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专家讲座,如沐春风,欣赏大师课堂,如饮甘泉

时间:2023-05-28 17:54:1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是笔者参加由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中学生物学学术年会会议,受益匪浅而记载下的感悟,愿与教育同仁分享。

本届年会的主题为“课堂教学与教师专业化成长”,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两位青年教师的研讨观摩课及其专家点评;(2)全国六大片区各推荐一位特级教师进行教学展示;(3)教学设计获奖代表的展示与交流;(4)专家报告:《如何撰写高质量的教学设计》。

三天里几位特级教师的精彩展示和专家们高屋建瓴的点评,至今仍在耳边回绕;所有的掌声记录着大师的风范、优秀教师的风采和论坛交流中的点滴感动;伴随着又一次的成长,记载下我的收获,与各位分享。

一、反思促进教师发展

浙江省的两位青年教师为与会代表分别献上了“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根”两节研讨课。这两节课生动鲜活、教学手段新颖,学生活动丰富多彩,获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随后,刘恩山教授精彩的点评中提到了教师需要常反思的四个问题更是发人深省。问题一:进入本节课之前,你对学生的了解(包括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的了解)有多少?问题二:在教学设计中贯穿的主线是什么?问题三:本节课主要知识之间的结构是怎样的?问题四:能否用一两句话描述学生通过你的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刘教授提出的这四个问题渗透着深刻的教育内涵。教师只有对学情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切入点,从而寻找到适合学生循序渐进发展的教学方法;而强调贯穿的主线是要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形成高度一致的整体;明确主要知识之间的结构目的是将网状的知识结构变成一个以时间为轴的线性结构,教师可帮助学生通过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形式建立知识框架;而最终只有当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表述这一节课的收获,才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这也符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学生的活动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正如朱正威教授在会议闭幕式上的专题报告中提出的,此次全国参评的数百份教学设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课改后各省市对新课标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体现在对学生活动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学生活动更加多样化。

年会上来自全国六大片区的特级教师代表更是现场示范,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转换角色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角。其中天津塘沽中学的特级教师孙国华的“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课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串,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如,细胞真的有细胞膜吗?用什么材料能得到细胞膜?怎样得到红细胞的细胞膜?为什么不用植物细胞来制备细胞膜?细胞壁为什么不是系统的边界?这些问题环环相扣,逻辑清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该课中利用多种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乐于参与活动,学会整理资料,学会团队合作。同时,孙老师还设置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学完这节课后,根据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你对细胞膜的结构有何想法?教师畅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创设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课堂内自由驰骋,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湖南师范大学附中的汪训贤老师则为我们展示了该校在课内外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积极搭建学生活动平台的鲜活案例。学生通过自制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模型等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校园开辟“开心农场”,利用所学的知识种植各种植物、自制植物标本并开展相关的研究;学生利用寒暑假在教师带领下开展野外的动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等等。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三、新课改贵在创新

我们的教科书是在课标基础上的创新,而教科书具有普适性。因此,教师需要用好教科书,在此基础上再设计和再创造。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应该各有千秋。而创新的着力点事实上很多,有待于教师慧眼的发现。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当地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例如,一些地方性的疾病。又如,江西南昌大学附中的特级教师杨学珍根据该校学生基础较好,求知欲强的特点,查阅相关信息编写了教材中没有而学生极感兴趣的生物学资料作为背景知识供参考学习,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善于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包括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使用和先进的教学仪器的应用也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在本次年会中浙江省教师在“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这一节的讲授中,当两组学生对观察的结果产生质疑时,及时使用教学显微镜将图像直接投影到大屏幕上,从而指导全班学生分析、讨论,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可视度和教学效果;此外,教科书中所涉及的部分实验的方法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聆听专家讲座如沐春风,欣赏大师课堂如饮甘泉,感悟教育真谛,同时享受着学习带来的幸福。

(作者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

编辑 代跃先

推荐访问:甘泉 春风 聆听 讲座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