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用药“十忌”(上)

时间:2023-05-29 17:54: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老年人各种器官逐渐老化,免疫功能逐步下降,各种疾病来袭,有的老年人患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其后半生要与药物相依为伴。据统计,老年人平均用药量,大约是青年人用药量的5倍以上。

另一方面,老年人由于其身体各系统结构和功能变老,对药物的应激能力下降。如60岁以后,心脏指数每年下降0.8%左右,肾血流量每年减少1.9%,肝血流量减少1.5%,脑血流量减少0.4%。70岁左右的老人,平均胃酸缺乏20%~30%,老年人体内总水分减少10%~15%。这些机体变化,尤其是心、肾功能的减退,直接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清除。老年人因为药物治疗而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是中青年人的2.5倍。因此,老年人在药物的选择与用量控制上要比年轻人更加严格,具体说来有以下十忌。

有的老年患者有多种疾病,临床症状多,病因复杂,加之求治心切,常先后在多家医院或不同科室就诊,医生开出作用相同或相似的处方药物,导致重复用药,引起毒副作用。同时,目前治疗常见病的合成药物不少,其中的主要成分大同小异,患者自行购药,买回后又不仔细读药品说明书,将几种药名不同但成分相近的药物同服,也会造成重复用药。殊不知各种药物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反应,重复用药必然加大这些不良反应,严重时可致生命危险。

调查显示,目前老年人日常用药少则3~5种,多则7~9种。不少老年人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每几小时需服药一次的等待中。由于缺乏对药物性能、药理常识的基本了解,对老人的生理特点也缺乏认识,盲目吃药往往会适得其反。有统计资料表明,使用1~5种药物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使用6种以上药物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可见同时服用大量药物或长期不规范用药,会给老年人带来很大的危害。专家建议,老年人同时用药以不超过5种为宜。要明确治疗目标,抓住主要矛盾,选择主要药物治疗。凡是疗效不确切、耐受性差、没有医嘱的药物都可以考虑停止使用,以减少用药数量。此外,老年人记忆欠佳,大堆药物易造成多服、误服或忘服的情况,最好能做每天用药记录,有的需要在家属、亲友的协助和监护下用药。

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对药物和代谢产物的滤过减少。因此,用药应根据病情,按照医嘱及时停药或减量,尤其是对于毒性大的药物,更应掌握好用药时间。老年人由于生活环境和体质的差别,对药物用量个体差异较大,耐受性低。应用药物时一般要从最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摸索出既能控制病情,又能避免不良反应的适合自己的剂量。

有的老年人“从众心理”强,自己有某种慢性疾病,对治疗效果不满意,就到处打听秘方偏方。当听到别人用某种药治好了某种病,便相信“秘方治大病”而加以仿效。其实,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有很大差异,即使别人用某个秘方、偏方治好了病,也不见得适合你,况且这种情况有很大的偶然性。盲目相信秘方偏方,往往事与愿违,因为所谓的秘方、偏方大多未经科学验证,有的还含有对人体有害甚至有毒的成分。不讲科学信秘方,往往延误病情甚至酿成中毒,添病加害。

体弱老年人可适当用些补虚益气之品,但若不从实际需要出发,盲目进补,则有害无益。有的老年人缺乏医学知识和主见,被某些广告和保健品推销的花言巧语所迷惑,盲目应用参、茸、灵芝、虫草、何首乌等,认为可提高免疫力。其实,这些滋补药都有一定的适应症,有的还需科学配伍。例如人参,有益心、补气、化瘀等功效,但应用不当会引起高血压、神经过敏、烦躁、皮疹等,甚至会导致“人参中毒综合征”,因此有“人参滥用,毒如砒霜”之说。又如何首乌,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的作用,但其中的大黄酚有一定毒性,如使用不当或大量、长期使用,就有可能损害肝脏或引起肠道出血。其他补品也是如此,用之得当则有益,滥用则有害无益。

有的保健品经过科学验证有一定保健效果,但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代替药品。有的保健品厂家受经济利益驱动,往往夸大其保健作用,甚至毫无根据地吹嘘其治疗作用,伪装成能治百病的万应灵药,高抬价格,误导诱骗老年患者。有的老年人因虚夸广告和“托儿”的引诱而入了迷,购买了数万元的保健品,成了“食之无用,弃之可惜”的“鸡肋”。有的因相信保健品而停服有效药物,引起病情加重甚至一病不起。老年人要擦亮眼睛,不可轻信虚假广告,也不要贪图小恩小惠,以免上当受骗。

推荐访问:老年人 用药 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