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警察影像行走回望

时间:2023-05-19 16:3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新中国警察影像是指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兼具大众文化和主旋律的影视类型。新中国警察影像与新中国电影/电视剧一并前行,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生动感人地记录了人民警察的工作、生活和情感,形成了纪实美学的标志性特征。

[关键词]新中国;警察影像;纪实美学

警察影像的官方或体制的称呼为“公安题材影视作品”,在国际上与之相近的一个通行概念为“警匪片”。

新中国的警察影像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影视类型片,已经走过60年辉煌历程。

中国最早的警匪片(侦探片)是在西方警匪片(侦探片)的影响下发生的。

1903年艾德温·鲍特的《火车大劫案》第一次将西部故事搬上银幕,它既是西部片的开端,也是早期的警匪片。这样的警匪片很快就传到了中国。

1920年至1921年间,上海开始拍摄中国第一批故事长片,包括侦探片。192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拍摄侦探短片《车中盗》的时候,中国影戏研究部拍摄的《阎瑞生》和新亚影片公司拍摄的《红粉骷髅》都可以看作是在美国侦探长片影响下拍摄的国产侦探片。据《阎瑞生》的人物原型交代:他犯罪是受到美国警匪片的启发并模仿其手法。而阎瑞生的案件又激活一些人“玩电影”(在此前已有文明戏表现),将此搬上银幕。可以说,美国侦探片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社会少数“恶人”的犯罪现象,而中国社会,尤其是上海滩的犯罪事例,又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中国第一批侦探片的诞生。

警察是国家的产物,新中国警察影像是指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兼具大众文化和主旋律的影视类型。

有两句话可以概括新中国警察影像的60年:新中国警察影像与新中国电影/电视剧一并前行,新中国警察影像生动感人地记录了人民警察的工作、生活和情感。

新中国警察影像创作有两次高潮,可以大致称为两个“十七年”。第一个“十七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其形式是公安题材的电影;第二个“十七年”是从现在往前数17年,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17年,其形式主要是电视剧。

新中国第一部警察影像作品是反特片,它是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第一批八部人民影片之一的《无形的战线》。影片讲述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敌特潜入工厂纵火烧毁运往前线的轮胎,我公安机关依靠人民群众将潜伏的特务组织一网打尽的故事。该片受到公安部的嘉奖:“通过电影艺术,揭穿反动派的阴谋破坏,教育人民提高警惕,保卫国家政权,保卫经济建设。”

1955—1960年是中国警察影像的第一波潮涌期:出品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神秘的旅伴》《寂静的山林》《虎穴追踪》《英雄虎胆》《国庆十点钟》《天罗地网》《羊城暗哨》《边寨烽火》《勐垅沙》《徐秋影案件》《铁道卫士》等,其主题是表现共产党在夺取政权以后继续同残存的潜伏的小股敌特的斗争。1959年上影厂还拍摄了一部在中国警察影像中十分重要的颂警喜剧片《今天我休息》。

1963—1965年是中国警察影像的第二波潮涌期:出品影片《冰山上的来客》《跟踪追击》《岸边激浪》《南海的早晨》《霓虹灯下的哨兵》《秘密图纸》等。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警察影像的主要类型是边境边防反特片和侦察员“打入”型反特片,那么,60年代以《冰山上的来客》为标志,将边境边防反特片推向高点。以《秘密图纸》为标志,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反特片的三个转变:首先,将反特片反特的主体从部队转向公安机关,公安机关的侦查破案得到正面具体的展示;其次,将反特片的反特过程、方式,或核心情节从冒名顶替“打人”敌内、里应外合全歼敌匪,转向寻找蛛丝马迹、顺藤摸瓜,发现真凶。相应的,反特行动所依赖的,或者说所张扬的,从“打入”英雄的临危不惧、经受考验、查明敌情,转到侦察员依靠群众、细密侦察与推理破案;第三,重塑了中国反特片主要类型人物的形象特征。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反特侦察员和女特务。

1977—1978年形成中国警察影像的第三波潮涌:出品的影片《熊迹》《暗礁》《黑三角》《蓝天防线》《猎字“99"》《斗鲨》《东港谍影》等留有那个特殊时期的印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不言自明的境外敌对国,故事的核心是受境外敌对国指使的敌特盗窃涉及国家安全的秘密图纸,与我公安机关为保卫国家安全侦破案件捕获敌特揭露敌对国阴谋的斗争,正反人物的塑造依然延续着英雄化和妖魔化的手法。

从1988年播出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后,讲述公安工作的公安题材电视剧迅速成为当代中国电视剧的主要类型之一。从《有这样一个民警》《针眼儿警官》《特区警察》《警察有约》《警魂》《九·八大案纪实》《西部警察》《刑警本色》《金海岸》《英雄无悔》《大雪无痕》《无悔追踪》,到新世纪的《公安局长》《无国界行动》《任长霞》《中国维和警察》《数风流人物》《交通警察》《缉毒英雄》等,都是很有影响的作品。1995年以来公安部组织年度“金盾文化工程”优秀作品评选活动,并组织参加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广播电影电视“飞天奖”“华表奖”“星光奖”评奖,《九·一八大案纪实》《西部警察》《红杜鹃白手套》《民警程广泉》《英雄无悔》《警察有约》《疑案忠魂》《荣誉》《任长霞》等一批优秀公安题材影视作品获奖。

新世纪中国警察影像的思想高度主要体现在优秀的警察影像电影作品中。其对警察的表现,从一般意义上的英雄化的提升深化到对警察职业、警察精神、警察人格的深度思考,并提升到普世的高度。这种深入思考与表现实际上从1990年电影《龙年警官》就开始了。《龙年警官》表现作为“人”的警察的情感丰富性和高尚;新世纪的两部电影《寻枪》和《五颗子弹》(《仁枪》),则是从“枪”的角度切人,前者表现“枪”对警察的意义,以警察对“枪”的执著彰显警察的职业精神;后者表现警察持枪后做什么,以“一个警察、三个犯人、五颗子弹”为剧情内核,讲述在紧急转移途中三个犯人与一个警察的生死抉择。

警察影像鲜明地具有两种重要属性:意识形态性和大众文化性。警察影像因为其行业的国家特征、政权特征而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关系十分特殊、敏感和紧密。所以有学者评价警察影像电视剧中的中国刑警形象为“一种标准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与大众英雄的复合体是目前警察影像中警察的典型写照。他们忠诚、公正、理性,集国家法律与警察尊严于一体,同时恪守职责、大勇大智、牺牲奉献,集仁义与智勇于一身,从而体现出中国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同时,新时期的警察影像作为文化产品还具有娱乐性、商品性,市场以“看不见的手”在推动它,在促使警察影像“火”起来的同时,也使它具有更多的大众文化的通俗性、日常性、世俗性、享乐性、消费性,并本能地排斥理性的因素,如深度

感、历史感、正义感、责任感,甚至使它良莠不齐。

1995年公安部宣传局召开的“公安题材影视创作研讨会”总结并提出公安题材影视创作的根本原则:坚持以反映现实斗争为主,着力表现时代精神;坚持突出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做到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坚持以塑造人民警察英雄人物形象为主;坚持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在60年的发展中,中国警察影像全方位展示警方工作,塑造警察形象,讴歌忠诚警魂,生动鲜明地阐释着其特有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忠诚、公正、服务、奉献。包括对忠诚警魂的颂扬,对警察正义、勇敢、智慧的表现,对公安秘密的保守以及侦察手段的必要遮蔽;对可能引起负面效应的影像,如犯罪的手段、暴力或色情给予必要的警惕和遮蔽,对受害人给予必要的保护等。在创作意识上,对于社会影响更加敏感和更多重视。

中国警察影像在60年的发展形成了主导的创作路径:

正面表现公安工作,在广泛的社会背景和各种礼会事件中,在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不同的叙事视点中,倾向于以社会正剧表现,从正面写,遮蔽或省略负面的消极的和应保密的内容,以利于弘扬正气。在警匪故事的框架里注入的是正面的、政策的、道德的、政治的,总之是偏重社会理性的内容,而同时必然意味着对于那些潜意识的、本能的、非理性的部分内容予以删除。

纪实表现公安工作,倾向从现实中发掘素材题材,倾向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作,或直接以真人真事为原型。新时期许多有影响的警察影像作品,都是具有真实人物原型的。《瞀魂》《警官崔大庆》《阳光小巷》《任长霞》《缉毒英雄》等影片,直接将现实生活中的彭宝林、崔大庆、邱娥国、任长霞、吴光林等英雄模范人物及其事迹搬上银幕,《有这样一个民警》在片头就打出字幕:“本剧取材于山西大同模范交通警察郭和平的先进事迹”。还有一些警察影像作品,如《公安局长》《警察故事》都是整合凝练了新时期众多优秀的公安局长和人民警察的事迹而创作的。

群体表现公安工作,不倾向描写单兵独战、独来独往的孤胆英雄,而倾向在叙述警察故事中写出人民群众的支持,写出公安机关团队的一致,写出党委政府的力量。班子的团结、团队的协作、群众的支持。国家体制的后盾,是警察创造的英雄业绩的基础和条件,警察故事走的是“品质+能力+集体”的路子。电视连续剧《任长霞》受到广泛称赞,就包括“不单塑造了一个非常好的任长霞,而且塑造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公安群体”。

新中国的警察影像有两个任务:一是弘扬正气,展示警方工作,塑造人民警察的正面形象;二是娱乐大众,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因此,警察影像不能为了收视而不讲政治,不讲队伍形象,不讲公安纪律和保守秘密,不讲社会效应;也不能为了主旋律而不讲艺术,不讲生活的逻辑和艺术的逻辑;不能搞公式化、概念化、模式化,也不能搞“戏说”,不能一味地照搬西方警匪片。近年来央视播放的几部警察影像电视剧,如《公安局长》《无国界行动》《数风流人物》《交通警察》等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上,在主旋律与观赏性的结合上有了显著的提升。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电影人重新认识巴赞,“纪实”就一直是中国影视评论的高频关键词。1995年9月在山西召开的“纪实性电视剧研讨会”将纪实性电视剧分为报道剧、纪实性电视剧和高度艺术化电视剧,即纪实风格的三种电视剧。而对于中国警察影像,“纪实”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状态。

中国警察影像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纪实美学的标志性特征,中国警察影像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以及对它的忧虑和批评,多少都与其“纪实”相关。

从新中国第一部反特影片《无形的战线》开始,中国警察影像就确立了国家意识形态模式和纪实美学特征,力图使观众认可从银幕上看到的形象和场景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从而接受电影所传达的政治意识、形态观念和价值取向。就连1959年上影厂拍摄的充满误会与巧合的颂警喜剧《今天我休息》,也实际是一部以马人俊为人物原型的“充满记录的影子”的电影。

新中国电视直播时期的电视报道剧《刘文学》《雷锋》《焦裕禄》《党救活了他》,和改革开放初一批以真人真事为依据以纪实为形态的电视剧,如《永不凋谢的红花》《新岸》《生命的故事》《一个叫许淑娴的人》《好人燕居谦》《黑槐树》等,都为中国警察影像的纪实美学源源不断地积累和提供着艺术资源和经验借鉴。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伴随着对虚假粉饰的反拨和对公安工作神秘化的破除,警察影像确立起纪实风格,并且越来越“实”。把还原生活的真实面貌、记录真实的人生作为艺术追求,使得一部又一部纪实性的警察影像层出不穷,使得各种程度的纪实性叙述文本成为中国警察影像的主要类别。

1994年是中国警察影像纪实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年份,这年,《九·一八大案纪实》关机;同年,《西部警察》开机。以这两部公安题材影剧作品为标志,中国警察影像的纪实美学形成并达到高点。其纪实特征有三:一是几乎原态地复现真实发生的故事,画面中出现的故事情节,没有了以往无论是舞台剧还是影视剧绞尽脑汁的夸饰和编排,只是行云流水的状态陈述,再现侦破过程,包括无情节意义的细节和不是那么令人感到愉快的警察工作和生活的艰辛;二是尽可能启用故事真人,剧中角色几乎没有职业演员,让破案中的民警饰演电视剧中的警察,警察在电视剧中重新进人职业状态;三是把纪实视为真实,上升到美学的高度。此时中国警察影像的主创人员不仅在艺术创作中编导一部又一部纪实性的反映公安工作的影视作品,而且开始从影视美学的高度思考和指导自己的艺术创作。《九·一八大案纪实》再现河南开封博物馆文物被盗案件的侦破,导演陈胜利将电视剧的风格样式定位为“新闻纪实体”,追求“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态和最大限度地接近心灵”。他认为“真实便是一种深刻。我们只要认真地讲好这一过程,把事实交给人家,那么深刻也在其中了。”《西部警察》“展示的是西北中等城市中的一支刑警队所发生的故事,它的主线属于一种生活常态的展示”,导演巴特尔在《(西部警察)导演阐释》中表示:“我们的兴奋点是实实在在地表现剧中的人及他们的命运,尽可能地客观展现他们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生存意识。”“不要刻意表现苦难,也不必过分渲染欢乐,努力把镜头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客观展示。这样的真实是最深刻,也是最美的,这是本剧的美学观。”

与此同时,全国公安机关的重大行动几乎都有了纪实性的电视作品来表现,如《中华之剑》《苍天有泪》《中国大案录》《世纪大追捕》。世纪之交,大型电视纪录片《忠诚的道路》汇集建国50年中国警坛的风雨春秋,在大量现场实拍的基础上,穿插重大历史图像资料,即事、即席采访当事人和见证人,重现50年来公安战线的光荣人物与真实案例。

但是,中国影视的纪实美学在频频告捷的同时也在被

娱乐化、市场化大潮所裹挟,趋向于通俗化,甚至庸俗化。随着电视剧的市场化引发收视至上和媚俗倾向,警察影像“纪实”操作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因而受到公众、舆论、体制和警方的不断质疑,反思的声音和反驳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以2004年《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为发端,“涉案剧”退出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涉案剧的拍摄和播映、涉案剧的作案和破案的正面影像,以及涉案剧创作中反面人物人性化倾向都受到抑制。

2005年,为了加强先进典型宣传,配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以电影《任长霞》和电视剧《任长霞》为标志,警察影像的纪实风格因典型宣传再次得以强调和弘扬。电影《任长霞》根据河南登封市前任公安局长任长霞的真实感人事迹改编,以任长霞生命的最后36个小时为主线,浓缩她三年公安局长的生涯。影片也使用了一些纪实手法,其中有一段数万名登封民众为任长霞送葬的画面则是这位公安局长葬礼时的真实场景。电视剧《任长霞》在人物和剧情的塑造和创作上同样确立“真实、朴实、亲切、感人”的基调,要求体现任长霞的人民性、职业性、女性的特点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公安特色。同样,根据民警于尚清的真实事迹改编的《千钧一发》表现普通民警在危急时刻舍身排爆,成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2008年11月21日,由公安部宣传局、浙江省湖州市委宣传部、湖州市公安局、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电影《民警王法金》首映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该片同样采用真名、真事、真实的表现方式,根据湖州市公安局月河派出所社区民警王法金的先进事迹改编,艺术再现王法金立足平凡岗位,破解治安难点,打造平安社区的“点子警察”的风采。

这类正面表现优秀人民警察的影像,也包括同期央视播出的《无国界行动》《数风流人物》《警察故事》《中国维和警察》《交通警察》《缉毒英雄》‘等,实际是从“警匪片”“涉案剧”因叙事视点的转变而转向了“公安片”,或许称之为“公安题材影视作品”更合适。而“警匪片”“涉案剧”原内含的紧张、惊险、悬念、高强度对抗等因素,则在2008年以来热播的“谍战片”中得到延续和张扬。

在这样纪实性的艺术风格与创作模式中,中国警察影像的“纪实”美学主要表现为:真实性与新闻性的结合,行业性与普泛性的结合,平凡性与英雄性的结合,罪与罚的敞开性与遮蔽性的结合。

[作者简介]彭耀春,博士,江苏警官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

推荐访问:回望 新中国 行走 影像 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