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参与在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时间:2023-05-30 16:3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文化本身是一个综合概念,文化建设需要多元参与,要充分发挥各种元素的集合力。大学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充分利用其先天的优势,发挥高校校报、学生社团、网络管理、文体活动等主体因素的功能,共建和谐校园文化。

【关键词】核心价值 校园文化 多元参与

文化本身是一个综合概念,文化建设需要多元参与。大学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充分利用其先天的优势,发挥各种主体元素的独特效能,共建和谐校园文化。

一、高校校报与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担负着引导舆论、弘扬新风、维护稳定、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培育新人、繁荣文化及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要充分发挥校报的三大功能——舆论导向功能、素质提升功能、监督反馈功能,从而推进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与时俱进,做宣传和谐的先锋。高校校报的舆论宣传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方面,以创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为目的,牢固树立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和为培养人才服务的办报宗旨;舆论引导要以正确的思想理论、行为纲领、价值观念影响、凝聚师生,用选择性报道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创建和谐,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开拓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引导、激励、动员师生投身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去,进一步激发活力,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促进学校和师生的良性发展。

提升素质,造助推和谐的平台。高校校报要从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素质两方面加强工作,通过刊发评论、开设学生信箱、社会之窗、他山之石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看待与处理问题的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理性辨别能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润物无声的功能;通过编辑发表师生创作出来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学、摄影和评论等作品,鼓励师生研讨教学、科研、学习心得,强化学生的新闻采编写作能力,提升素质,活跃生活,助推和谐。

监督反馈,引导和谐校园文化。高校校报要针对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的实际情况进行监督反馈,充分体现新闻监督对整个校园文化的人文关怀。高校校报通过校报要主动走入师生当中搜集资料,挖掘素材,了解情况,找准典型,抓住重点、亮点,反映热点、难点,反映师生呼声,体察师生情绪;用理性的见解、深邃的思想、合适的方式创造新闻精品,使校报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功能与教育服务功能得到切实加强,达到和谐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社团是由有共同志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相对独立地开展活动的非正式群众性团体,是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文体、社交活动乃至创业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学生自我塑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学生社团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大学校园,全面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学生社团在创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适应高教改革,突显自我管理,促进校园稳定有序。随着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弹性学制、学分制、选修制、后勤社会化、大学联合相互选课等制度的实行,高校传统的以专业为纽带的系科、班级等学生组织的功能有所弱化,而以共同的兴趣爱好、技能特长或共同需要等为基础自愿组成的学生社团却能较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弥补传统学生组织功能弱化的问题。与传统的行政班级相比,学生社团虽然是一种相对比较松散的群体,但它由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利益需求形成的社团共同目标,这是学生产生凝聚力的源泉。在这样的团体中,其成员更容易参与共同的事业,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团队协调能力,从而促进校园的稳定有序。

推动学生社会化,融洽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青年学生即将面临的首要人生课题就是如何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能与他人、与社会建立融洽的关系。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一方面学生进入社会后所需要具备的许多能力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实现了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借助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谋求生存力与影响力,因此,校园内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让学生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显著增强。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与校园组织等外部环境的融洽相处,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化程度,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载体。

丰富、创新、激活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学术研讨、文艺演出、科技竞赛、公益活动等色彩斑斓、层次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不断提高校园的文化品位,满足了广大学生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活跃和浓厚了校园人文氛围,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繁荣。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学生社团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各地各高校要从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因此,学生社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观指导,以“激发潜能、发挥特长、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宗旨,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要以爱国主义凝聚力量,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价值旨归,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在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

三、网络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信息便利和创新空间的同时,网络文化却对传统文化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正逐步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

1、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心理的负面塑造。由于网络时空限制的骤然缩小,人们失去了时间和地域的参照,在虚拟世界中容易混淆现实与虚拟。然而青年的理想化追求会使大学生热衷于和网上行行色色的人交流情感,忽略近在咫尺的现实中的亲情和友情,信任危机也由此产生,孤僻、冷漠、缺乏责任感、没有明确价值观、没有人生目标的“空心人”因而出现。

网络文化浪潮对校园主体文化的挑战。大学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原动力。然而网络的虚拟性、平等性和“去中心化”的运作方式为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在网络世界可以不受任何社会他律的约束,道德相对主义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网民默认的道德准则,“无所谓”,“无底线”,“无可无不可”的游戏人生态度呈蔓延之势。此外,诸如色情、暴力等垃圾文化也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校园主体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互联网时代校园制度文化面临威胁。在开放共享、时空超越的网络空间里和虚拟交互的运作方式下,网络的制度是无序的、不受规范的。在网络上自由惯了的大学生自然而然会对校园的规章制度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各种违规现象的发生(如逃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校园制度文化。

2、应对挑战,建设和谐网络文化

2007年1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并且提出了“五项要求”。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在这种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创新,制定出正确、高效的应对策略与办法。比如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加快学校宣传网页更新;提供学习软件,推荐专业网站;普及网络知识,加强技术培训和自我管理教育;建立系院自己的网站,吸纳学生参与,因势利导学生的热情与兴趣;组织融主体文化与网络技术为一体的课件制作竞赛、动漫创意大赛,发挥其创造才华;开辟专家名师网上讲坛,增强学术、文化吸引力;加强网络信息把关管理等,力争做到多方参与,形式灵活,推陈出新,共同打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

四、文体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它生动活泼、健康文明、为人们喜闻乐见,是学校里培育心灵、陶冶情操、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大学里文体活动的形式灵活多样,不一而足,近年来随着思想的日益开放,创新精神的日益发扬,文体活动的内容、规模、效应也日益得到拓展,有些甚至获得了全国、全社会的整体反响,成为高校著名的文化品牌。如“超越梦想”的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舞动青春”的全国大学生街舞比赛,充满创新魅力和文化艺术底蕴的全国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品位,也给人们带来了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无穷想象空间。

综上所述,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约和指导,对社会文化起着引领作用,从而反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多元参与,要充分发挥各种元素的积极作用,做好和谐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全社会的文化高地。

【本文系2011年驻马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研究(立项编号:L11001)的中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徐朝亮、甘友田,《用先进丈化引领建构和谐校因》[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3)

②马文利,《新形势下高校校报工作的主要任务》[J].《唐都学刊》,2002(18)

③扬飞龙,《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2)

④郭贵春,《着力建设更具先进性的校园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2(5)

⑤何军、方振聪,《试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中国教育导刊》,2009(10)

(作者:黄淮学院中文系讲师)

责编:周蕾

推荐访问:校园文化 参与 作用 和谐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