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开始,用“心”出发

时间:2023-05-31 16:30:1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2016年10月25日傍晚,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天目西路派出所值班民警,突然接到报警电话,电话中是一个女人的声音,说自己的孩子不见了。没有回家的孩子名叫子云,13岁,在上海一所中学就读,本是家里听话的孩子,只因作业没做,母亲被老师请到学校与老师进行沟通,然而一出校门,只因母亲说了一句“你好烦啊”,孩子就选择离家出走。在接下来的三天中,深秋冷雨季节,警方动用40多人,上海、太仓、杭州三城搜索联动寻觅几十小时追踪数百公里,并在网络上发动无数热心网民最终找到孩子。

这则新闻勾起了笔者的回忆,多年前做班主任的时候,遇到一位学生有类似的情况。学生许某是班上有名的小调皮,属于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类型。有一阶段迷恋网络,经常带手机来校,被抓到过不下3次,最后警告他再有一次要上报学校处理。可这威胁刚刚过去一天,又被抓到在课堂上玩手机了,说实话当时我心中异常气愤,觉得这孩子简直无可救药了,就随口说了一句“你烦死了,以后再也不管你了。”然后就走出教室没有再理会他。而谁知下一节课就有学生来向我汇报许某不见了。我内心咯噔一声,坏了,出大事了,立马汇报学校联系家长寻找离校出走的孩子,内心焦虑万分,但更多的是后悔,后悔自己解决问题的简单粗暴。幸好后来孩子自己想通了,主动跟我联系,又安全回到学校,现在想来还是惊险万分、后怕有余。

一、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

1.厌学心理

目前,分数仍是高中、大学录取的重要依据,家长和社会评价学校和教师主要看升学率。为了应对高考、中考,许多学校经常举行大型考试,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外,还有周考、月考以及不定期的联考,并且根据考试成绩排名来排座位。一些“屡考屡败”的学生对学习感到恐惧,越来越厌学,最终导致逃学。学生王某离家出走前给父母的留言中写到:“爸爸妈妈,我对不起你们,我知道你们已经尽最大的努力送我到最好的学校读书,可是我真的已经很努力了,可仍然达不到你们的要求,对不起。”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上好的高中及好的大学,过高的期望值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得学生形成了厌学心理……

2.厌家心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超度叛逆”多源于“第一任老师”家教方式与方法的失当——或过度严厉,或训导粗暴,或亲情缺失,或源于对家暴的怨恨,或源于对家庭破碎的失爱。让学生产生厌家心里的家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温情。现如今离异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比较多,父母在各自为生活奔波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主要提供物质上的供给。有的干脆将小孩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导致孩子长期缺乏精神上的关怀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二、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思考

1.学校要多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

针对学生厌学心理,如果学校能多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来学校,那效果就大大不一样了。2017年2月12日常州市清英外国语学校就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开学迎生活动,家长和孩子前来报到,学生们穿着少数民族的服装,校园里还出现了与56个民族对应的展馆。学校里竟然出现了烤羊腿、烤串这样的民族特色美食,学生们凭借自己在当天开学活动中集齐的五福,能够免费兑换美食,传统的开学报到形式如赶庙会一般。原来,这样的安排是该校在新学期将开展中国文化节活动,寒假里学生们就已经开始做起了功课,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大部分教室装饰都是春节前学生、老师和家长一起完成的。这次报到也是我们学校第四届中国文化节的开幕式,看起来全是玩,其实是对孩子们在寒假期间相关学习情况的一个考察,也是学习成果的一个展示。如此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如此生动活泼教学怎能让学生不喜欢呢?

2.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家校沟通

(1)电话是最方便、最普遍的一种联络方式。如果能够善用,这一条线会成为拉近距离,凝聚力量的“感情专线”。在给家长打电话时,我会注意到以下几方面 :多赞美,少批评;注意电话中的语词和声调。

(2)网络是一种很好地联系方式,如建立班级QQ群或微信群。作为家长,谁不关心自己小孩在学校的一举一动,而家长想知道小孩的“详情”,必须从老师的口中才能具体得知。孩子们在学校的表现写在讨论帖里,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表现,同时对家长的提问坚持一一回复,这种做法很辛苦,但对家长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和欣慰。

(3)每学期精心组织好家长会是班主任同家长沟通,凝聚教育合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学校通过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计划,并向家长提出教育的具体要求,听取家长的意见,共同研究改进工作,从而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家长通过家长会,不仅能了解到自己子女的学习成绩、思想表现,还能了解子女所在班级其他学生的成绩与表现等,从而能更客观地了解自己子女发展水平在集体中的位置。这是对学生施以教育不可缺少的信息。

总之,从“心”开始,用“心”出发是我们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掌握孩子的心理、倾听孩子的心聲、把握孩子的身心特点,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健康成长。

推荐访问: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