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家乡的孩子们

时间:2023-05-27 18:24: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由50多辆自行车组成一条长龙,我骑着“老永久”在前面带路,全班学生跟着我在环绕家乡十余公里的河堤上驰骋。春风拂面,一路欢歌,其乐融融……这是很多年前我当班主任时,带领孩子们骑车游历家乡时的情景,至今好像还在昨天。

现在,我七十岁了,已经退休了的我蜗居在一所农村初中的校园里,经常与“留守”的寄宿学生接触。一次与6个学生闲聊,其中竟有3个孩子不知邻村邻乡叫什么,有什么特点;6个孩子都不了解自己本乡的村落布局,更不知道自己家乡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当我向他们谈起家乡的淠河、淮河、汲河、城东湖等河湖水系时,他们一脸茫然,一无所知。我细细地讲给他们听,他们就像听着别人的家乡一样新鲜而陌生。其实,他们中的4个人就是喝着淠河水长大的孩子,竟然饮水不知源。

这是一群不知家乡的孩子!今天,这样的农村孩子不在少数,对家乡没有最基本的概念,除了村名、乡名等简单信息外几乎一无所知。无知就谈不上爱家乡。就我所知,很多孩子甚至讨厌自己的家乡。我常说,这是一代没有家乡的孩子!

不少有识之士批评现时的农村教育是“离农”教育,教孩子逃离农村、忘记家乡,我也深有同感。我曾问过不少身边的初中学生,到目前为止,竟无一人表示将来愿意留在家乡效力,他们对留下来改变家乡面貌没有兴趣。因此,他们平常也根本不关心家乡,他们的心都预先飞到了外面的世界。

爱农必先爱乡,但据我亲见,近些年来农村学校已经绝少进行爱乡爱农教育了。很多孩子即使从小到大都没有离开过家乡,对家乡的了解也不会比北京、上海这些令人神往的大城市多,因为没有哪门课是讲自己的村、自己的乡有什么样的历史、是什么样的现实的。现在也没有哪位教师愿意再教这些内容了。我们现在的农村教育大多都是沿袭着城市学校的办学模式,年复一年地培养着少数能够升学、能够离开家乡、能够为更繁华的地方添砖加瓦的人。即使是多数不能升学的孩子,他们将来也都要加入打工大军的,家乡是个什么样,跟他们关系不大。

可能是我们这些老人对故土的感情太深了吧,我对今天的孩子们如此漠视家乡感到心寒。本文开始的那个场面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每每我新接一个班,初一刚入学,我就会向同学们庄重承诺:初中三年,我一定要和你们一起踏遍家乡及周边所有的地方。那时,没有人会觉得我做的事很另类,也还能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老师一起出游。今天,情况变了,根本没有人愿意再做这样的老师了,而且如果有老师这么做,一定会遭到同事们的嘲笑,他们会觉得一个老师做教课以外的事,太不务正业了。

但我依然坚信,这么做有它的特别意义,是教育的重要一环,并不是不务正业!

当年,我和我的学生们遇到节假日就会集体出游,家乡的各个水系,周边一些有些讲究却上不了教科书的古迹,现代的水利灌溉工程,家乡经济的支柱企业,有特色的专业农户都在我们游历的名录上。每次出游前,我都会和同学们一起查找资料,做足功课,出游中更是注意搜集信息。我和孩子们了解今昔对比,辨析家乡方位,体会风土人情,知晓故乡特色。要让孩子们爱家乡,首先要让他们了解家乡。我还记得那一年,我的学生们第一次来到淮河岸边,眼望着滔滔东流的淮河,他们都露出了激动和自豪之情,这就是我的家乡!

今天,多数孩子都要离开农村的老家,这可能是我们这个大时代决定的,但他们不能是一代没有家乡的孩子,不能是讨厌家乡的人!我印象中,我带的那几届初中毕业生,外出打工的人也不在少数,但他们都是有“根”的人,都是地道的、自豪的霍邱人。他们中间有些人致富不忘家乡,八九级我班上的一位同学在外经营着一家建筑装修公司,富裕后不忘故土,返乡带领乡邻共奔小康;多数外出的人生活还是普普通通的,但他们逢年过节都会回到家乡,家乡有他们的童年,有他们自豪的东西,有他们惦记的人,乡音让他们感到亲切,家乡的发展会让他们兴奋。与人交谈时,他们能娓娓道出家乡的风物人情。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讲,一个不忘本的人,他的人生是踏实的,有质感的,他们是有线的风筝,飞得再高也不会轻易地迷失。而今天的孩子们还不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他们一味地向往着外界,没人告诉他们有一个故乡是多么温暖、多么必要的事。爱上家乡,尤其是爱上相对不发达的农村的家乡,今天来讲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它需要教育有所作为。

责任编辑 程路

推荐访问:孩子们 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