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中国古典诗词

时间:2023-05-27 11:4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悠悠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史,首先是一部诗歌史。我国的古典诗词更以其优美的声情意象,多角度多层面地反映出作者的顺逆际遇,宦海波澜和国家的治乱兴衰,民众的离合悲欢等。优秀的古典诗词超越时空,流传千古,并以其丰富的文化精华滋养着一代代炎黄子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古典诗词对于华夏文化传统的形成,国民心理素质的培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诸如,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博爱情怀、教化思想、理性思考等都是其中高扬的旋律。它在陶冶情操、砥砺意志、增进道德修养和凝聚民族自信力诸方面都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世纪伟人的毛泽东,一生受其浸润熏染。据有关史料统计,毛泽东自《诗经》以下,差不多重要的诗词作品,都曾熟读、批注、记诵过。《诗经》、《楚辞》自不必说,汉魏、两晋、六朝、隋唐、两宋、元、明、清直至近代的许多重要作品,他都很熟悉。在他中南海丰泽园四合院的藏书中,经他圈点、画线、评注过的诗就有1180首、词378首、曲12首,总计1570首。这些统计还不包括各种赋体和各种各样版本中的诗词曲在内。同时,这些数字又仅限于从建国以后毛泽东逐渐积累起来的藏书中统计出来,并未把建国前以及后来他到各地视察开会期间在当地圈阅的一些篇目计算进去。

对毛泽东批注过的古典诗词,下面我们依年代先后摭拾出数例,这对于了解毛泽东的文化性格和情感天地,对于熟悉毛泽东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都是不无裨益的。

1915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曾发起一张“征友启事”,全文约300字,其结句为“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以表达征友的诚挚心情。1936年,毛泽东在致国民党第84师师长高桂滋的信中亦 有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暴虎入门,懦夫奋臂,谁谓素无人而曰:甘受亡国奴之辱乎?”1936年8月14日,毛泽东在写给宋子文的信中也有“寇深祸亟,情切嘤鸣;风雨同舟,愿闻明教”之语。这里所引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就是出自《诗经·小雅·伐木》。

1939年5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讲演中全文忆诵了唐代诗人白居易《放言五首》中的一首。其中有一联是“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毛泽东对此解释道:“永久奋斗就是要奋斗到死。汪精卫、张国焘没有这个精神,于是中途变节。白居易这首诗说的就是‘盖棺论定’,人到死之时,才可断其功罪是非。”1971年9月13日,震惊中外的“林彪事件”发生后,毛泽东又一次引用了这首诗的后4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说明一个人的错误,其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因此,认识一个人也应要有一个过程。

1949年,毛泽东在《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一文中写道:“这样,李宗仁在石头城上能看到的东西,就只剩下了‘天低吴楚,眼空无物’了。”这里所引的诗句原出自元代文学家萨都剌的《念奴娇·登石头城》一词。

1954年10月26日,毛泽东在接见即将结束来我国访问的印度总理尼赫鲁时,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用以表达与其相识相知的挚情。这里所引诗句出自屈原的《九歌·少司命》。

1961年,毛泽东创作的《七律·答友人》一诗中的“洞庭波涌连天雪”一句中的“洞庭波”,就是从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洞庭波兮木叶下”句中移用而来的。可见毛泽东对屈原作品的谙熟。在他早年求学时的《讲堂录》中,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当时他用工整的小楷抄录的《九歌》全文。

1956年的一天,毛泽东乘专列去北戴河开会。当得知身边的服务员姚淑贤不能与热恋中的男朋友见面时,就说道:“糟糕,打搅了你们的好事。你通知他了吗?久了会发生误会的,可不能因为我而影响你们!”晚上,毛泽东再一次见到小姚,他忽然说:“你等等,我有个东西你带回去给你的朋友看看,他可能就不会生气了。”小姚接过这张纸,上面写着“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正是《诗经·邶风·静女》中的几句。而此诗是经典的爱情诗篇,毛泽东将其书赠于正在谈恋爱的女服务员,正是恰如其分。

1958年的一天,毛泽东给正在生病的女儿李讷写信说:“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为你的事,我此刻尚未睡。现在我想睡了,心情舒畅了。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里有意志,知道吗?”毛泽东是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推荐给女儿。

在这一年的“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将“我家岷山更西住,正见岷江发源处”的一首描写四川的诗词推荐给了与会的代表们。这首诗就是元代诗人杨基的《长江万里图》。

1958年初,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在一次谈话中,提到了古代官吏禁带眷属,又引用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即“少小离家老大回”)为佐证。毛泽东听后,“总觉不甚妥当”。他翻阅了《全唐诗话》等史籍后,又找出《旧唐书·列传》进行查对,发现当时均无不带眷属的记载。于是,在这一年的2月10日上午,毛泽东专门致信刘少奇:“少奇同志,前读笔记小说或别的诗话,有说贺知章事者。今日偶翻《全唐诗话》,说贺事较详,可供一阅。他从长安辞官归会稽(今绍兴),年已86岁,可能妻已早故,其子被命为会稽司马,也可能六七十岁了。‘儿童相见不相识’,此儿童我认为不是他自己的儿女,而是他的孙儿女或曾孙儿女,或第四代儿女,也当有别户人家的小孩子。贺在长安做了多年太子宾客等官,同明皇有君臣而兼友好之遇。他曾推荐李白于明皇,可见彼此惬洽。在长安几十年,不会没有眷属。这是我的看法。他的夫人中年逝世,他就变成独处,也未可知。他是信道教的,也有可能摈弃眷属,但一个90多岁像齐白石这样高年的人,没有亲属共处,是不可想象的。他是诗人,又是书法家,他的草书《孝经》至今犹存。他是一个胸襟洒脱的人,不是一个清教徒式的人物。唐朝未闻官吏禁带眷属的充分证明。自从听了那次你谈到此事以后,总觉不甚妥当。请你再考一考,可能你是对的,我的想法不对。睡不着觉,偶触及此事,故写了这些,以供参考。”这封信后还附有“复寻《唐书·文苑·贺知章传》(《旧唐书·列传140》第24页)亦无不带眷属之记载。近年文学选本注家,有说‘儿童’是贺之儿女者,纯是臆测,毫无根据。”

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在讲话时引用了“去时女儿悲,归来笳鼓竟。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并同时评价作者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只要肯于学习,也可以做出好诗。这里所引诗句系南朝梁时诗人曹景宗的《去时女儿悲》。在这一年的7月14日,毛泽东同梅白、王任重、刘建勋等谈话时提到:“唐代诗曰:‘邑有流亡愧俸钱’,此寥寥几个字就写出了古代清官的情怀,也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写诗,就要写出自己的胸怀和情操。”这里提到的唐人诗句,即指韦应物的《七律·寄李儋元锡》一诗。

1961年,毛泽东给正在休养中的胡乔木(曾担任过毛泽东的秘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你需长期休养,不计时日,以愈为度。‘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以(得)永年。’此诗宜读。”这里所引诗句出自三国时曹操的诗作《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龟虽寿》。

1961年11月间,毛泽东集中阅读一些“咏梅”之作,6日上午,他先给田家英(时任毛泽东的秘书)一信,嘱其找到宋代林逋的咏梅之诗。上午8时半,又给田家英写来一封,信中说:“有一首七言律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咏梅的,请找出全诗给我,能于今日下午交来则更好。何时何人写的,记不起来,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没有,请你再查一下。”很快又写一信:“家英同志:又记起来,是否明人高启的,前4句是‘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下4句忘了,请问一下文史馆老先生,便知。”田家英后来找到,就是明代诗人高启的作品。毛泽东非常高兴,当天就书写了此诗,并题道:“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梅花九首》之一。”足见他对该诗的重视。这就是明代诗人高启的《梅花》诗。

1961年12月26日,毛泽东致信他的同学周士钊(时任湖南省省长),信中说:“‘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朝云(千家)薜荔村’,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毛泽东在自己的诗作《七律·送瘟神》中亦有“千村薜荔人遗矢”句,在《七律·答友人》中有“芙蓉国里尽朝晖”句,都是从这两句古诗中化用而来。这里所引用的古诗出自唐代诗人谭用之的《秋宿湘江遇雨》一诗。

1963年8月的一天,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是陆游写的一首词《钗头凤·红酥手》,他是南宋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年轻时就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他的表妹叫唐婉,也是一位有才华重感情的女性,他们的爱情悲剧在《齐东野语》里有记载。”他还曾专门要过陆游的《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作品集进行阅读,记诵了其中许多诗词,并经常用其练习书法。在他的《卜算子·咏梅》一词的小序中写道:“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足见对陆游的喜爱。

1964年8月24日,毛泽东在与著名学者周培源、于光远讨论学术问题时,在谈到“地动说”时,毛泽东说宋代的辛弃疾就曾在一首词里提到,当月亮从我们这里下去时,它仍然照亮着别的地方。又说更早的是晋朝的张华在他的诗里就有“大仪斡运,天回地游”的诗句,并认为在这些诗词里均含有“地圆”的唯物思想。毛泽东提到的张诗指《励志诗·其一》,辛词是《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这一年的12月毛泽东在读《五代史》时,当时凭记忆,书写了一首古诗。原以为错了几处,即“连城犹拥晋山河”中的“犹”应为“且”,“萧瑟三垂冈下路”中的“下”应为“畔”。后经查对,系因版本不同所致。有的版本与毛泽东的手书一字不差。可见对这首诗的喜欢程度。这就是清代诗人严遂成的《三垂冈》。

1964年的一天,毛泽东乘车由湖南回北京,当车经岳阳地界时,他即索笔书写了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其手迹现镌刻在岳阳楼的三楼大厅中。1965年6月20日,毛泽东邀文学史家刘大杰于上海见面。当听说刘是“巴陵人”时,他立刻朗声吟出杜甫《登岳阳楼》全诗。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就章士钊的《柳文指要》的历史专著致信作者:“大作收到,义正词严,敬佩之至。古人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今奉上桃杏各5斤,哂纳为盼!报投相反,尚乞谅解。”这里所引诗句,出自《诗经·木瓜》。

推荐访问:中国古典 诗词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