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历史学科教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时间:2023-05-22 10:1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教育的重点。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特别是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其中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应贯穿历史学科教学的始终,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学科蕴含着无比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中学历史教学不但要从知识、理论、技能诸方面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还需要从情感、意志、素质等方面为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打下一个坚实基础。在学校教育中历史学科在发扬爱国主义,提高民族素质上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责无旁贷的。

一、爱国主义是民族素质的集中体现。

1.民族素质有其自然性和社会性。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人在社会生活的作用下,反映出人的社会属性,并孕育着人的社会素质——爱国、爱民,这也是人的全面素质中最核心、最活跃的成份。

2.民族素质又有其历史性和现实性。任何民族都具有自身的民族素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也凝结着她自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她是与我们每一代人在每一个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内对其理解、改变、创造所构成的。她是一种过去与现在不断交融汇合的过程,也是一种绵绵不断,不生不息的永恒的过程。对此,任何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都无益于民族素质的提高,全盘继承或抛弃都与现实不符。重要的在于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剖析,将其传统美德加以继承、发扬、光大,并注以新的生命力,而其中爱国主义就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素质中的主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以适应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

二、历史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发扬爱国主义,提高民族素质,又是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从培养学生的素质来看,它可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它也可以通过古今中外历史学习,开拓视野,提高现代化公民的基本素质;它还可以通过从古到今人物史实的感化来达到道德教育和品性陶冶的作用。我们应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发扬和光大,从而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一)首先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1.进行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教育。从人类告别愚昧迈入文明时代起,到公元15世纪以前,我国一直是当时世界上为数很少的几个先进国家之一。中华民族以高度的智慧和能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由中国人民培植的优秀文明传统,从古至今,一代代相传,一脉相承。因此它与我们正在建设着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分不开,割不断的。我们要积极地从古代文明中汲取营养,同时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革新,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当代社会主义文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进行这方面的国情教育。

2.进行中国人民奋斗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的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在近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出路何在?中国人民百年以来,进行了不屈不挠英勇的斗争。许多追求进步的先进人物,提出了不少济世图存的主张,但都没有成功。“五四”运动后,随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真正救国救民的责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身上。历史已经证明,唯一的出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经过28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近百年来历史所证明的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我们要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光荣革命传统的教育,特别是要向学生进行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教育,从而使学生自觉继承革命传统,热爱党,在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3.进行社会主义必然性的教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不是偶然的,而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痛苦摸索,从多次失败中找到的。我们要教育学生应当珍惜这一正确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4.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教育。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由一个极端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我国已建立了比较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学生了解到了我国的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之时,他们就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将来自觉地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另外还要使学生加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坚定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信念。同时我们还要使学生了解,当前我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的生产力水平仍然比较低,经济不发达,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还需要广大青少年学生努力学习,艰苦奋斗。

5.要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虽然有过诸侯林立,有过三国鼎立,但统一是大趋势,是长期的;搞分裂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的。曾经饱受外国侵略欺凌的中国人民十分珍惜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全体中国人民一定要完成中国统一大业。香港、澳门的回归,洗刷中华民族百年耻辱,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香港、澳门回归之后,解决台湾问题,最终完成中国统一大业,将突出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任何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图谋必将受到中国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把台湾同胞的利益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对立起来的任何图谋都是不会得逞的,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不可抗拒。不久的将来,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我们中学生将来要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的。不仅具有倡导民族气节,挽救民族危亡的积极意义,而且突出要求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所以每当中华民族濒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都起到了救亡图存的战斗号角作用。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的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又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的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

以上种种爱国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三)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形成新时期社会精神文明。

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传统,她以爱国、进步、勤劳、俭朴称于世,又培育了为世人称道的道德风尚。到社会主义阶段,这些优秀传统被继承和加以弘扬,与社会主义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热爱祖国,热爱和平;执政为民,廉洁从政;遵纪守法,做“四有”新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也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三、爱国主义是历史学科学习的主线,如何将这一主线贯穿历史教学的始终是每一个历史教育者努力的方向。结合自身教育实践和我校实际谈一下我自身的一点做法:

1.统一思想,明确内涵,有的放矢。我校历史教师有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识淡薄,认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的事,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没有认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针对这种情况,历史教师反复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经过学习,老师们统一了思想,达到了共识,一致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是全社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因此,深深地感到承担这项工程既无限光荣又责任重大,决心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非常广泛,包罗万象,历史教学却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江总书记曾经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我校历史教师经过学习研究之后,认为当今爱国主义教育应突出:①加强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②加强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教育;③加强改革开放的教育;④加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教育;⑤加强促进祖国统一事业的教育;⑥加强“三个代表”重要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教育以及建立和谐社会的教育。认识明确后,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紧扣课本内容突出上述几方面的教育。如讲述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康熙帝击败沙俄对我黑龙江流域和新疆的侵略,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等等,我们都突出地引导学生明确:这些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利益的历史事实,是历史的进步,今天我们同样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利益,这是爱国之举。与我国当前努力发展生产,提高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实力,维护世界和平是相一致的。

2.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进行系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很广泛,必须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进行系列教育,持之以恒,才能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工程。我校历史教师从实际出发,经过研究制定了爱国主义系列教育的计划,主要内容是:①七年级主要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②八年级主要进行国情教育;③九年级主要进行世界史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以及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等。我们制定这些爱国主义系列教育计划,一方面考虑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另一方也考虑到各年级教材结合的可行性。同时,我们要求各年级历史任课教师要在备课教案本中具体地反映出爱国主义系列教育的目标计划,并在教课过程中实施。

通过历史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系列专题教育。如每年的“五四”纪念日,我们都以《弘扬“五四”精神,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奋勇前进》为题进行专题历史讲座,每年的“一二.九”纪念日,我们又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精神》为题进行专题历史讲座。虽然每次历史专题讲座的课题不变,但内容却不断补充更新,同时每次历史专题讲座都让一些“历史尖子”学生进行补充发言或谈自己听讲座的感受。每次历史专题讲座会之后,我们还让学生写学习心得,出版墙报,从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

我们还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在七年级组织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历史故事会”,在八年级组织以赞颂民族英雄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会”,在九年级组织以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为主要内容的“历史知识抢答竞赛会”等等,都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我们还在全校举办了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中国历史大观园”,让学生通过热闹的游园活动,在欢乐的气氛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今年建党90周年,我校还特意举办热爱中国共产党演讲和歌咏比赛,激发了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

3.紧扣课本,把握历史信息进行教育。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史信息源源不绝,尤其是在近代百年历史中更为突出。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历史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讲述鸦片战争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学信息就是林则徐禁烟;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下令向日本吉野号撞击,中鱼雷沉没,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孙中山为救国奔波于海内外,奋斗终身,等等。我们在这些最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把握三个环节:①教师在堂上分析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作用;②教师分析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补充与这些历史事件有关的资料;③让学生在课后写小论文,评述这些事件中主要历史人物的爱国之举。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对学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4.通过电化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最乐于接受,教学效果也较好。在讲述中国近代后期文化史的时候,我们把解放前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取得优异成绩,解放后拒绝英国优厚待遇的挽留立志回国作出重大贡献的华罗庚的事迹,整理录音后结合讲课播放给学生听,学生听后非常感动,甚至热泪夺眶,纷纷表示要向华罗庚学习,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决心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勤奋读书。

“百闻不如一见”,从教育的角度上说,直观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当我们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时,便组织学生观看影片《甲午风云》,一边看一边提醒学生当年邓世昌在抗击日军的海战中,率领致远号全体官兵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在场的学生肃然起敬,甚至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热泪。我们讲述抗日战争的历史时,便组织学生观看一系列抗日题材的影片,《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亮剑》等,还带领学生参观彭雪峰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等。如此利用爱国主义教育的视频资料和基地进行直观教育,既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同时对学生深化了爱国主义的教育,深受学生的欢迎。

5.爱国主义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每时每刻都在实实际际的现实中具体地反映出来,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我们便把当年林则徐禁烟和今天的禁毒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不同时代的爱国之举,其宗旨都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青少年绝不能上当受骗吸毒。讲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的历史,我们便把它和今天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都是历史的进步,我们青少年应该拥护党和政府这一正确的方针,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讲述解放战争历史,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土改调动了农民参军参战和支前积极性的时候,结合讲述当今爱军拥军的事迹,说明前者是为建立新中国作出的奉献,后者是为保卫和平和建设社会主义作出的奉献,都是爱国之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过去、现在和将来,爱国主义都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从而激发学生为实现祖国“四化”而勤奋学习。

6.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此话很有道理。

近年来,我们从听课中发现,中小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人们对自己家乡的山水草木,人文景观,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等一般都有深厚的感情。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拉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学习《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章时,教师可讲述乡土历史教材中的“南阳解放”、“抗日名将彭雪峰”等内容。学习《中国古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一章内容时,教师可联系乡土历史的相关内容,说镇平玉雕、地毯、丝织品等,论淅川香菇、内乡药材等,评述这些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为祖国赢得声誉的工艺品和特产时,学生会激荡一种民族自豪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会在学生中潜滋暗长,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培养,是空洞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本乡本土的许多历史文物、遗址,可供学生参观、考察,有些史实还可以让学生调查访问,从中得一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操。镇平彭雪峰纪念馆、烈士陵园,南阳医圣祠、武侯祠、汉画馆,社旗山陕会馆等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通过历史考察和调查研究,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感。

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材料,切实搞好乡土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这样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完成无比强大的精神文明和物质财富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培养民族精神,铸就国魂的最重要的方面。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历史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推荐访问:爱国主义教育 学科教学 重视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