新型的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遭受到严重波及。TPP提出的劳工标准、环境标准和原产地标准将会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很强的转移效应。事实证明,如果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过程中规避中国的话,那么中国将失去自身世界工厂的地位,还会对中国的贸易总额产生负面的影响。

其次,域外力量的卷入使得区域一体化发展面临重重阻力。美国作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的主导者,在东南亚、东亚经济发展中如同一颗钉子,使得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遭受到严重的波及和影响。一方面,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会削弱东亚地区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部聚集力,另一方面其也会增加东亚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阻碍和束缚。东亚地区的韩国、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文莱等国家对和中国共同建设区域贸易协定的积极性一直表现得比较弱。日欧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也会削弱日本在促进东亚经济发展一体化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便RCEP协议顺利签订,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也会遭受到原生的制度性阻碍和困境。

再次,贸易规则竞争将使提升中国全球区域一体化的步伐和进程。在美国的主导和倡导之下,区域贸易协定的标准显著提升,现阶段劳工标准、环保标准、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和国有企业均称为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和签署过程中的门槛。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标准的提升加大了中国建设自由贸易协定的难度和协调性,使得中国和东亚在全球贸易体系之中的制度空间得到了很大的压缩和限制。对于中国来说,TPP协议最大的挑战在于中国能否在大国博弈的过程中坚守自身的核心利益:而中国如果放弃加入TPP的话,是否将会失去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之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在全球区域一体化发展新趋势中,中国在区域贸易协定谈判之中的谈判能力、规则制定话语权、国际规则修改能力将成为中国能否继续屹立在世界贸易之林的关键因素。

最后,美国在全球区域一体化发展中试图重新制定对自身有利的贸易规则。美国近年来一直强调全球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重商主义原则,试图重塑区域贸易协定之中的游戏规则,以谋求自身核心利益的最大化。举例来说,近年来美国纺织品生产商充分利用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制定的严格的原产地壁垒原则,实现了大量的纺织产品贸易顺差,这无疑极大地摧毁了东亚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的供应链,给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三、中国应对全球区域一体化的对策和战略选择

(一)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取向

我国在自贸区建设的过程中,将自贸区建设类别划分为市场导向型、政治导向型和资源导向型三种类型,笔者认为在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和实施的过程中,应当以其中一种作为战略实施计划的重点,然后兼顾其他。

市场导向型指的是在自贸区建设过程中通过促进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根源在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盛行和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对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国家,中国对多元化和广阔性的出口市场具有较高的要求,我国建设自贸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拓展对外贸易,使得产能过剩的经济发展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促进企业出口的稳定增长。目前,中国已经建成的自贸区之中,很少有经济发展占据世界经济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应当重视和这些国家的联系合作,抓住重要战略发展机遇和自由贸易区建设谈判机会,笔者认为将中国一欧盟自贸区的建设放在自贸区建设上的重点是可行且必要的。

资源导向型指的是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资源需求和能源供给需求而建设的自贸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能源的安全攻击息息相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石油、铜矿、铝矿、天然气和铁矿都需要大量进口,在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口不断增加的前提下,粮食和肉类的进口需求也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建设资源导向型自贸区就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中国和秘鲁、智利等效果建设的自贸区就属于资源导向型自贸区。

政治外交主导型指的是中国为实现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目标和外交安全目标而建设的自贸区。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将政策目标进行锁定,从而实现国内经济改革的顺利实施。中国应当主动接纳那些对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和改革有意的国际经贸规则。除此之外,在国家发展中,政治利益和安全利益也是影响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尚未实现国家统一,东海和南海也常年处于争端之中,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建设成为我国自贸区建设关注的关键问题。

(二)立足亚洲、放眼全球

首先,中国要注重中华经济区的打造,實现港澳台地区经济统合发展,使得中华经济发展区能够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外部挑战。中国大陆目前已经分别和港澳、台湾签署贸易协定,市场依然处于相对分割的形态。面对这种情况,中国要致力于建设一个贸易投资高度一体化和统一化的中华自由贸易区,实现中华贸易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益。笔者认为中国大陆地区要尽量地向台湾地区释放善意,积极地和台湾地区不同的政治党派进行意见交换,打破台湾地区和大陆建设经济贸易区的顾虑。

其次,要重点经营和周边国家的自贸区。中国可以和周边国家扩大贸易合作领域,如,扩大投资和贸易领域的市场准入谈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原产地贸易规则,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加强海洋经济合作,加强标准一致化、减少非关税壁垒等提高自贸区规则标准。

推荐访问:区域经济 发展趋势 中国 对策 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