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周边“日租房”存在原因探析

时间:2023-05-30 18:1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高校周边“日租房”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关于“日租房”为何能在高校附近安营扎寨的问题,本文从社会大环境、高校教育与管理体制、大学生自身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日租房”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高校周边;日租房;大学生

近年来,高校周边“日租房”问题一直为社会各方面所关注,相关报道在各种媒体上屡见不鲜。几乎每一所高校的周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大学生“日租房”,当地老百姓一般称之为“大学生夫妻部落”。高校周边这些“日租房”到底何以生存?

一、社会大环境为“日租房”的存在奠定了基础

1.“日租房”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老百姓将眼光瞄准高校中的有钱一族。他们购置、建造或租赁房屋用来经营“日租房”。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有过安逸生活的欲望,不愿意受学校宿舍相关规定的约束,他们有租赁房屋的需求。这样,最简单的供求关系就应运而生。

2.“日租房”灵活的管理和低廉的价位是赢得大学生青睐的最主要原因

“日租房”的老板为了招揽顾客,在房间里配备卫生间、公共淋浴、电视机、DVD,甚至可以免费上网。除周末和节假日需要提前预订外,一般情况下均可随时入住。

入住正规的宾馆、旅店时,必须登记身份证,大学生出于维护个人隐私的需要,也不愿去那里。入住“日租房”时,一般只是查看学生证而不登记,更极少有登记身份证的,有的地方甚至根本不问。

与正规的宾馆、旅店每天80~200元、每小时30元左右相比,“日租房”的价位较低,一般是20~50元/天,也可以按小时租,即“钟点房”,一般是5元/小时。多数大学生毕竟要由父母供养上学,太高的价格他们难以承受。

3.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成为“日租房”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过去,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对中国人的婚姻观、家庭观等有较大影响。近年来,多元化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国外的性开放、女权主义、一夜情、包二奶等现象和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挑战着大学生心中传统的婚姻观和幸福观等,使人产生享受“性福”观念,“性”不等于“结婚”,“只要双方相爱,同居可以理解和宽容”,“同居不违反社会道德”,“同居”不等于“怀孕”,这些价值观为大学生外出到“日租房”同居找到一个理由。

4.国家法律法规不反对大学生结婚、外出租房,某种程度上为“日租房”的存在提供了法律支持

我国的《婚姻法》明确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在校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一般都到了法定婚龄。根据“法无禁止既自由”的原则,作为公民的大学生完全有权利实现自己的私权——结婚。他们同居(无论是否登记结婚)也是自由的,属于伦理道德是否谴责的范畴,而不是靠法律来约束。1999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2005年9月1日开始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也没有禁止适龄男女结婚的条文。大学生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在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前提下,选择在哪里居住是法理上的自由。教育部在2007年6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教思政厅[2007]4号)中提到:“严格校外住宿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对于那些的确有特殊原因需要在外租房的学生,则“要履行相关备案手续,加强信息沟通,严格教育管理”。这里也只是讲了“原则上不允许”,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难度很大。

另外,现在国家对高考考生也没有年龄限制。一部分人结婚后上大学,这些“夫妻学生”住在学校集体宿舍很不适应,况且现在很多大学不能给这些已婚的大学生提供“夫妻宿合”,他们基本上都会选择到校外租房。

5.“触景生情”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耳濡目染,也促成了“日租房”的存在

社会上,恋爱青年租房居住的“甜蜜生活”令大学生感到好奇和羡慕;校园里成双入对的情侣让大学生找到了身边可供模仿的对象;社会上的相关报道等等无不在给大学生传递着信息;大学生周末情人的生活方式也肯定会给周围的同学带来不良影响。

一些不法商人制作、贩卖黄色书刊、音像制品以及防不胜防的网络色情信息刺激着大学生的感官,给大学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众多的成人用品商店、避孕工具和先进技术的推广给大学生造成一种假象:同居不会给双方带来太大影响。一旦大学生在思想上能够认可、接受这些观念,他们就有可能自己外出租房同居。

6.社会监管的疏漏使“日租房”在夹缝中生长

高校周边“日租房”多是利用民房、住宅楼或者自建房改建而成,多数都没有办理营业执照,即使去办,也会因为床位没有达到20个、卫生条件差、消防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办理不了。这样一来,“日租房”几乎就成了公安、工商、消防等部门“都不管”的真空地带。即使有人来查,也多是雷声大雨点小,这些“日租房”的老板也会想办法应付过去。因为“日租房”不在校内,学校也只能是望“房”兴叹,无法管理。

二、学校的教育、管理体制给“日租房”提供了便利

1.从教育体制上看,高校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性知识的教育

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的性教育,难以满足大学生对性知识的需求。尽管现在不是谈“性”色变的年代了,但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羞于谈“性”,没有正确的性知识。全国至今仍然没有一部统一的性知识性教育教科书。除了北京师范大学等少数高校外,很多学校都没开设性教育的课程,大学生缺乏科学情爱观、性爱观的教育。

我国大学生对性知识了解较少:80%以上的学生对一些性知识不太了解。仅有8.53%的男生和1.81%的女生完全了解避孕知识,14.73%的女生和5.68%的男生完全不了解。学生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机会得到正常的性教育: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性教育太保守或没有健康的性教育,有42%的大学生都认为学校的性教育太保守,29%的学生认为学校根本就没有性教育,66.93%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性教育很有必要。

大学生正处于性活跃期,渴望对性知识的了解,却又无法通过正常的学校性教育来满足,这就迫使许多大学生通过一些书籍、网上信息来学习有关性知识。自制力没有完全形成的大学生往往通过观看黄色书籍和音像制品来学习有关知识。甚至有专家指出:90%以上男大学生的性知识都是通过黄色书刊、音像制品等非正当途径获得的。

2.从高校的管理体制上看,大学实行的是宽松的民主的自主管理

从法律上讲,绝大多数学生都已成年,具有完全的民事和刑事行为能力,能够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负责。学生课余时间由自己支配,他们可以进行各种文体活动,也有可能到学校周边的“日租房”去聚会,学校老师很难发现。有些同志认为只要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因为辅

导员有家庭,且工作琐碎繁杂,与学生同吃同住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可行性不大。有人撰文说培养学生先进分子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未必可靠,学生先进分子因为碍于友情一般不会“出卖”同学,多是说同学稍晚就能回来,或者是回家或去亲戚家了;再说绝大多数同学都讨厌“打小报告”的人,那些先进分子肯定会想到与同学相处的问题。

3.高校后勤保障设施、服务滞后,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较高质量的生活需求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学生人数剧增,但是高校的硬件设施条件却没有相应提高。许多学生认为:住宿费没少交,但住宿条件与十年前相比变化不大:八人一问,不能上网或网速太慢,没有自己的隐私;宿舍还经常断水(尤其是夏天),不让宿舍自备烧水电器,而打水要排长队;晚上宿合不到11点就关门,回来晚了要陪笑脸去求宿合管理员,还要防止他们向辅导员告状;食堂饭菜质量不见提高,价格却在不断攀升,排到跟前也成了“残羹冷炙”。学生逃离宿合外出租房也就在所难免。

4.高校的默许态度助长了学生外出同居,文体活动的局限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多数高校并非不知道学生外出同居,对此事大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取默许的态度。只要不发生诸如意外怀孕、堕胎等严重事件,学校一般情况下不会过多干预,毕竟这是具有完全民事、刑事行为能力的两个人的私事。(2002年重庆邮电学院女大学生怀孕,男女双方均遭开除一事引起大讨论。)学生据此认为学校同意外出同居,有些同学便由偷偷摸摸转变为光明正大地外出租房。一些学校的文体活动不能够满足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需求,还总有一些同学因自身或其他原因不能或不去参加各种活动。文体活动的局限也促使大学生外出租房。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为“日租房”的存在提供保证

1.大学生在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不成熟的矛盾

“食色,性也。”性欲求是人类的正常生理需要。据专家研究发现,现在我国青少年18岁左右性器官已基本发育成熟,婚前的“性等待期”一般较长。生理上已经成熟的大学生常常有强烈的性欲求、性冲动。在心理上,他们往往没有成熟的婚恋观、情爱观、性爱观和良好的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对他人、对自己、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不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缓解性压抑,大学生容易选择到“日租房”同居。

2.大学生情感慰籍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外出租房共筑爱巢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社交需要(又称感情需要,包括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和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一样都是人的基本需要。当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饮食、睡眠和性)和安全需要满足以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凸显出来。90后大学生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进入大学后远离父母、亲友,自然会寻求依靠和归宿感。没有了中学时代的学习压力,很多青年男女在大学宽松融洽的氛围中互生爱慕之心。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有了美好而朦胧的规划,希望将来彼此能牵手同走人生之路。有些同学受社会上“试婚族”等的影响有提前感受婚姻生活的想法,由爱而性,有了外出同居的要求。

3.毕业班学生的特殊情况也是“日租房”存在的原因之一

毕业班学生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重大抉择:深造或就业。考研、考托、GRE等深造的同学想寻求一片安静的天地便于学习,而学校不能提供足够的条件来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宿舍根本没有学习的氛围,图书馆很难占到座位,开放的自习室数量非常有限),于是外出租房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就业实习或者有兼职的同学往往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准时回到宿舍,晚归既影响他人休息也给自己带来很多不便,早起又要吵醒仍在睡梦中的同学,于是他们也会选择外出租房。

4.寻求自由生活的同学也选择到外面租房

有些同学喜欢清静,不习惯宿舍的嘈杂环境,他们就到外面寻找自由和相对安静的个人空间,这种情况在大学校园中也不是少数。还有些同学由于彼此生活习惯、作息时间与大家不一样等原因,与室友关系不太融洽,他们也会选择外出租房。

参考文献:

[1]潘绥铭,杨蕊,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任婵媛,大学生非婚同居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3]刘礼明,大学生校外租房现象探讨[J]青年研究,2000,(10),

[4]周国安,大学生校外租房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5]袁新国,大学生外宿现象原因及对策初探[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6]李海,大学生校外租房的原因、弊端与反思[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12(4),

[7]许传新,大学生日租房现象透视[J],当代青年研究,2007,(4),

[8]胡建军,关于“大学生日租房”现象的调查分析——对重庆、广东、四川六所高校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9]李勇泉,高校日租房现状调查与对策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责任编辑:王祝萍)

推荐访问:探析 租房 原因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