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不言妥协

时间:2023-05-22 11:4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历史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冲击,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学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又无法有效地应对,致使爱国主义教育遭遇种种尴尬。

一、反思原因

1.学校教育妥协于社会实践

人文景观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有丰富的实物资料,有高科技的情境再现,有真实场面的还原,这是任何学校条件无法比拟的,如果学生能在这耳目一新的环境中体验,感受那种肃然起敬的情感,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是深刻而持久的。随着中央对未成年人德育的重视,这些爱国主义基地对中小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遗憾的是这些教育资源都迫于无形的压力,人为地“封杀”了。原因是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学校和相关老师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鉴于此,即使有点想法,也被现实的问题所牵绊。爱国主义教育优越的社会条件被淡化出了学校范畴——只能书本化。

2.课堂妥协于应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有效”“高效”成了课堂的宠儿,教育工作者纷纷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效,但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是微妙的,不易测量,尽管课标画上重重的一笔,但评价机制缺少对此部分的有效考核,再加上教学成绩与工资挂钩,除了公开课很少有人愿意在这上面花费时间,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或走过场,没有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

3.方式妥协于认识

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教师只要讲授了爱国内容知识,就能使学生在价值观上有所提升,达到塑造爱国情感的目的。实际上,如果依此法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可能收效甚微。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真谛不是让学生在某些问题上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而是让他们拥有某种立场和态度。态度、立场才真正涉及学生内在的品性。

二、应对挑战

面对以上种种妥协,有人开始怀疑,爱国主义教育还需要吗?爱国主义科学内涵告诉我们:不止要,而且不能打折扣。

1.不能空泛,应强化内涵

或许我们的教学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当祖国面临灾难挺身而出才叫爱国。其实爱国主义的内涵非常丰富,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有时候更多的是指热爱祖祖辈辈生活在此的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无论何时何地对祖国忠诚。例如在学习岳飞抗金的内容时,学生很容易明白他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但仅仅这样真正对学生产生不了多少影响。经过思考,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你是岳飞的家人会同意岳飞抗金吗?假如是南宋的百姓呢?学生在这种讨论对比中领略到岳飞的伟大,当个人利益与国家人民的利益冲突时,人民的利益至上。教育学生爱国先要爱人。“爱周围的人包括老师、同学、邻居、家人,请你举一例说明自己是如何爱人的。”这样就把爱国思想和学生的行动连在一起了,也有利于改善利益至上、人情淡薄的局面,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

2.不能灌输,而应对话

由于成长经历和经验不同,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体验。如果我们拿唯一的现成的结论直接强加给学生,无疑是徒劳无益的。课堂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方式是引导式的对话。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心声,为师生交流辩论提供充分而且真实的信息,让学生在多种观点中思考和分析,逐渐从单一偏激的认识过渡到全面理性的认识。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还可给学生留下思考与尝试的时间和空间。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克服狭隘的心理,形成宽容与理解的心态,还有利于学习并学会充分正确地行使各种权利和履行义务。在运用对话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既要警惕狭隘的民族主义,又要勇于承认现实,尊重现实,有认同和吸纳世界先进文化的智慧和勇气。

3.不能只传统,而应创新

翻阅四册初中中国史教材,会发现很多爱国主义的典型人物事例,都集中安排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年代,而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年代此类素材很少。面对教育资源的匮乏,如果还是停留在遥不可及的过去,显然对学生的亲和力不够。假如我们做个有心人,善于搜索,乐于施教,就会为爱国主义教育增添新意。邓小平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那种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给予我本人强大的精神动力,震撼着我,感动着我,也给了我教学的灵感,这不就是邓小平作出伟大贡献的力量源泉吗?如果能引鉴于课堂,让学生领悟,这不就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吗?而且我建议同学们把它作为座右铭—铭刻在心: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伊庄中心中学)

推荐访问:不言 妥协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