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两性话题

时间:2023-06-01 12:4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人物性格中复杂的一面。《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美丽的爱斯梅拉达被伽西莫多拦路劫持,却不计前仇,在伽西莫多受刑时要水喝,群众都无情地羞辱他的时候,她却给伽西莫多喂水,“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丑陋的伽西莫多对善良的爱斯梅拉达充满了感激,在小说中爱斯梅拉达是人性美的化身,后来,当爱斯梅拉达被人陷害要实行绞刑时,伽西莫多奋不顾身救爱斯梅拉达。当伽西莫多看透了神甫克洛德的虚伪狡诈、阴险狠毒的时候,从钟塔的塔顶把克洛德推了下来。小说以几位主要人物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慕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反映出他们的善良和邪恶,崇高和卑下,在多重的对比中揭示出人性中真、善、美的真谛。在《边城(节选)》一文中,翠翠在码头等着祖父来找她时,听到两位水手议论与其中一个水手相好的婊子,“她陪他们喝酒唱曲子,心里可想我。她知道我在船上!”“身体让别人玩着,心还想着你,你有什么凭据?”“我有凭据。”于是水手吹着唿哨,作出一个古怪的记号,一会儿,楼上歌声便停止了。这里生活着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就连吊脚楼的妓女,性情也浸润着边民的醇厚,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的形式。”人性至善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曹禺的戏剧《雷雨》叙写了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的感情纠葛,少女时代的侍萍,作为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却与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在没有成婚的情况下育有两子,这是人性中对自由的超阶级的纯真情感的追求,侍萍沉迷于其中,忽视了封建意识中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更无视传统道德中对未婚女子贞洁的严格要求。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最后周朴园为了自己的前途而狠心抛弃了她,毁灭了她的爱情之梦。或许在道德上应该谴责周朴园的始乱终弃,而此后的三十年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到底是真是假,历来是个有争论的话题,真和假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对此李计谋先生在《漫谈〈雷雨〉人物》中摆出了一个折中的观点:“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不好说全是假的,似乎也不好说成是‘绝对真实的’,说他半真半假,亦真亦假比较吻合周朴园性格的本来面目。”王育生先生则认为:“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他对侍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用来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这既可以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多情、高贵。”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周朴园和侍萍的两性关系中折射出的又何尝不是人性善恶混合的复杂面?在阶级社会里,人是无法摆脱自己所在的阶级带来的诸多社会限制和角色扮演的,而人性中的自然属性又呼唤人们回归超阶级超社会的简单纯洁的两性情爱之中,这对矛盾是一种无法解决的对立关系。综上,这些不以婚姻为基础的两性关系,反映出人性的多面性,从中可以照见美丑善恶,也可以照见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巨大影响。三、 对两性话题题材入编教材的思考

苏教版必修教材中关涉到两性话题的21篇课文中,有的课文主题就是通过两性关系来反映的,而有的课文只是由于文本内容的需要而顺带涉及,主题并不在此。笔者通过统计与分析,发现在这套教材中,对有关两性话题课文的入编情况存在着如下特点:

(一)选材大胆,体现文学作品在教材中的本真面目

诸多入选苏教版的关涉两性话题的课文,编者还是很大胆地保留了文学作品的原始面貌。比如《荷塘月色》一文中,描写荷花“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对梁元帝《采莲赋》中一段文字的引用等,都一概保留,并且在课文后面的“活动体验”中还涉及对“把荷花比作美女”的描写探讨;《边城》在人教版的节选中完全回避了关于两位水手围绕一个妓女谈论的那一段,而选择了其他章节;《辛德勒名单(节选)》中,编者一字不落地选择了其中的“101——117”这18个镜头,在第104个镜头中,关于辛德勒的清晨卧室中“情妇半裸”的场面,编者也没有加以删除,留给师生去理解、去探讨和感悟。而针对传统篇目《祝福》一文中,柳妈和祥林嫂的那段“私房秘事”的谈话,入选各个版本时编者都没有删改,苏教版编者保留这一段更是理所当然了。这些原貌的保留,非常忠实于原作品,不但表现出对文学作品和作者的尊重,更能引导广大读者正视文学作品中涉及的两性话题,直面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和更深入地领悟作品的思想实质。

(二)涉猎广泛,启发读者思考两性话题的丰富意蕴

正如前文的分析,两性话题的关涉面很广,不但涉及两性的自然生理属性,还涉及两性情感世界的精神属性,更涉及两性引起的多种社会属性。无论是女人的身体还是男人的身体,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爱与被爱要求的血肉之躯。两性关系既是一种性别的关系又是一种超性别的关系,在这两性关系里蕴含着社会的、民族的、历史的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苏教版所遴选的相关课文中基本都涉及了这些内容,对于爱情,相关课文以讴歌爱情的纯真美好为主旋律,但也不乏表现爱情带来的离别之苦、相思之痛、担心对方是否会移情别恋的作品;对于婚姻本身以及婚姻关涉到的方方面面,课文中都有适当的表现和反映,所选课文多是表现由婚姻带来的亲情的温暖,也有表现基于婚姻的宗法制度下女性被压迫被剥削的悲苦命运的;至于不在爱情与婚姻范畴之内的两性关系更富有宽广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更能启迪读者去思考两性话题背后的丰厚意蕴。

(三)编排零散,难以实施明确系统的两性话题教育

梁晓声在《喷壶》一文中曾说:“世上有些人没结过婚,但每一个人都是爱过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会有爱恋的情感和经历,而中学阶段是学生的爱情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很有必要对关涉到学生一生幸福的两性话题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引导。在苏教版必修教材中,从专题来看,只有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一专题的“执子之手”板块所选的两篇课文是直接谈爱情的,即《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相对于整套教材来说,所占份额实在太小,编者没有像2004年秋季上海市初中语文新教材那样,单独编写题为“爱情如歌”的爱情教学单元。“把诸多描写爱情的名篇名作集中在一个单元,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为了让教材更贴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帮助他们了解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上海初中语文新教材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范守纲教授解释说,“当前中学生几乎天天都可以从影视、网络、书报等传媒中和他们的日常生活里看到爱情,但大多数的家长和教师对这个话题讳莫如深,与其让这些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因好奇又缺乏正确引导而误入歧途,不如让世界名家的经典话语帮助他们走过这段‘躁动期’。”

在统计过程中,笔者惊讶地发现必修四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所选的三篇课文无一例外地涉及了两性话题,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所选的7篇课文中,有6篇是直接涉及这一话题的,而剩下的一篇——《听听那冷雨》中,有“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这样的描述,有资料考证,这“鬼雨”与作者曾经有过的一段短暂而凄美的爱情有关。在必修二第四专题后面的“写作实践”中,有一道题是“阅读下面的微型小说,自拟题目,写一篇鉴赏文章”,而所选的小说是台湾作家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写的是樱子为“我”到街对面的邮筒寄信而遭遇车祸的故事,而信的内容是“妈:我打算下个月和樱子结婚”,还是关涉到爱情婚姻这一话题的。而就这两个专题,编者设计的问题探讨中直接指向两性话题的微乎其微,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对于高中生而言,我认为在教材中更应该设立单独的有关两性话题的专题,大大方方地和学生集中谈谈这一话题,便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也可避免分散重复的说教。

(四)强调经典,缺乏时代精神和贴近现实的实用性

毋庸置疑,入选苏教版必修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时空考验的经典之作,关涉两性话题的文章更是如此。因为经典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也就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而这时间也使得文章与现今有了一定的距离。据笔者统计,所选的相关课文离现在最近的是江河在1981年发表的现代诗歌《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其主题还不在表现爱情本身,也就是说最近的也有三十年的时间距离,更不用说其他的中外经典名篇了,这些内容与当代生活严重脱节,只是引导学生“向后看”,缺乏现今的时代精神,关系到学生实际情况的太少,而少男少女情窦初开,他们深切关心的两性问题常常得不到解答,文学作品中唯美的爱情、和谐的婚姻、忠贞的坚守深深地影响着他们,使他们更加渴望和神往这样崇高神圣的情感世界,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看到的却是非法同居,未婚先孕,家庭不和,离婚率上升,一些人视婚姻如儿戏,闪恋、闪婚、闪离,政府官员的不雅视频事件,甚至由恋爱引起的行凶杀人刑事案件等等,而他们自己也可能出现青春期到来时的生理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从教材所选的课文中找不到答案,当然我不是说语文可以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但至少说能有一些课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原文共有“十八岁”“两代人的矛盾”“读书的苦乐”“恋爱”“青春”五个部分。在第四部分中,父亲坦荡地和十八岁的儿子畅谈“恋爱”,对儿子的早恋没有棒喝,而是从自己的感情教训着眼,把警示蕴含在很多耐人寻味的句子中娓娓道来,读者能从中悟到解决自己一些情感问题的方法。可入选苏教版时,却被编辑生生砍去了“恋爱”部分,只把这部分放进《教学参考书》的“相关资料”一栏里,教师不补充学生基本是看不到这一部分的。这样的处理自然有编者的考虑,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但因此削弱了文本的教育引导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熏陶、渗透和感染,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品格。苏教版必修教材中遴选的与两性话题相关的课文,笔者对它们所做的分析与思考,意在直面这一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敏感话题,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不回避,不掩饰,欣赏古今中外有关这一话题的名家名篇,引导学生正视爱情与婚姻,思考社会与人生,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为他们未来的情感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①丁帆,杨九俊主编《语文(必修一~五)》,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②刘艾清著《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爱情题材选文的分析及反思》,《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5期

③金荷华著《育人为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与浸润爱情教育》,《语文建设》2011年第4期

④黄剑芳著《当“爱情”撞进语文课堂——谈高中语文教材中爱情题材作品的解读》,《教育艺术》2008年第7期

⑤孙会芳著《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对婚姻的启示》,《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第12期

⑥刘锋著《试论婚姻的本质》,《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⑦苏琼华著《说不尽的爱情——谈世界文学中的爱情婚姻问题》,《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第6期

⑧田冬锦著《鲁迅与胡适女性观之比较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⑨徐兰平著《教材中的爱情对语文教学的启示》,《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7年第6期

B10董彦菊著《论男女两性关系》,《大家》2010年第9期

(江苏省滨海中学;224500)

推荐访问:必修 直面 苏教版 高中语文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