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支持工业城市经济转型策略研究

时间:2023-05-29 10:3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经济新常态下,工业城市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较大压力,商业银行信贷支持成为推动工业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但化解过剩产能、信用风险暴露、不良贷款增加等课题相伴而生,制约了信贷支持步伐,明确商业银行支持策略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立足于经济新常态下典型工业城市经济转型特点,分析了区域商业银行支持制约因素,提出了商业银行支持工业城市经济转型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工业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策略

一、工业城市经济转型的主要特点

A市是区域性重工业城市,工业经济具有较长发展历史,基础雄厚,该市已于2011年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分析该市经济转型特点对于把握新常态下工业城市经济转型特点具有典型意义。

1.经济增速放缓,GDP中工业占比降低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换挡回落,工业城市GDP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压力较大。作为资源型城市的A市经济正处于转型期,该市GDP增速由2005年均13.42%左右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变为2014年7.4%的中高速增长。在产业结构上,产业主体逐步由第二产业让位于第三产业,经济对于工业增长的过度依赖性将逐渐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成为长期趋势。据统计数据显示,A市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66.8%、29.1%发展到2014年的55.9%、40.6%,两者之间的比率之差由37.7个百分点缩小为15.3个百分点。

2.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发生转变

近年来工业城市发展过程中,投资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大量消耗,随着工业经济转型步伐加快,需求主体逐步由投资需求让位于消费需求,要素与投资驱动的结构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变。随着经济下行和经营风险的加剧,企业投资意愿降低、投资项目减少,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降低,与此同时社会消费加速增长,A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08年末的29.6%提高到2014年末的34.4%,消费需求上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源的逐步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资本的投入难以支撑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必须将发展的动力由要素、投资向科技创新转移,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2014年,A市代表创新型工业的新材料、精细化工、新医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装备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33.8亿元,增长8.76%,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5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创新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3.工业经济效益增长遇到较大阻力

工业城市特别是重工业城市,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偏老、偏重,产能过剩问题相对较为突出,随着当前“三期”叠加的影响持续放大,产能过剩行业占比偏大的问题更加明显,随着国家转调力度的加大,工业企业不同程度的遇到了市场需求不振、企业资金紧张、生产经营成本偏高等问题,影响了企业效益的持续增长。从2014年末数据来看,A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主营收入11264.9亿元,增长4.25%,增幅同比回落2.95个百分点;利税1183.4亿元,下降7.30%,增幅同比回落9.19个百分点;利润687.4亿元,下降9.80%,增幅同比回落10个百分点。

二、商业银行支持工业城市经济转型面临的制约因素

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工业城市经济增长趋势性放慢,工业经济转型为商业银行发展带来了诸多制约因素,致使区域商业银行的发展由高增长、高利润常态将让位于中速增长、市场竞争加剧的新常态。

1.工业企业的兼并重组加剧了金融风险

工业企业是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吸纳能力最强的企业。从当前工业城市发展情况看,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能过剩,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过高,环境保护压力及成本较大,严重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结构调整过程中,过剩行业、落后产能的“关停并转”的力度明显加大,部分缺乏先进生产技术、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面临着产业政策、环境治理、市场淘汰等生存危险。该类企业一旦发生经营风险,直接体现为信用风险、客户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旧有客户群退出和新型客户群承接断档的风险。随着各类风险的积聚,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大幅增加,不良贷款清收处置难度加大。2014年末,A市不良贷款余额高达75.08亿元,较年初激增22.51亿元,不良贷款率也升至2.96%的水平,较年初上升了0.76个百分点。

2.现有产行业结构致使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A市作为重工业城市,以钢铁、化工、造纸、纺织、发电、建材、炼油、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比较大,具有明显的“两高一剩”特征。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信贷资源过多集中于此类行业,致使产能过剩行业授信占比较高,2014年末上述行业的信贷总量占比高达23%,受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信贷政策限制,增量授信较为困难。与此同时,代表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消费产业等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较大的客户群体,企业户数少,规模小,在目前条件下还不能成为替代传统产业的主导力量,商业银行在上述行业的信贷投放的有效增长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足够的承贷载体。

3.社会信用体系和相关配套措施尚不完善

当前政府、银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政府对银行信贷政策执行的评价体系不完善,企业虚假出资、抽逃资本、财务造假、利用虚假交易套取银行资金的现象还较大程度的存在,部分中介机构更是参与其中,加上银行自身识别风险能力不强、绩效利益驱动过重等问题,导致部分信贷资金流向了劣质企业,影响了银行信用的流动性。同时,社会诚信、惩戒体系没有实现制度化、法制化,社会担保机制尚未建立,各级政府出资控股的担保公司相对较少,远不能满足广大企业的担保需求,企业担保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4.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随着商业银行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信贷管理水平没有跟上信贷规模的加速扩张,信贷投放求大求快,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内在平衡被打破,信贷管理较为粗放,信贷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商业银行历来具有大企业、大项目的信贷投放偏好,工业企业过度授信较为普遍,对新兴工业中的优质项目、成熟型、创新型小微企业投放不足,且小微企业担保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同时,随着“两高一剩”行业结构优化和社会风险的加剧,商业银行更加注重存量客户中的结构性优质项目,以及居优势地位的龙头客户,其余企业融资将更加困难。近两年A市信贷投入率逐年下滑,2013年末、2014年末信贷投入增长率仅为9.82%、6.41%,分别较2012年末下降2.41、5.82个百分点。

三、商业银行支持工业城市经济转型的措施建议

面对新常态下工业城市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挑战,商业银行应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实际,加快实施源头锁定、全程跟进、精准高效、扶微扶新、生态金融等服务策略,加大对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实现银行自身与当地经济的协同发展。

1.主动融入战略布局,实施源头锁定服务策略

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也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战场,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主动融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一是主动实现与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要始终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出发点,在信贷投放的行业、项目和客户选择方面,加快推进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对符合战略布局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科学制定信贷投放规划,保持信贷总量合理适度增长。二是主动引导和推动国家战略布局。要准确把握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积极主动地调整信贷政策,努力以信贷投向的合理性和前瞻性调整,引导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合理布局。三是加大重点战略行业扶持力度。要依据国家战略布局需要,持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业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钢铁、水泥、造船、纺织、水泥等行业的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四是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服务于产能输出战略,紧跟对外直接投资步伐,对合理向境外转移产能的企业,通过内保外贷、外汇及人民币贷款、债权融资等方式,增强企业跨境投资经营能力。

2.密切关注招商引资,实施全程跟进服务策略

招商引资工作历来是政府经济建设的重要课题,随着工业经济发展能力的深度挖潜和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业城市招商引资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是融入政府招商引资全过程。要充分发挥融资优势和综合服务优势,主动亲自参与政府招商引资谈判、评估、融资、落地全过程,确保政府引进项目符合商业银行信贷政策,提高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二是为政府招商引资提供合理化建议。要充分利用自身信贷投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对政府招商引资项目的产行业现状、市场竞争力、技术水平、发展前景做出分析,提出自身专业角度的意见建议,降低招商引资风险。三是加大招商引资项目扶持力度。对于配合政府引进的项目,要充分发挥当地金融主渠道的作用,及时签订授信合约,为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多元化、个性化的融资服务,以此增加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加快项目建设步伐。

3.优化政策资源配置,实施精准高效服务策略

在贷款规模受限的情况下,要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对重点项目、战略新兴产业、县域经济和小微企业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确保信贷资源作用最大化。一是提供个性化服务策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日益优化和升级对银行服务提出更高的的要求。商业银行要立足于“个性化、精准性、时效性”原则,对重点项目和重点客户组建服务运作团队,根据客户需求特征出具综合服务方案,探索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模式,突破信贷服务瓶颈,搭建链接上下、联动左右的直接营销平台。不断研发和推出满足客户要求的理财业务和满足大众客户要求的特色产品和服务,走一条差异化、集约化、综合化的道路。二是明确信贷支持重点。要加强与政府重点建设项目营销对接力度,扩大项目贷款投放,支持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同时,多渠道了解重点项目立项信息,按照项目基本情况实行名单制管理,由专人做好进度跟踪,适时进入实质操作阶段。三是密切关注辖内企业的大额融资需求。要灵活运用债务融资工具、银赁通保理、银团贷款、股权融资等产品特点,增加客户大额度、低成本的融资渠道,提升商业银行的服务层次。四是提供高效率的融资服务。要严格保证企业融资的时效性,提高申报资料质量,努力提高审查审批效率,尽可能缩短审批时间,缓解企业资金链压力。

4.加快创新业务模式,实施扶微扶新服务策略

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业务经营转型,加快业务模式的创新,必须着眼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推进银行业务和盈利渠道的多元化,使商业银行业务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巩固、服务更加全面,最终实现从传统的融资中介向全能型的服务中介转变。其中扶微扶新服务策略是业务转型的一大重点。小微企业、创新性企业是国家重点扶持领域,虽然在信贷支持过程中存在较多障碍,但应把该领域作为战略性支持重点,加大资源倾斜力度,拓展服务支持空间。一是提高对小微企业业务的重视程度。要围绕核心客户供应链上下游客户、国家(省)级产业园区、“新三板”等客户集群,在掌握小微企业全面信息的基础上,视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盈利情况,与小微企业建立长期型、合作型、伙伴型的关系,将小微企业作为重要客户进行营销、培育、合作。二是简化信贷审批流程。针对小微企业融资周期长的实际,重新设计小微企业融资产品流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减少审批程序,缩短审批周期。三是创新抵质押方式。主动开发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融资产品,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采取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缓解小微企业抵质押不足的矛盾,提高小微企业信贷融资产品比重,切实加大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四是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加快服务机制创新,逐步完善创新性企业风险定价、考核激励、贷后管理、信息通报等工作机制,对创新性企业简化办贷流程,提高办贷效率,建立为该类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长效机制和服务平台,降低创新性企业融资准入门槛。五是充分发挥业务创新后发优势。吸取国际先进银行在面对类似情况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金融的特点和客户结构,在经营理念、业务转型、风险管理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活动,全面提高金融创新的水平。

5.高度重视风险防控,实施生态金融服务策略

在工业城市转型过程中,大量过剩产能需逐步化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防范的压力不断加大。一是树立正确的信贷业务业绩观。在信贷投放方面,要考虑所处的环境特点和风险偏好,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既要保证业务的发展,又要保证各类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要结合辖内不良贷款分布实际,综合运用债务重组、打包转让等多种方式,取得政府、企业理解和支持,协同各方共同研究制定风险处置方案,因企施策,创新方式,提升不良资产清收处置效率;积极引入政府担保公司机制,扩大优质信贷投放规模,带动稀释不良资产;综合协调多方资源,对倒闭关停企业及时依法组织清算、盘活存量资产,避免出现不良资产长期挂账。三是优化区域经济发展软环境。要协调政府部门对恶意欠贷企业进行严厉制裁,维护公平正义原则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对财务严重造假,恶意骗贷的企业和中介机构进行公示通报,及时预警风险;对部分企业不计后果的过度投融资行为进行管理约束,加快将社会诚信、惩戒体系纳入法制化轨道,引导企业树立诚实守信观念,优化区域经济环境。四是防范业务转型和创新过程中风险的发生。从合理满足客户多元金融需求的目的出发开展综合化经营的过程中,时刻遵守监管标准,合理规避风险,防止风险交叉传染。在业务创新的过程中,既要积极创新面向工业企业客户的有实际价值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又要注意防范新业务中潜藏的新风险,尤其要避免过度创新导致资金空转、“脱实向虚”。五是建立一套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加快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特点,落实全面风险管理,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以及表内外、境内外各类风险都纳入管理范畴,加强前、中、后台的分工与配合,发挥“三道防线”的作用,使风险管理回归本源。并严格控制对房地产、担保等行业的信贷投放,强化“两高一剩”等重点领域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有效应对工业企业转型下的风险管理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詹国林.深化农业银行经营转型思考[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2(7):4-9.

[2]中国工商银行浙江分行办公室课题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研究[J].金融论坛,2007(4):41-46.

[3]唐盛鹏.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策略研究[J].观察思考,2013(6):74-76.

[4]韩国强.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问题探讨[J].甘肃金融,2012(8):11-13.

推荐访问:商业银行 常态 策略 经济转型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