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实验性课程的教学策略与管理方式

时间:2023-05-28 11:24:1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艺术设计学科的实验性课程建设强调教学的探索性与开放性,对课程形态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题设计及作业编排、教材编写与课程总结等,都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其教学策略与管理方法,需要从学理层面、课程设计层面进行,以创新的视角加以展开。

关键词: 艺术设计 实验课程 教学策略 管理方式

在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景中,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普遍缺乏教育学理指引下的科学设计,缺乏国际视野及国外教学方法的参照及启示,呈现出如倾向于社会实践及以项目为课题的实务型方式,如具有行业性质的明显商业色彩的竞标案例式方式,如过于强调工具性、服务性及职业技术教育倾向的方式,以及程式化的几近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现象。于是设计教育的发展呼唤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与有价值的探索,而实验性课程就成为一种应该特别提出的概念与实践可能。

一、学理特征与课程价值

实验,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如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发生的创新实验及各种类型的实验室,如基础教育中的实验学校和实验课程,如艺术界的实验剧团、实验乐团、实验电影,又如贡布里希认为,相对于古典艺术而言,20世纪的现代艺术是一种实验性艺术。于是在实验性的情境中,课程设计应从根本上改变知识格式化、教学手法简单化、课题作业类型化的状态,主张以设计活动的文化视野、资源寻找、创造性思维等本体进行研究,以形式语言、风格手法与个性化媒介炫技表现,以概念设计、时尚设计、交叉性设计为基本内容,以知识的先进性、课程的探索性、教学的过程性、课题设计的原创性作为着眼点,以学生实验性习性的养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学院是一个开放式的试验场,教室是一个创新性的实验室,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在实验的状态中形成的。我们应该超越那些文件中的规定性动作的限定,对课程结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的重构,凸显实验性的特征,即多样化与选择性、时尚性与趣味化、概念性与前沿性、终极目标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等。使实验性课程强调创意的极致化,在概念设计基础上发展前卫性设计乃至“反”的设计,在课题练习中强调意义、象征、符号、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注重设计表达的文本形式,吸收积极健康的当代艺术的内涵与样式。因此,实验性是一种出发点,是一种根本的态度,是学院的责任或本色,也是一种教学的游戏规则。

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会形成相应的课程形态与教学方法定位,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与管理方式。因此,实验性艺术设计的课程策略与教学管理,有别于以往一般情境中的模式与既成经验,在课程建构的学理性、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学习目标的开放性等方面形成自身特征。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层面展开,是建设性的、开放式的,并非被动的与纯粹技术性的,是一种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工作。

二、基础建构与课程策略

实验性课程的建设有其自身的基础条件与出发点。如改变以往教学改革与课程实验缺乏学理支持的现象,强调研究课程理论,包括后现代课程观与教学理念,收集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案例,讨论课程设计的方式方法。如要使课程改革与教学实验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研究国外艺术设计课程的演化过程,跟踪前沿状态,尤其要收集分析国外院校的出题思路与方式,以及特定的教学习性。同时将聘任外籍教师担任单元课程教学常态化普遍化,不断进行平行课题的教学交流,从而使教学方法与国外常态面貌保持一致。如要关注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从对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中丰富课程设计的思路,不断寻找新的课程资源与新的知识点,总结形成有效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方法。

实验性课程的具体呈现形态,可以是以设计基础、设计方法、设计批评等课程为依托,可以以概念设计、跨专业的交叉性设计、边缘性设计课题为基本方式,可以在中外联合教学工作坊中得以强化,可以在毕业设计中得以集大成式地体现,等等。当然,实验性更是作为一种渗透到整体课程结构、内容及作业中的无所不在的要素、方法与作业方式。

实验性课程应该有特殊的实施策略。如应该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在这种备课中制定课程目标,探讨课程的知识结构。如改变以往教学实验只是作为教师个人行为的现象,可以确定几个特定的讲题,由几位不同专长的教师分别精心备课并进行大课讲授。又如可以在课程标准的规定下,对课题性质的上限与下限达成共识,每位教师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原创性的作业,大幅度改变以往大纲内容空泛致使作业千篇一律的现象。

应该学习外籍教师的授课方式,增强讲课的专题性与连续性,扩充专业知识的信息量,增强案例分析的有效性与说服力。除在教学单元开始时集中讲授知识体系与方法要点外,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可连续安排讲座式的授课,可以穿插进行,也可以平均每天两节课左右进行。内容包括专业设计史片段、名家风格解析、名著选读、实地考察,等等,以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寻找解题的多种切入点。

要在教学内容中体现学院之外、毕业之后很难再学到的东西,远不止是熟记那些常识、概念、规则与数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从始到终、由因至果的作业步骤,从“唯一解”发展为“可以解”,解读、设计语言与方法的抽象性、多元性与模糊性,具备在没有标准答案情境中的判断能力。

三、课题设计与教学方法

实验性课程的教学方法是课程策略及设计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将具有原创性的课题设计及作业编排作为最有意义的内容。

实验性课程提倡教学的过程性与开放性,要求改变一般课程从布置作业到直取最终效果的缺少中间环节的简单化现象。教学过程包括由理论讲授、设计调研与案例分析,包括草图方案的讨论分析及师生互动,包括媒介试验、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制作及作业展示等层面构成,使得学生在多样的作业环节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方案草图的反复修改、综合性的文本制作等提高学习质量。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提倡能够抓住教学氛围的适度“失控”,强调教程的可变性及随机发展,更讲究课题展开与作业进行过程中的不厌其烦的反复与系列化,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比较、判断、选择、移植、重构、综合、交叉,等等,在演绎过程中获得作业生成的机遇与求变的可能。视作业为一种视觉札记或形式文本,是真正意义上的习作,而不是表面完整的作品。作业过程可以是个人进行,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乃至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进行组合完成。

进行具有原创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是实验性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验性教学方法体现的最有价值的部分。事实上教师们不难搜集大量的资料与图像,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排列并制作课件,成为知识讲授的基本内容与方式,然而更重要的是学生作业课题的出处问题。于是如何将教学内容如原理、规则、方法等转化为可以操作的课题,如何将讲义演绎为可供实施的作业,就成为实验活动中最具有挑战性、戏剧性的技术游戏。因此,实验性教学将备课重点从对一般知识的整理与规则叙述,以及罗列程式化简单化的所谓参考题,向具有原创性的成套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转移,以此强化教学展开的过程性与实验性。所谓课题可以呈示为课程范畴之内的某个专题内容。课题的资源可以是某个文化遗产、现代建筑术语、微观的自然物象、某个音乐的华彩片断等,解题的关键词可以是解构、元素分析、散发、拼贴、变异等。发给学生的具体课题文件,应是由一个或一组相关性作业构成,是某种有训练价值的主题、资源与理论解读、案例分析,是学习方法与解题切入点的提示,是形式语言、步骤、媒介、技法及参考文献、链接资料的集中体现。同时,还要认识到设计出一个好的课题并不太难,问题是要设计出具有关联性的有内在逻辑结构的作业。因此,作业编排力求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思辨性与游戏性的结合、发散性与分析性的结合、规定性与自选性的结合,等等。同时,在每轮教学单元中都以一定比例的新课题进行替换,而一部分课题则在相当长的时间段中以经典的姿态成为保留节目。

在设计课题时要求给学生预留完成作业的内部空间,在题材、方法、媒介等因素的设定中,在解题途径或寻找切入点时,给学生对作业进行再设计的机会,避免为学生准备固定的形式公式与预定的表达效果。强调发挥对作业的个人理解,学会课题的展开方式,以获得求异求新的表现效果。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扩大知识容量,不断寻找新的作业资源,发展作业的题材、对象及内容,加强对多元的形式语法的理解与利用,不断寻找不同的作业切入点,比较选择媒介手段与技巧手法,并逐渐形成个人的偏好与趣味。在课程实验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对比与矫正实际经验与技法理论,方法验证与示范作品之间的差异,运用专业术语对经典图式、示范作品与多种理论及知识做出有个人创见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作业过程及课程控制中,注意营造完成作业的愉悦氛围,将作业过程视为一种形式生成的享受,并在这一过程中研习形成个人图式的方法,力求发现自己的偏爱与趣味。将阅读写作、信息与案例整理、视觉笔记、文本制作等视为与技法表达同等重要的作业过程及方式;将符号、图式、文本、影像、现成品、音乐等的收集与挪用、移植、变体等视为重要的作业途径;将装置、涂鸦、摄影及图像、拼贴、复印、计算机图形、绘画等,视为与手绘制作同等有效的表现方法。要规定方案草图的数量及若干种图式,是成组或是系列的方式,相反并不强调作业的完整性与观赏性,视作业为一种创作札记或形式文本,所完成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习作”。

四、教材编写与课程评价

实验性课程的教材编写应具备先进性与前瞻性,如在知识叙述与理论介绍时,既应全面解读各家学说,又可兼及有倾向性的一家之说与个人的学术观点,进行批判性的导读与分析,尽可能吸收国外教材内容的最新发展动态与前沿信息。还应具备示范性与可操作性,如便于教师备课与便于转换为教程,如为学生自学留下空间。

教材编写在着重知识与技能掌握方法及练习过程描述的同时,应该积极尝试新体例、新结构与新的编撰方式。如以具有原创色彩的系列课题设计与解题方法分析作为基本结构,使一本教材成为一个有一定容量的课题库,可供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进行选择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改变通常重复性的以知识描述、要素编排的“讲义”样式。如将作业及评价、知识或关键词、名家理论、案例分析、延伸阅读文献与相关资料链接等,各自独立又齐头并进,形成复调式的编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有平铺直叙长篇累牍的方式。如以“图”及“图解”为主要内容的编排方法,包括示范图例、素材图例、图像资料、系列草图及完成图式等,并以其可操作性及过程性,克服文字堆积而片面追求理论色彩的倾向。

同时,作为教材的一部分,从学生解题和更好地完成作业及便于自学等角度而言,开发一系列的参考文献与教材同样重要。它应该包括工具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典著作与论文,专题画册与图像作品,建筑理论及作品图像,音乐作品及CD,电影理论、作品及DVD,舞蹈理论及作品影像,文学理论及作品,等等,包括自然科学普及读物,当然也包括相关图库、网站、教学档案和以往学生示范作业,以及国外院校相关资料的链接等。

如果说教学单元开始时的理论授课大多是系统知识的讲解,那么最后的文本制作、作业展览与总结互动,是教学成果体现的更有效的环节。在一般情况下,教学督导往往只检查第一课,听教师如何讲述该课程的知识体系,而缺少听最后一课的意识,实际上看课程完成后的作业效果,听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参加讨论学生对教学感受的讨论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一件更具价值的工作。

课题作业完成后,可以吸收建筑学科教学中“评图”的做法,不仅是由同专业或本教研小组的教师集体评议或评分,而且可以聘请外专业及外校专家进行讨论。在教室根据作业情况向学生提问并进行答辩互动,使学生的体验、收获、疑惑得到释放、解答与肯定,使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设计及备课活动得到验证。同时,要求学生将教学过程记录及全部素材资料结果编辑成册,从而以第一手材料真实反映出对课题的体验与实验,成为有价值的学习文本,同时作为一份档案,也为以后的课程和学生形成了参照及启示,而优秀文本与作业的展览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

只有在实验性课程的开放状态与探索氛围中,不断深化对其规律建构与方法改革的实践与认识,不断总结课程设计策略与教学管理模式的经验,才能从根本上诠释设计教育的学理内涵,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设计人才。

推荐访问:实验性 艺术设计 教学策略 课程 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