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复习导入回归本位

时间:2023-05-23 16:4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五步教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他把复习旧课作为一个重要环节。过去我们倍加推崇的这种模式,如今已悄然发生变化,特别是“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在当下的一些公开课现场难觅踪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时下主导的以情境导入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广大教师受此影响,往往不敢越雷池一步。

著名特级教师曹培英也曾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情境导入是一把‘双刃剑’”“并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都需要情境引入”。本学期,笔者所在寿宁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计算教学的课堂观摩活动,呈现的16节课中有13节课是由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而且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并非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情境导入,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复习导入,唤醒旧知

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现行全国发行的几套小学数学“课标实验教材”,以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學建议和参考教案,都强调情境导入是至关重要的。

从几套不同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来看,现行的计算教学流行的标准流程都是从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开始,引出计算问题,这种编排的意图主要是让数学回归生活,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新课,不外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却忽略了这些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忽略了有些知识亟需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例如,苏教版第七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教材是这样安排的——例1是一道解决问题: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象棋一副12元,围棋一副15元。一共要付多少元?“试一试”是一道计算题:150+120÷6×5。

教材通过“例1”与“试一试”的教学来总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1的乘法与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生借助情境能很好的理解,但在“试一试”这个环节的学生出现的错误却五花八门。如:150+120÷6×5=270÷6×5=270÷30=9;150+120÷6×5=270÷6×5=45×5;150+120÷6×5=150+120÷30=150+4=154。从学生的错解可见,学生的错误主要在运算顺序的模糊——有的学生受从左往右运算的影响;有的学生受先乘后除的影响。可见理解“试一试”中“150+120÷6×5”的运算顺序是本课的难点,借助情境导入已不易解决,需要借助导入环节复习三年级的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如“120÷6×5”“50+120÷6”来有效突破难点。通过复习导入,唤醒学生中已有的运算顺序,在乘除混合运算中,从左往右算;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当唤醒了学生已有经验中认知储备,就能为学生理解试一试中运算顺序扫除障碍。因此,当学生的旧知尘封已久而需要唤醒时,则需要复习导入的介入,进而达成了“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

复习导入,分散难点

数学的知识前后联系比较紧密,大部分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发展起来的。有些知识教材在安排上前后的连续性有时会出现断层,复习这些旧知识,可以很好地分散教学的难点,为新知识的教学垫定基础。

跨度大的知识,如“分数的认识”这个内容,在三年级上册和下册各安排了”认识一个整体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到五年级又安排一次认识分数的教学。这样的安排,时间跨度较大,学生对知识遗忘也在情理之中。课前的复习能很好地再现这些知识,为新课的教学有效的过渡知识点,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容易混淆知识,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两个公式,学生经常在应用的过程中发生错误,特别是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中的“例2”时,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尤其混乱。课前以“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2米,宽是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0平方米,长是15米,它的宽是多少米?”两个问题导入,能有效地分散难点,为新课的探究扫清障碍。迁移性强的知识,如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再到“三位数乘两位数”,它们的算理与算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算理和算法可以由“两位数乘一位数”迁移到“两位数乘两位数”,再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上,这种课型利用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可以很好地分散教学的难点。

结束语

显而易见,现在课堂所流行的标准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思考算法、交流算法、选择(小结)算法”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况且复习导入的初衷是为了唤醒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的为理解新知识服务。为了使复习导入发挥应有的作用,正确把握它的度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不管导入的目的是唤醒旧知、激活已有知识,还是分散新难点,它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新知识。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独立思考,针对所教班级学生实际采用适合的教法,让学习真正发生。

【本文系宁德市立项课题《小学计算教学中模型思想的培养与研究》(课题编号NJYKT2018-07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2]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福建省寿宁县第二实验小学)

推荐访问:本位 导入 复习 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