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脂类代谢”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8 16:54: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生物化学是中医药院校基础专业课程之一,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脂类代谢”是生物化学中重要的章节,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行科学教学设计,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又可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革除传统教学方法弊端,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化学 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a)-0171-02

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但因其理论知识比较抽象、知识点较为分散和涉及分子结构式较多等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畏学心理。所以,生化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医药学临床实践相联系,同时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授课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设计是根据相关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特定教学对象的学情,将教学诸要素进行合理设计和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作为一种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活动,必须结合学习与教学理论,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课外学习设计、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等进行科学规划,创设有效的教学程序,从而优化教学效果[1]。该文就以“脂类代谢”为例阐述生物化学课程设计的思路。

1 教学目标

脂类代谢是生物化学课程中物质代谢关键内容之一。该章内容较多,包括:脂类的消化和吸收、甘油三酯代谢物、脂肪酸代谢、酮体代谢和胆固醇代谢物等重要内容。此章的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三个层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的设定教学目标可以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保证。

1.1 知识目标

通过该章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目的:(1)掌握脂肪动员、脂肪酸β氧化、酮体生成利用的基本途径、相关概念、各种途径的关键酶、关键物质、亚细胞定位;胆固醇的代谢转变。(2)熟悉脂类的消化吸收;血浆脂蛋白分类和功能,血浆脂蛋白代谢及脂蛋白代谢异常。(3)了解脂肪酸合成、甘油磷脂合成、胆固醇合成各种途径的原料、关键酶及关键物质。

1.2 技能目标

通过该章学习,使学生掌握脂类在体内的不同代谢途径,使学生学会理顺知识脉络和知识前后联系的学习方法。此外,通过脂类代谢过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相关知识来解释相应病理生理现象的能力。

1.3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该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脂代谢的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将与中药相关的内容与该章内容结合,将科研思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研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该章的教学重点包括:(1)脂肪酸β氧化。(2)酮体的生成及利用。(3)胆固醇合成代谢及其代谢转变。(4)血浆脂蛋白的种类及其功能。教学难点包括。(1)脂肪酸合成代谢过程。(2)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过程。

2 学情分析

该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药院校本科二年级学生,医学专业的学生包括文科生和理科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均为理科生。理科生前期已学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学生已初步具备了相关基础化学知识,为该章的讲授打下了基础。然而,文科专业学生的化学、生物学等相关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必须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情,适当调整教学安排,修改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1)该章内容涉及到脂类代谢中一系列代谢途径,内容较多,知识点琐碎,应合理把握该章的知识主线,即脂肪代谢→脂肪酸代谢→酮体代谢→磷脂代谢→胆固醇代谢→血浆脂蛋白代谢,明确该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2)该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可通过实验课对理论课内容加以验证,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该章内容与生活中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联系较为紧密,对于今后将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或中药的研发、生产、新药研发等领域的学生来说,该章节的内容也是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预期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对于该课程的思考也较多。(4)该章代谢途径多,内容较为繁杂,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完成该章的学习。

3 教学方法

该章教学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传授与启发并重,灵活运用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被动的、单向灌输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使之向主动的、双向交流的、开放的教学模式转变,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该章教学内容通过导入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顺利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合作式教学”等,让教师成为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得到进一步地开发和激活。

由于中医药院校是在系统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上开设生物化学,因此,在讲授该章脂类代谢途径时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来阐明生化过程,把化学结构与化学反应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此外,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以往无法直观表达、难于形容的微观复杂的DNA、R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物质代谢过程、细胞内精微代谢联系与调控等一系列微观现象,可以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借助图像、声音、视频等方式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微观事物宏观化,科学、准确、艺术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制作针对中医药院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得文字信息图表化和音像化,突出形象化教学,并且根据学生反馈意见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学课件,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将生物化学课程的各类教学资源如课程大纲、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和参考文献等在网络上公布,供学生在课外时间学习和观看,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现代教学界面,延伸教学空间,使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手段和方式更加多样化。

同时,在课堂授课时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将生物化学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血脂时,给学生介绍在大量中医药方中出现的、已确认有明显降血脂的中药有60多种。同时,告诉学生虽然古人不了解引起疾病的原因和所用中药的有效成分,但根据中医实践的宝贵经验,人们已经认识到:当人体血脂高时,可用中医理论辩证治疗,如祛痰泄浊降脂首选茵陈、泽泻、石菖蒲、桔梗;活血化瘀降脂以桃仁、赤芍、田七、丹参、水蛭为良;补益肝肾清源降脂以党参、白术、何首乌、枸杞、决明子最佳。通过实例的联系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研究中医药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并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启发教学、问题引导教学等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

(1)课时安排。该章节共计6个学时,第一节概述内容涉及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脂类分布概述,是要求大家熟悉的内容,安排0.5个学时;甘油三脂的代谢、酮体代谢以、类脂代谢和血浆脂蛋白代谢是该章的主要内容,包含该章的重点和难点,共安排4.5个学时;血脂及血浆脂蛋白代谢紊乱安排1个学时。

(2)教学安排。课程内容开始之前,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出医院的一张血脂化验单,然后引入案例:老人突发脑中风,及时被人发现后抢救脱离危险。通过两者结合引出该章内容,引起学生对脂代谢的学习兴趣。

第一节概述,主要介绍脂类的消化吸收及其分布,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如可向学生提问:我们为什么每天要吃油脂?接着提问脂类有什么生理作用?油脂进入机体之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然后以脂肪为例介绍脂类的消化吸收过程,先消化生成甘油和脂肪酸,之后吸收入血,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将学生引入脂类代谢的微观环境中。

第二节甘油三酯的代谢,主要介绍甘油三酯(脂肪)在细胞内的代谢,着重讲解脂肪酸的β氧化分解代谢及合成代谢、酮体代谢及其生理意义。结合肝硬化案例,启发学生思考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此外,在讲授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时,有两步脱氢反应,生成NADH和FADH2,氢的最终去路如何?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根据脂肪酸分解代谢特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阐明所依据的原因,从而活跃学生思维,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入教学内容。

第三节类脂代谢,主要讲解甘油磷脂代谢、胆固醇的代谢与转化,此部分可结合实验加以讲解,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再次引起学生的学习关注,思考胆固醇代谢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实验加以印证,巩固了所学理论知识。

第四节血脂和第五节血浆脂蛋白代谢与代谢紊乱,主要讲解血脂的组成和含量、血脂的来源和去路、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脂蛋白代谢紊乱。血浆脂蛋白代谢是该章内容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内容,提出问题:为什么高脂膳食、高糖膳食的人会出现脂肪肝?提示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脂肪肝患者加强运动、调整膳食结构就可以不治而愈?血浆脂蛋白代谢与心脑血管疾病的联系是什么?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思考,通过努力尝试应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脂类代谢途径过程中,应着重强调甘油三酯代谢、脂肪酸代谢、酮体代谢与血浆脂蛋白代谢的重要性。

授课完毕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归纳总结各条代谢途径的反应过程、代谢特点、生理意义及调节方式,并形成知识体系网络,写在一张A4纸上,要求学习委员收齐及时上交,以了解学生对该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最终计入该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成绩中。另外,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课下学习和观看,延伸教学空间,使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手段和方式更加多样化。

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通过查阅与脂类代谢相关的前沿性的文献,了解中药对脂类代谢过程影响的发展,逐渐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自己撰写综述,提出科研实验设想,并在课堂上组织广大师生交流。通过文献综述和学术沙龙活动,使学生查阅文献,撰写综述等初步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交流合作,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科学研究的兴趣。

5 教学评价

该课程采用形成性成绩和终结性成绩相结合的评分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由于该课程课时安排紧凑,理论课四节连上,个别学生会出现迟到、早退、缺勤现象,为了杜绝此现象发生,给学生以警示,将出勤情况计入学生的形成性成绩中。此外,为了督促学生按时写成课下作业和实验报告,减少学生敷衍甚至抄袭的现象,因此,把学生完成课下作业和实验报告的情况也计入形成性成绩中。

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避免了单一的考试评价所带来的考试舞弊、学生学习只注重成绩而不重视过程、师生互动不足等弊端,提高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6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反思就是对每一次教学实践的再思考,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老师的“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2]。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的教学反思有以下几点。

(1)在课前,生物化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应根据所授专业学生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侧重点,对授课内容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修改教学PPT中相应的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2)由于该课程理论课授课时间较长,学生难免出现精力分散的情况,应适时穿插一些生活实例、小故事或向同学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能集中在课堂上。

(3)由于生物化学具有概念抽象、内容复杂等特点,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前后连贯,知识掌握不牢固,应注意利用板书增加知识条理性,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

(4)由于脂类代谢途径多、过程复杂,学生普遍有畏难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将一些生活现象及具体病例穿插进理论教学中,可以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对课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合理的教学评价,深刻的教学反思,既可以在提高教学效果,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康淑敏.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J].外语届,2012(5):59-67.

[2]闫学军,王雷震,汪晋宽.高校教师教学反思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2):73-76.

推荐访问:生物化学 代谢 中医药 教学设计 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