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藏族和回族关系初探

时间:2023-05-18 12:3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本文根据文献材料及实地调研,对西藏的“藏回”及流动回族作一简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藏族和回族关系形成的客观因素。本文认为,最早进入西藏的穆斯林人发展成为今天的“藏回”,融入了当地社会,与藏族和睦共处,这是经由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的官方支持,回族和藏族之间在社会分工中形成互补、文化上借鉴、宗教上相互尊重和宽容的结果;而当前大批流动的回族在西藏的融入程度较小,这同样有客观的原因。

[关键词] 西藏;回族;民族关系

[中图分类号] K281“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57(X)(2008)02-0031-10

西藏的穆斯林大致可分为两支,一支为当地的世居回民,习惯上称为“藏回”,也称“本地回民”;一支为目前大量来自甘肃、宁夏及青海一带的流动回族。“藏回”因为世代生活在藏地,身着藏装,讲藏话,从业于当地的各行各业,兼有藏族和回族两种文化特色。他们大致又可细分为两支,一支为小清真寺系统的“藏回”,其祖先主要来自中亚的克什米尔一带,拥有小清真寺和西郊回族墓地;一支为大清真寺系统的“藏回”,其祖先来自内地,拥有大清真寺和北郊回族墓地。而当前西藏外来的大批流动回族,主要来自甘青一带,基本上都以经商为主业,集中在拉萨、日喀则、泽当等大中城市及各地城镇,从事药材、土特产等物品的交易。随着西藏的日益开放,回族在西藏商品经济的繁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

一、西藏“藏回”的来源及其历史背景

(一) 外籍“藏回”

西藏的外籍“藏回”来自中亚一带,包括毗邻藏地的拉达克、克什米尔、尼泊尔、印度等地。他们主要是从拉达克进入西藏西部和拉萨(注:Abdul Wahid Radhu,Islam in Tibet:Tibetan Caravans,1997,Louisville:Fons Vitae,pp.14—18.)。在移居西藏的中亚穆斯林中,克什米尔人居多,他们主要聚集于拉萨和日喀则。而尼泊尔人、拉达克人和锡克教徒的在藏后裔也类属于该群体,他们的祖先在历史上主要因商贸往来进入了西藏(注:Sheikh,Abdul Ghani,“Tibetan Muslims”,the Tibet Journal,Vol.XVI,No.4,[Dharamsal,India:]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 Archives,1991,p.87.)。作为一个整体,这部分人被泛称为克什米尔穆斯林,也即上文所述的外籍穆斯林。14—15世纪之交,随着穆斯林商人的进藏和伊斯兰教传入西藏,拉萨的穆斯林至少有10000人,2000户左右,主要从事商贸。到1953年,拉萨的外籍穆斯林有141户,600多人。其中,克什米尔人占75.18 %;来自印度的穆斯林被称为“司巴”,占19.15%;来自拉达克的只有8户37人。他们主要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后来随着拉萨市场需求的变化,有的人经营菜园,有的做屠宰或裁缝活,有的开饭馆,有的往返于尼泊尔、印度等处做生意(注:拉萨市情调查组编:《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 拉萨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84页。)。

外籍穆斯林在西藏的早期历史很模糊,但有一点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西藏在印度与穆斯林国家之间的商贸往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西藏本身与这些国家的商贸往来也由来已久。以商贸关系为纽带,穆斯林在历史上往返于中亚与西藏一带,做土特产的交换和贸易,是职业的商人。16世纪末,莫卧儿人吞并了克什米尔之后,穆斯林商人来到拉达克,与藏族发展商贸关系。来自印度北部和尼泊尔的这部分人控制了印度和西藏之间的部分商贸。在印度,主要的商业中心为拉合尔、阿格拉、巴特那、斯利那加和列城(Leh,南亚克什米尔东部城镇)。在过去,产自波罗的海的珊瑚运往拉萨,而采自藏地的麝香运往欧洲。在这一商贸路线的两端,是青海的西宁和喜马拉雅山脉南部的加德满都。大部分穆斯林集中在拉萨,主要从事藏红花、印度丝绸和克什米尔锦缎,以及西藏的麝香、金粉和草药等生意。这种商贸行程主要以马帮(lo-phyag)为载体,定期将货物发往不同的目的地。如,克什米尔人一直参与马帮组织,甚至与西藏官方有直接联系,其行程从克什米尔到拉萨。这种往来一直持续到了1949年。在过去几百年中,加德满都和噶伦堡的商贸往来很兴盛,是各大商业中心形成的网络中主要的前哨(注:Corneille Jest,“Kha-che and Gya-kha-che,Muslim communities in Lhasa”(1990),the Tibet Journal,Vol,XX,No.3,1995,pp.8—10.)。

由于频繁的往来和接触,外籍穆斯林在西藏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商业,也体现在语言(尤其体现在波斯语借词中)、文学和自然科学(尤其是医学)方面。但是,关于外籍穆斯林在西藏的活动,史料记载非常少,直到17世纪,拉萨开始出现了两个显著不同的穆斯林群体:即源自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和源自中国内地的回民,即现今所谓的河坝林穆斯林(注:Marc Gaborieau,“Introduction on Tibetan Muslims”,the Tibet Journal,Vol.XX,No.3,1995,pp.3—4.)。

除了商贸往来,中亚穆斯林入藏的缘由大致还有两种,即战争和自然灾害。克什米尔人迁居西藏是在17世纪。当时克什米尔一带遭受严重的饥荒,有一部分人迁移到了西藏。此外,在克什米尔由多格拉(位于印度西南)统治时期,克什米尔人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暴统治,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迁居周边国家或地区,包括西藏(注:Sheikh,Abdul Ghani,“Tibetan Muslims”,the Tibet Journal,Vol.XVI,No.4,[Dharamsal,India:]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 Archives,1991,p.86.)。关于拉达克人定居西藏的历史,还有战争方面的记载。在1814年的西藏—多格拉战役(Dogra Wars,多格拉即查谟的锡克族政权)中,后者战败,1000名左右士兵被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士兵是拉达克人和巴尔蒂斯坦人。这些俘虏受雇于当地富有的藏族人家,充当劳力,并定居于西藏,他们中很多人后来娶藏族女性为妻。由于受到克什米尔穆斯林的影响,这些多拉格士兵皈依了伊斯兰教,被当地藏族人称为“森格卡契”(“森格”意为狮子,许多印度教和锡克教教徒的名字中有“狮子”一词,表示英勇无畏)(注:Abdul Wahid Radhu,Islam in Tibet:Tibetan Caravans,1997,Louisville:Fons Vitae,p.87.)。后来,1841年克什米尔几次侵犯西藏未遂,其中有些被俘的士兵选择在拉萨定居(注:Claude Moevus,“The Chinese Hui Muslims Trade in Tibetan Areas”,the Tibet Journal,Vol.XX,No.3,1995,pp.10—11. )。

外籍穆斯林在西藏历史上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并拥有特定身份的群体,是在五世达赖喇嘛统治时期(1617—1682)(注:Abdul Wahid Radhu,Islam in Tibet:Tibetan Caravans.Louisville:Fons Vitae.pp.17—18.)。据传,五世达赖喇嘛允许他们永久性地居住在西藏,并提供生活上的便利,赐予他们领地,即现今的拉萨西郊回族林卡和墓地(注: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拉萨文物志》[M],1985年,第89—91页;Abdul Wahid Radhu:Islam in Tibet:Tibetan Caravans,1997,Louisville:Fons Vitae.),以及其他便利条件。他对拉萨穆斯林的这种政策和关照还涉及到人们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以及可以豁免佛教伦理和习俗的限制。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推荐访问:回族 藏族 西藏 初探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