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背景下中职数控实训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3-05-23 16:3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一、前言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提出及全球“工业4.0”的到来,将带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机器换人”已成为无法逆转的趋势。“机器红利”替代了人口红利,传统的数控机床操作工逐步被工业机器人所取代,生产过程中更多的是依靠控制中心的数据来解释和决策,工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然而“机器换人”并不只是更换机器那么简单,他对数控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专业界限将模糊化,数控专业不再严格区分为数控车削技术、数控铣削技术方向等,而是合并为车铣复合技术。设计、制造乃至销售等专业之间的界限将不再那么明显,而是出现了交叉学科的部分或深度融合,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培养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应该是知识面较宽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需要更多的具有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潜在型发展人才。“中国制造2025”的到来,将使传统工厂向智能工厂转变,高新技术的应用将是日新月异,如果不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很难顺应时代潮流,也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因此,中职学校如何培养适合现代企业需求的数控技术人才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二、数控实训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中職学校一般将教学目标定位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考取技能等级证上面,与数控实训教学相关的一切内容都必须服从考证要求。教师通过课前准备、讲解相关编程和工艺、示范操作、课堂练习、课后讲评来开展教学,内容知识围绕考什么就练什么来进行。以考证为教学目标,抛弃了以掌握实用的操作技能为中心的主要教学思想,致使学生在走上岗位后对工作机床不能快速地上手操作,技能证书也成为一张华而不实的纸张,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以考证为中心的学生失去了基本的竞争力。

在中职学校的现实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能熟练掌握G指令和M代码的编程原理和应用,能熟练操作某种类型的数控机床,但其对产品质量意识、成本控制意识还很欠缺,容易出现刀具撞坏或工件报废等现象。教师主要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虽然有详细的工艺卡和评分标准,但缺乏企业里根据尺寸检验产品的基本原则,比如:对环境的要求、线性尺寸公差要求、形位公差要求、表面粗糙度检验标准等。实训教学内容也往往停留在课本上,缺乏一些企业生产实用的知识技能,如对企业中的工艺流程以及生产意识不足,在毕业后不能较快地适应生产岗位等。

三、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的转变

数控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速化、高精度化、复合化、智能化、开放化、并联驱动化、网络化、绿色化已成为数控机床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原来中职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专门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中国制造2025”的到来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制订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通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近五年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专家指导委员会议进行研讨、分析,对比“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来制定合理的、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标准。

根据新制订的人才培养标准再来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要聘请企业数控技术专家,通过专家指导委员会议,针对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及“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依据企业员工上岗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按照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强职业技能的专业技能课程,还要有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能提高其学习兴趣,能为其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课程及外延课程等。

四、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的内在兴趣。”因此,“兴趣”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可使他们主动认真地思考,使他们变被动接受的客体为主动学习的主体。

单纯的编程、加工操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对学生而言,其过程过于单调、枯燥,体力消耗也大,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数控实训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可以把单调乏味的数控实训教学溶入一个有趣的实例项目当中,既能增加学生的实训内容又能提高学生对实训的兴趣,能够寓教于乐,使实训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我们可以按照工作规范,开发出不同的实训教学项目,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还包括一些特定技能的详细工作步骤,重点强调学以致用,项目也要具有较强的教学灵活性。比如在加工手机模型、可乐瓶底、中国象棋等项目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明显提高,思维也比较活跃。当然,在确定实训项目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区别,因材施教。对于学得好、干得快的学生要提高精度、加大难度,使他们保持足够的积极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使技能向更高一步发展;反之则降低难度,选用较简单的实训项目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工件从而掌握基本技能。

五、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时机,挖掘创新元素,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的自我生存、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一是要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就是从人们幻想制造出鸟类的翅膀开始的,幻想不仅能引导学生发现新的事物,还能激发学生作出新的探索。

二是要利用数控编程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不同的程序,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分析思考加工的情况。让学生探寻新设计、新技术、新工艺,充分给予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数控编程中各种指令的运用,使编程思路更加开阔,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要开展竞赛活动,推动学生的灵感思维。在数控实训教学中,如果只按照教材的安排去进行实训教学,学生学习的动力会逐渐降低,创新意识不够,为了推动学生的灵感,教学中时常组织学生进行数控创新竞赛活动,让学生自行设计、自行编程、自行加工的创作竞赛,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有助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增强探索技术创新的思考。

六、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应该树立的信念,却也是中职教育容易忽视的一个盲区。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不同,其目标是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根据对本地企业的调查,大部分企业对就业者的基本要求是:除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高度责任心。因此,在数控实训课程中,要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比如:可以在车间的设备与场地管理中引入企业的6s管理方法,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车间育人环境等,这样使学生以高要求、高标准对待学习和工作,以一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

七、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是以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根本目标,使其学会学习。在数控技术发展越来越高新化的今天,数控技术人才应该具备更高的自学能力,才能适应正在突飞猛进发展的新设备、新软件、新工艺。

在数控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碰到一些困难,并求教于教师,在这个时候,教师先不要急于解答,而应该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提示和帮助,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查找相关资料,教师在关键点上给予适当的提示,然后再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是能够自主解决困难的,自主解决的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巩固的过程,是探索与创新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八、结语

数控技术是装备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作为中职学校,肩负着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关乎着由“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速度进程,探讨如何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以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机遇与挑战,中职学校必须与时俱进,加强数控实训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数控技术人才。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中国制造 数控 实训 中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