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心理学视野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本质

时间:2023-05-22 10:4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反思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一条原因在于我们对爱国主义教育本质理解不清。而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可以多角度论证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心理学的视野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来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和界定。

关键词:心理学;爱国主义教育;本质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6)01-0145-03

一、问题的缘起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亘古常青的话题,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都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的时机和场合多次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特殊的地位。虽然如此,爱国主义教育却并没有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使我们的教育对象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相反,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所带来的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形势面前,出现了不同程度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一少部分人甚至变得消极颓废、崇洋媚外,丧失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丧失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心,以至于违背、出卖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叛党叛国,丧失国格人格。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们不能不对现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反思。

反思现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其存在的问题入手。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外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念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如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讲爱国主义教育不合时宜;认为爱国但不一定要爱社会主义;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搞形式主义,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的“行政任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只是当前的政治需要等等。二是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不重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育内容和方法陈旧,缺乏生动性和针对性;教育过程中忽视人的心理需要而抽象地讲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程式化、模式化等等。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条在于我们对爱国主义教育本质理解不清。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是科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因为对爱国主义教育本质的不同理解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模式,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也会遵循不同的教育原则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爱国主义教育本质的基点是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当我们用实践的观点来审视爱国主义教育时,我们就不难发现爱国主义的本质实际上是一个可以多角度的论证的问题。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主体和客体都离不开人,也就离不开人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目的的重要过程。可以说,离开了人的心理活动,就无所谓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特点和活动规律的学科,在心理学的视域中来探讨究竟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对爱国主义教育本质的全面把握。因此,本文试图在心理学的视野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和界定。

二、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本质的心理学解读

所谓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性质。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最根本的性质,它不仅向人们表明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更重要的是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其它的实践活动区别开来。在心理学视野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本质的探寻必须立足于人的心理活动,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轨迹来进行。人的心理活动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也包括情感、意志、信念等内容,所以在本文中我们就遵循人的心理活动的类型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进行解读。

(一) 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关于爱国主义的理性认知活动

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树立起爱国主义信念,形成爱国主义品质。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爱国主义品质的形成,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美国的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在对人的品德的形成规律进行研究后指出,个体道德水平的高低,不是因为他读到或记住更多更好的道德规则,而是道德认知水平的差异。道德认知水平越高,其情感就越稳定,对行为的推动力就越大。美国社会教育学家涂尔干也支持了这一点,他说:“诚然,道德判断中时常包含着强烈的情感,但绝不会减弱判断的认知成分”。[1]这种理论也适用于爱国主义品质形成。爱国主义是一种对祖国热爱的情感,也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重要的政治原则。作为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爱国主义是一种知识理论体系,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客观存在,它们必须要通过人的一定的活动,才能到达人的观念系统,成为指导人实践的理论和观念,这是一种理性的认知活动;而作为情感的爱国主义,它既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也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政治经济关系长期的影响和熏陶下,培养和巩固起来的对家乡、祖国的一种挚爱之情,因而它不仅包括一时的、短暂的爱国情绪情感反应,更是一种稳固的、深切的爱国之情。这种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需要用人的感觉、知觉、情绪体验等感性的认识活动来进行,更重要的是这种爱国主义情感是奠定在对爱国主义理性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它是以一定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的。从这种意义上说,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是一种关于爱国主义的理性认知活动。

爱国主义教育认知活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教育者的认知活动,包括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认知,教育者对爱国主义理论本身的认知;二是受教育者的认知活动,包括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认知,受教育者对爱国主义理论本身的认知。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在这种相互认知的过程中达到一种理解,从而化解人们内心的排斥,使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并最终转化爱国主义行动的。同时,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个理性认知过程,从它自身的顺序以及思想品德整体发展和认知能力的关系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性阶段、理性阶段、信念阶段。一般来说,人的爱国主义品质的养成,首先要形成爱国主义观念。爱国主义观念是对爱国主义的内涵和本质特征的认识,它的形成是要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常常是通过具体的感性教育,如参观活动、影视欣赏等,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观念。但这种情感和观念还是不稳定的,它必须通过对爱国主义本质特征的理解,对爱国主义行为的社会意义的深刻理解,也就是对爱国主义的理性认知才能形成理性的爱国主义观念。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向受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的有关内容,突出其本质特征,发展受教育者的分析判断能力。有了爱国主义观念,就表明受教育者已经有了理性的爱国主义思想,能够用这种理性的爱国主义思想去评价别人的行为和知道自己的行为。但是仅有爱国主义观念,有时候会出现知

行脱节的现象,所以还应进一步把人们的爱国主义观念变为他们的爱国主义信念。从感性的爱国主义情感到知性的爱国主义观念再到爱国主义信念的发展过程,就是作为关于爱国主义的理性认知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情、信、意的心理活动过程

爱国主义教育由浅入深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历史、传统文化、基本国情和建设成就、国家主权、国防、民主与法制、民族团结、爱祖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等内容的教育,人们全面了解自己的祖国,知道为什么要爱国,怎样才能算爱国,这是关于爱国主义认知的教育;二是把爱国主义认知转换为人们的爱国行为,这是人们的爱国主义品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最根本的问题,因为只有通过一个人爱国行为才能判断他的爱国主义品质如何。一个人的爱国主义认知转化为其爱国行为,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情、信、意三个心理要素来完成的。

一般来说,道德情感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三种水平: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这三种不同层次的情感体验在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中都有表现。当我们在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秀丽风景时,心里激起的强烈的自豪感就是一种直觉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果这种情感没有加以强化,便会逐渐消退;当我们在看关于爱国主义英雄的故事的时候,脑海里便会想象出爱国主义而激起一种强烈的感情,它的持续时间比较长,能给人特别强烈的情感体验和感染;但是在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伦理的爱国主义情感,它是我们对爱祖国山河、仇恨祖国敌人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等具体情感的概括,是一种稳定而理性的情感。爱国主义信念是个人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守的,在人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观念,它既是对爱国主义观念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又是激发爱国情感、增强爱国意志,推动爱国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爱国主义意志是人们在为了达到爱国主义目的的行为实践中,自觉奋进或克服阻碍的意识能力和心理趋向或取向。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一个人有了爱国的意志,就能严格的要求自己,排除各种障碍和干扰,克服任何困难,把爱国主义行为进行到底。

爱国主义情感、信念和意志在爱国主义由认知到行为的转换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简单的说情感、信念和意志在爱国主义由认知到行为的转换过程中是按照某一特定的顺序进行的,它们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其中情感是爱国主义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信念是爱国主义认知转化为行为的驱动力,意志是爱国主义认知转化为爱国行为的坚持力。所以说,爱国主义品质的形成实际上是情感、信念和意志相互整合、协调发展的结果,因而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从不同的切入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信念和意志,如对少年儿童应多采取活动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的体验教育,增进他们的理性情感发展;对大学生应该是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从更理性的高度坚定他们的信念和意志等。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是使人的心理需要获得满足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

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证明:人类社会行为的动力源泉是需要,当人的心理需要缺乏,就会激起人们对它的追求,产生目标、动机和行为。恩格斯也曾说过,“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养成爱国主义品质是一种高级的社会心理需要,涵盖情感需要、自尊需要、发展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各个方面。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主观需要和客观现实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在社会与个人需要之间进行抉择,是受教育者根据心理需要的自主选择的过程。

受教育者对爱国主义的自主选择,其基本的依据是心理需要。但是,心理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表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心理需要。比如就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他们的心理需要就表现在关注祖国前途,关心时事政治,渴望参与社会生活,期望在自利而利他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而对于农民这个群体来讲,他们最大的心理需要就是耕者有其田,劳动致富、科技致富,能够生活安定,日子越过越富裕。不论需要在不同的群体中有各种表现,但在深层的理念上,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人的需要与他对社会的贡献是相互依存的。因为人的价值首先在于他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然后才是社会对他的尊重与满足,离开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去要求他人尊重是不可能的。爱国主义的核心在于它倡导的是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先国家利益后个人利益。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在着眼于人的不同心理需要开展有针对性地教育的同时,必须把爱国主义与社会责任感融合起来。比如对大学生,结合学生的求知、求个人尊严和民族尊严、求自我实现和社会实现等心理需要,从理论上介绍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他们了解祖国的历史、现在的国情和民族耻辱等,唤醒他们的良知,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个人理想同祖国利益和前途的关系。而对农民就应该鼓励他们农业创新,把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与为国家农业发展作贡献结合起来。只有满足了人们心理需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理需要满足的特殊的实践活动。

责任编辑 肖 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略论 心理学 爱国主义教育 视野 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