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研究

时间:2023-05-27 10:30:1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随着劳动力市场用工形式的多样化,劳动关系的表现呈现出日趋复杂的态势。构建劳动关系指数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本文借鉴价格指数和HDI指数构造原理,利用上海市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指标和统计数据构造了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这一研究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根据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对上海市劳动关系的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指数的建议。

关键词:劳动关系指数;价格指数;人类发展指数

作者简介:

郭有德,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公共政策。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工会理论研究》的庄音豪主编和周正言先生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中图分类号:C973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672—0407(2010)01-051-08

前言

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用工形式的多样化,我国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更趋复杂多样。尽管和谐仍然是我国劳动关系的主流和基调,但对抗和冲突也时有发生,如违反劳动法规、劳动争议调解不利、劳动合同履行情况不佳、职业危害和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等。因此,迫切需要对于劳动关系进行量化,量化的目的在于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劳动关系变化的态势,为监测劳动关系的变化提供有力的工具,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对劳动关系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对于解决劳动关系中现有的矛盾和问题,推进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海作为中国工业的摇篮,其劳动关系的发展在国内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和示范作用。对上海劳动关系的研究必将对国内这一领域产生示范效应。

构建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的目的在于探索发展和维持和谐劳动关系量化的模式和方法,为监测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提供一个客观的测量工具,为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劳动关系指数的意义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1]:

(1)作为劳动关系晴雨表,服务于劳动关系状况的监测。

劳动关系指数在反映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程度,编制并定期发布劳动关系指数有利于政府及时掌握劳动关系的变化趋势,提供科学的信息资料,进而实现对劳动关系发展变化的动态监测。

(2)有利于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发展实行事前管理。

劳动关系指数的定期发布有助于把握劳动关系的变化趋势,有利于政府部门对劳动关系进行事前管理,避免事件发生后穷于应付的尴尬局面。

(3)作为劳动关系研究的分析工具,促进劳动关系研究。

鉴于指数的综合性和简明性等特点,定期发布劳动关系指数可以为劳动关系研究者提供一个分析工具,促使劳动关系研究更加深入和完善。

如何构建劳动关系指数。这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对劳动关系内涵的把握,其二是指数构建的理论与方法。对于劳动关系内涵把握的目的在于明确劳动关系指数的内容,而对指数编制方法的研究则侧重于解决劳动关系指数的计算原理和具体计算过程。鉴于此,本研究将侧重于对劳动关系概念的理解,劳动关系和谐研究进展,指数研究以及上海市劳动关系指数的构建与分析。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与劳动者的生存条件和利益息息相关,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和谐劳动关系的核心内容。劳动关系的和谐程度影响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定与发展。为了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首先要准确把握劳动关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不仅使劳动力在数量上得到充分利用,即充分就业,而且要使劳动者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劳动关系是工业化时代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也是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但到目前为止,劳动关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西方,劳动关系一般使用industrialrelations或者laborrelations来表示,广义上指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关于就业(劳动)条件的任何关系(dealings),但更常用的含义则指管理者和工会化或潜在工会化的劳动力之间的关系1。而在百度百科中,则是这样定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从广义上讲,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任何劳动者与任何性质的用人单位之间因从事劳动而结成的社会关系都属于劳动关系的范畴。从狭义上讲,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关系是指依照国家劳动法律法规规范的劳动法律关系,即双方当事人是被一定的劳动法律规范所规定和确认的权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的,其权利和义务的实现,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劳动法律关系的一方(劳动者)必须加入某一个用人单位,成为该单位的一员,并参加单位的生产劳动,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而另一方(用人单位)则必须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或质量给付其报酬,提供工作条件,并不断改进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2可见,中西方在劳动关系认定方面存在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劳动关系强调的是有组织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

从我国劳动关系实践来看,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所享有的权益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劳动者参加劳动所获得的工资、福利和用人单位为之代缴(买)的各种保险费用;二是劳动者参加劳动的方式和环境,具体表现为长期雇佣还是临时雇佣、劳动环境的好坏及其安全程度等;三是劳动者权益保护和技能发展,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者健康检查和劳动技能培训等实现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关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断调整:一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与此相应的用工和分配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实现了由政府管理到市场化的转变。二是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非国有经济比例已经达到70%以上,使通过市场形成雇佣关系成为劳动关系形成的主要形式。三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调整体系包括劳动基准、劳动合同、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等已逐步建立起来。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企业采用股权激励机制,允许职工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劳动关系双方的边界有些模糊和融合。总体上,这种趋势有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对于劳动关系的内涵当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由于在劳动关系中,劳动关系双方的地位并不完全对等,劳动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必然是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和谐劳动关系应该是劳动者在实现就业过程中与劳动力的使用方,从共同利益出发,建立起的一种平等、融洽的合作关系,并能通过有效的机制化解双方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

2006年9月12日,全国总工会书记张秋俭在全国总工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和谐的劳动关系主要从八个标准去衡量:一是严格依法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劳动用工行为规范;二是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三是依法保障职工劳动经济权益;四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五是尊重和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六是建立健全工会劳动保障法律监督组织和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七是维护女职工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和特殊权益;八是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支持工会,依照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开展工作,依法缴纳工会经费3。这是全国总工会对当前和谐劳动关系衡量标准的把握。事实上,这些只是对劳动关系把握的一些原则,衡量劳动关系和谐的标准针对不同行业、地区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该地区或行业的具体情况,做出一些细化和量化的标准,提出具体指标,使之具有操作性。从内容方面讲,这八条标准主要从工会角度出发,注重工会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总体上并没有突破对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权益的范畴,却淡化了劳动关系的其他内容,比如劳动环境与劳动保护等。

推荐访问:上海市 劳动关系 指数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