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建功展风采

时间:2023-05-27 11:4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本期杂志编稿之时,正值“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女同胞放假半天,很多单位和女同胞选择了自己的happy方式。但在更多平凡而普通的岗位上,女同胞仍旧坚守阵地,忘我工作。

本刊选登的云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惠萍的节日祝福和3位巾帼模范的先进事迹,对她们而言,立足本职、建功立业或许就是节日最大的快乐。

一、让七彩云南更加绚丽灿烂

——来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祝福

云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王惠萍

在第101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代表云南省总工会向全省各族女职工表示节日的问候。

2010年,全省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基层、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加强女职工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抓好改制企业和新建企业工会女职工组织的组建工作,努力促进女职工组织与工会组织同时筹备、同时组建、同时报批。截止2010年9月,全省共有女职工1362505人,女会员1321994人,其中女农民工会员310490人,有专职女职工工作者1129人,兼职女职工干部41310人,建立女职工组织16571个,组建率为71%,比去年同期的69%上升了2个百分点。培训工会女职工干部300余人,提升了女工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开展形式多样的建功立业活动,工作载体进一步创新。在开展新一轮女职工“54321”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以培养一批女科技带头人和女技术能手、女节约标兵为目标,把“女职工建功立业工程”、“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与“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相结合,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技术技能竞赛、技术比武活动。组织了大型女职工健美操表演,有700余名女职工参加了庆祝活动。开展了“创建和谐家庭,关爱家人安全‘一封安全家书’”活动,全省共有66720名职工参加,创作了2429个作品参加评选。开展了创建“和谐家庭”评选活动,共推荐评选出500户云南省“和谐家庭”。

突出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基本职能进一步履行。一是联合省妇联、省人保厅开展了《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修订工作专项研讨。二是配合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重点对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非公企业女职工及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及各类保险执行情况、企业中女性参与管理的情况进行调研,开展了“我为妇女儿童发展献一策”活动,共收集建议879条。三是大力推进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的签订,加大对非公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推行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的覆盖面,提高履约率。四是进一步推动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加强女农民工维权工作。五是开展“职工红丝带健康活动”,开展预防艾滋病送健康知识巡回讲座近2000场次,听讲职工近20万余人。12月1日,省、市总工会在东风广场联合举行了“履行承诺遏制艾滋”大型宣传活动。

创新“女职工爱心帮扶工程”内涵,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国庆前夕,召开特困单亲女职工座谈会,组织了各行业的20名特困单亲女职工进行座谈,向她们发放了慰问金。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共筹集助学资金1952万元,帮扶了8629名困难职工(含农民工)子女就学。联合中国银行,资助34名考取云南大学的困难职工子女。

2011年全省女职工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总十届五次执委会、省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按照中央、全总、省委和省总全委会的工作部署,以推进女职工组织建设和维护女职工权益行动为重点,深入实施女职工提升素质建功立业工程,团结动员广大女职工积极参与创先争优活动,为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顾兴玲:

辛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

我是昆明铁路局客运段沪昆三组的列车长顾兴玲。1995年12月的一天,我怀着满腔的热忱踏上了昆明开往北京的T62/1次列车,成为一名普通的列车员。

在我眼里,列车员并不是搞搞卫生、开开车门这么简单。我把车厢当做自己的家,让客人坐着舒适,就像回到他们家里一样;我用微笑让往返昆明的旅客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我用真诚感动每一位旅客,当我清洁车厢时,旅客们便会主动帮我搭把手,挪挪行李抬抬脚。在每一次的文明车厢评比中,旅客们的欢呼声和掌声总是让我兴奋不已,还有旅客们真诚的祝福和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更让我对这份工作充满了激情。

1998年,我从列车员岗位走上值班员岗位。

在值班员岗位上,我更意识到这个岗位责任的重大,那个时候,车厢常年超员已经是习以为常,特别是到了春运、暑运期间,车厢里人挨着人挤得水泄不通,可我从来没想着自己是女同志,男同志能干的活我一样能干好。我经常背着票包在拥挤的车厢里来回穿梭,一个来回便是满头大汗,有人劝我说:“别干了,你这样的身体不适合跑车,回去干点别的吧”。可每次当我看到南来北往的旅客们踏上列车,就像开始了他们的希望之旅一样,我就会感到自豪和欣慰,也感受到这份工作的价值,我觉得这份工作也给我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当我疲惫的时候,我告诉自己:“别人都能做好,我也能做好。”就这样,一天、二天,一年、二年,直到2000年3月,我参加了列车长应聘考试并顺利通过,在京昆八组——巾帼包乘组担任列车长。

这是一个有着较高集体荣誉的女子包乘组,也是我个人在车长生涯中的一次考验。面对一车的“娘子军”,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务实求真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姐妹”们的认可。就这样,在列车长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先后荣获了云南省“巾帼建功标兵”、昆明局“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05年,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三车队值乘昆明开往上海的K182/1次旅客列车。我现在所带的班组是路局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也是我段目前仅有的二个一级自控型班组之一。

从事铁路客运的人都知道,每次出乘面对千百号旅客,好比战场出征世事难料,只有平安到家才算凯旋而归。2007年12月19日那天,我值乘的K181次列车运行在桂林北至柳州间,当时硬座车厢超员70%,为确保旅客的运输安全,我坚持做好车厢巡视工作,在巡视到硬座2号车厢连接处时,我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一名神色异常、形迹可疑的旅客,询问中得知该旅客叫彭杰,男、34岁,系湖南省东安县中田乡大群村村民,持东安至昆明硬座车票。经多方打听,此人身上绑有五枚自制炸药,随时都有可能引爆,情况十分危急。此刻,我首先想到的是不能让任何一位旅客受到伤害,我沉着冷静地与这名危险旅客周旋,劝其不要冲动,在吸引该旅客注意力的同时,不动声色地将其他旅客往相邻车厢疏散,直到周围旅客都已疏散到安全地带,我与赶到的乘警趁其不备,共同将这名危险的旅客制服,确保了旅客及运输安全。脱离危险的那一刻,周围响起了旅客们热烈的掌声。事后同事们问我怕不怕,我说:“当时哪还顾得了害怕,只想怎么把这事处理好,旅客安全了我才安全。”

2008年春节来临之际,一场雪灾席卷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造成部分列车晚点,回家的路被风雪阻断。我值乘的K182次列车受阻36个小时,此刻我最担心的是车上旅客的饮用水和饮食供应,列车每到一个站,我就冒着雨雪与车站联系,带领餐车工作人员购买餐料,盯着车站给客车上水,保障旅客的基本生活,带领班组全体乘务员迎战暴风雪,没有让一名旅客受冻挨饿,圆满地将旅客安全送达目的地。

2008年3月至今,我和丈夫叶汇波担任沪昆三组列车长,我们“夫唱妇随”,工作配合得很默契。班组里大多是80后的青年职工,我和丈夫自然成了车班里的大哥和大姐,我发挥女性先天温柔细心的优势,为了让职工的工号牌统一在外衣的同一位置,我利用休班时间在职工的每一件外衣左侧胸口相应的位置用针线统一缝上十字扣,既方便乘务员挂胸牌,而且统一美观。女同志的帽子里没有夹白手套的地方,我给她们的帽子里面缝上一根松紧带,白手套就可以夹在帽子里挂在乘务室,规范物品定置管理,使乘务室物品统一摆放更美观。每次布置乘务工作,我都要让职工明白,落实此项工作的标准是什么?比如:备品的定位管理,必须是按照标准每个车厢都是统一摆放。通告用语错一个字也得重来。让职工明白达不到标准的工作等于零,从而使班组基础工作达到标准化。一位旅客这样评价我们的职工:“你们对工作的认真与耐心超出了常人,我由衷地佩服,一个字——棒”。

在班组建设中,除了严格,更需要人性化,培养班组的团队精神,打造家庭式和谐团队。我始终努力让职工感受到家的温暖,我为职工建立了“家庭”档案,对住在公寓的职工,在节假日不能回家时,我就主动打电话或者在车上就和他们约好一块到我家过节,虽然没有山珍海味,但是吃着大家一块烹饪的饭菜,那一刻常常让职工有一种触及心灵的感动。每年我还会抽时间组织班组骨干到职工家进行家访,通过家访了解职工的困难和向职工家属介绍我们的工作,使职工家属成为我们的坚强后盾。通过闲时的交流,节日的问候,生日的祝福,病时的照顾,季节交替时的温馨提示等我能想到和做到的小事,让班组职工体会到家的温暖,将我们沪昆三组创建成了拴心留人的大家庭。

为了让职工彼此之间能够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我利用互联网建立了一个QQ群,将一些急需传达的文件和职工需要的业务资料放入QQ空间,方便职工查找 ,QQ群既是我们的情感天地,也成了我们的学习园地。针对班组年轻人多的情况,我们还建立了一支足球队、羽毛球队,组织职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既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减轻工作压力,同时也培养团队协作和公平竞争精神。此外,我还组织擅长电脑的职工制作了班组电子书、班组文化建设的PPT,这些展示职工风采风貌的班组文化,都被职工争相下载回家与家人分享,共同感受我们成长的喜悦。在我们组,年底职工都会交一份年终感言,总结一年来的收获与不足。90后的职工郭骏写道:“在三组是我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一程,也是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经历,三组给我留下了精彩而美好的回忆,三组温馨和谐的氛围,同事们互助友爱的情怀,让我时常感动,我相信三组的明天会更好。”

面对当今铁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作为铁路人,既为铁路的高速发展而感到骄傲,又为迈向高速铁路的列车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而倍感压力。要想赢得挑战,不仅自身要提高素质,而且还要带领班组职工提升素质。在职工业务培训方面,实行全员培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利用学习会和班前会组织职工学技练功,在客运淡季要求每趟车每人画两张全路行车示意图、背诵5条《客规》、做两道实作题。由于班组新职工较多,对一些业务不熟悉的职工,我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工作经验和业务技能,热情耐心地讲解安全注意事项、劳动安全防范要点,服务旅客的礼仪及技巧,并采取“工作项点排除法”,抓好职工现场作业控制,规范职工的作业过程,确保作业标准落实到位,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去年底,班组里7名参加段举办的预备值班员培训,全部通过了考试。

“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这是我客运工作15年的工作理念。在列车服务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默默地做好每一件小事,让旅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在平凡的工作中,“辛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实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这就是我的快乐追求。

三、 舒群:红梨母亲

1985年,舒群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毕业分配到云南省农科院园艺作物研究所,到所后,她被安排在楚雄州武定县蹲点,舒群记得一个叫李安的农民,他家一间草屋、四处透风,三块石头搭口锅,一年四季吃苞谷,家中所有的生活设施非城中人所能想象。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农业科研人员,此情此景让她心里非常难过,因为从小到大,舒群没有见过这种情景。在读书期间,她就知道云南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是发展果品产业的优势地区,懂得“若要富,栽果树”的道理。从此,舒群立志为农民兄弟脱贫致富做贡献。

俗话说,“群雁高飞头雁领”。作为一名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如何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将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个难题。没有科研经费,农业科研单位的条件差,没有良好的研发平台,水果品种的培育周期长,培育出来还未必适合市场行情。针对这些情况,舒群通过走访同行、拜见老师、吸纳成员、参与合作等方式,在艰难困苦中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这些年来,她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云南省、昆明市的20余项科技项目,获得了“国家引智贡献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技术发明奖及昆明市科技进步奖等系列科研成果。还被荣幸地推选为省人大代表。

云南红梨品种的选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在与新西兰的国际合作中,舒群决定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梨品种入手,培育自己的“孩子”,这也是别人叫她“红梨母亲”的原因之一。为了自己钟爱的红梨事业,一年365天顾不上家庭、丈夫、父母和女儿,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女儿现在还习惯喊她“农民妈妈”。功夫不负有心人,舒群和她的团队终于从引进的国内外114个砂梨新品种中,通过引选育研究筛选出了3个早(中)熟红梨品种,并从云南特有的红色梨资源中选育出了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的晚熟地方特色品种“云红梨1号”,广泛种植于昆明、红河、玉溪等地。

舒群和她的研究团队在引进、消化、吸收水果生产国际标准体系和生产管理技术基础上,示范基地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滇之红”牌红梨于2004年4月获中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红色梨采后处理中心于2006年获“英国零售商协会全球标准”认证;红色梨示范基地于2006年获“欧盟良好农业”认证、“中国良好农业”认证。2005年和2006年示范基地还分获“云南省红梨引智示范基地”和“国家红梨引智示范基地”荣誉称号。至此,引智基地生产的“滇之红”牌红梨在国际市场取得了成功,云南红梨也成了国际市场的高端果品。

舒群和她的团队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国际友人的支持和帮助。艾伦·怀特和路易斯·戴格是她在执行国家和省引智项目中,结识的新西兰果树育种专家及国际贸易专家,他们俩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获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外国专家“彩云奖”;2009年路易斯·戴格还获得了中国政府授予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友谊奖”,并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自接见。2008年4月,舒群也应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邀请,到北京参加了中新两国政府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仪式。

近年来,舒群和她的研究团队共培训科技人员及农户32700人次;带动了全省17000余户农民自愿种植红梨50000余亩。到2010年,农户平均亩产红梨400-1400公斤,亩产值1600-4800元,户均增收1623元。2005年到2009年,云南出口红梨及其他果品520吨,为云南创汇100多万美元。舒群坚信,她所从事的红梨科研事业一定会红红火火,绚丽灿烂!

四、 何黎:医者仁心

作为一名皮肤科的专家医生,患者的需求是第一使命,为病人解决难点问题是基本的责任和义务。面对病人找专家难、看病更难的状况,何黎率先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不计报酬开设了周日下午门诊,坚持了10年,共为2.4万名患者提供了优质的诊疗服务。因为全省的疑难病例常需要她去会诊,何黎除了于每周四下午为疑难病人会诊外,还通过远程医疗或亲自到基层为患者解决疑难问题。由于大量慕名而来就诊的病人,加班成为何黎工作的“常态”,每天超负荷的运转,导致她出现甲亢危象时才住院治疗。

2003年楚雄州大姚县发生地震,何黎得知当地群众缺医少药,且有皮肤感染甚至生命危险时,自己购买了6千元药品亲自送达灾区,与灾民同吃泡面、同住帐篷、并为600多名皮肤病患者免费诊治。

多年来,目睹国内美容市场因不规范美容对百姓造成毁容损容事件的现状,何黎在医院开设了皮肤美容及损容性皮肤病专病门诊,连续三年在全国26个城市、56家医院组织了“5.25”护肤日活动,在人民网及我省科协等组织的科普大讲堂及一些大专院校进行正规皮肤美容知识宣传,在报刊上撰写科普专栏,提升了公众科学护肤水平,为社会和谐尽自己微薄之力。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加之云南属高原地区,阳光致皮肤损伤的皮肤病高发,皮肤性病学高层次人才缺乏,省外高层次人才不太愿意到云南来工作,给我省皮肤病诊治和科研带来巨大障碍,为了立足本省人才培养,何黎婉拒了国外和省外发达地区的诚邀,扎根边疆,在昆明医学院创建了医学美容本科特色专业,开设了光致皮肤损伤特色课程,培养了大批硕士博士生,很多学生学成后主动留在云南工作,为云南省皮肤性病学发展做出了贡献。省教育厅还批准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何黎教学名师工作室”。

为了培养专业化的皮肤美容医师,何黎联合北大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组建了全国五个皮肤美容主诊医师培训基地,并主编了《皮肤美容学》一书作为培训教材,每年定期举办皮肤美容学习班,连续三年为全国培训了专业美容医师上千名,同时,还组织全国专家制定了我国激素依赖性皮炎、痤疮诊疗指南,为推动我国皮肤美容事业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研是推动临床向高水平发展的根本途径,针对云南高发光线性、损容性皮肤病,机制不清、难治愈、甚至可恶变导致死亡的难题,何黎带领她的团队,瞄准国际研究前沿,从发病机制到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全国形成了该领域研究的特色和优势,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取得突破。为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开展产、学、研结合,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运用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昆明滇虹药业公司,创新研发出国内第一个医学护肤品品牌——薇诺娜系列医学护肤品,用于辅助治疗七种损容性皮肤病,已在全国200多家医院用于临床,近两年产值超亿元。

作为皮肤科主任,何黎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理念,先后创立了6个实验研究室,开设了6个专病门诊,开展了无创性皮肤测试、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等10余项新技术,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患者,成为西南地区门诊量最大科室之一,通过10年的建设发展,学科已步入国内先进行列。成为全国痤疮研究中心、国家化妆品不良反应机构、全国皮肤美容主诊医师培训基地、云南省重点学科。

推荐访问:建功 巾帼 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