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文献与动态现实的结合

时间:2023-05-18 11:4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图分类号:C912.4“21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2-0586(2014)02-0142-03

一、成书背景

丁明俊教授等几位学者共同完成的《西北伊斯兰教社会组织形态研究》一书于2013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丁明俊教授2007年成功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伊斯兰教社会构成及组织形态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有选择性的对哲合忍耶宣化岗拱北组织与经济运行、虎夫耶北庄门宦的教权演变、嘎德林耶大拱北门宦历史及组织特征、伊赫瓦尼“海乙制”组织、西道堂“大家庭”组织方式、民国时期回族社团组织、现当代各级伊斯兰教协会、清真寺、拱北在国家面临重大自然灾害面前组织动员回族穆斯林向灾区同胞捐款捐物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考察与研究。

课题组成员通过实地调查,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研究了中国伊斯兰教发展运行机制、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分化路径、教派门宦组织结构及教权体制运行方式、不同教派门宦组织之间利益纷争、矛盾表现、清王朝在处理门宦教派方面的失误及其导致的社会动乱,对我们认识伊斯兰教的复杂性、长期性、敏感性有一定帮助,对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管理伊斯兰教起到咨询作用。

该书以西北穆斯林为参照,特别是在甘宁青一带的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为主要研究对象,有选择地对一些具有代表性、信教人口众多、组织化程度高、影响比较大的教派门宦从不同层面进行重点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历时5年,深入到我国西北甘宁青等地清真寺、拱北、道堂等伊斯兰教活动场所,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拜访门宦主持人、清真寺阿洪、道堂管理者,参与一些门宦大型“尔曼里”活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重点对中国伊斯兰教内部不同教派门宦的组织形态、门宦教权体制的形成与演变、拱北经济运行、清真寺组织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宗教职业人员在宗教组织活动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该成果采用史料与现实调查相结合,在历史研究中关照现实,对中国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的社会构成、教派门宦组织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及其运行进行较为深入的论述。重点对中国伊斯兰教的组织特点、演变及在当代表现出的特征进行研究,对门宦在历史与当代所表现出的正、负功能进行分析,对人们认识中国伊斯兰教组织特征、政府宗教管理部门正确处理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组织之间的冲突与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各章内容评析

该书共20章、40万字,以“伊斯兰教社会组织形态”为核心主题,对不同时期的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组织从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宗教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是一本有关中国伊斯兰教组织形态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在前三章,作者用历史的书写模式,动态客观地梳理了历史演变过程中,伊斯兰教的社会构成和组织特点,以及伊斯兰教不同宗教组织的形成以及基本运作模式。在四至七章中,该书以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北庄为代表的虎夫耶门宦为个案,进行深入调查,对门宦教权结构的演变、门宦教权体制的形成、门宦教权结构的运营与变迁、门宦制度的正负功能进行分析与论述。八至十二章,以甘肃张家川宣化冈拱北为代表的哲合忍耶门宦为例,对哲合忍耶门宦的教权管理组织体系的形成、教务管理、日常事务管理,以拱北为中心进行商业经营隋况,支持拱北运行的经济基础,拱北的经济收入与支出消费,在清王朝对哲合忍耶进行残酷镇压和后来严密防范的情况下,马元章掌教权以后调整对外政策,带领哲合忍耶逐渐走向复兴的过程进行研究。

作者用十三、十四两个章节的篇幅对临夏大拱北为代表的嘎德林耶门宦组织形态进行研究。十五、十六两章对西道堂思想的渊源、西道堂的创建,西道堂“大家庭”组织结构、西道堂商业经济活动,西道堂对文化教育、民族关系和谐、对外交往的重视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西道堂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大集体的解体进行论述。第十七章,作者结合历史并以当代伊赫瓦尼在临夏地区的发展、组织运行及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等为具体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伊赫瓦尼教派“海乙制”清真寺管理方式的推行。

慈善事业是伊斯兰教及穆斯林当中长期存在并积极延续的社会行为。作者在十八章,用历史结合现实的方法,通过观察、参与观察和反思的方式,把看似零散的中国伊斯兰教慈善史和当代穆斯林慈善行为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得出慈善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族关系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许多社会问题可能因为慈善事业的发达而不复存在。第十九章,作者通过社会背景以及社团的出现,分析了民国时期我国回族伊斯兰教组织发展出现的一些新特点。第二十章为课题主持人的一篇调研报告,主要针对甘、宁、青组织程度较高的门宦宗教活动中心道堂、拱北进行调研,重点考察当代伊斯兰教门宦组织特点。

三、专家评介

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践行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倡导的“行行重行行”的社会科学研究理念,经过深入实地的观察和参与观察,在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成功完成国家课题,并获专家评审组的高度评价。

项目评审专家中的一位评价是,“该书的出版,能使人们对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历史与现实情况有比较准确的把握,能更好地引导伊斯兰教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该书资料丰富、翔实,论述较全面透彻,值得出版”。

一位评审专家在其鉴定意见中说,“该书对中国伊斯兰教社会构成及其组织形态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有助于对中国伊斯兰教的深刻了解与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伊斯兰教积极引导的力度,更好地处理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将我们各族穆斯林爱国爱教的积极性引导到新时期经济文化更好更快发展的轨道上……对伊斯兰教社会构成和组织形态进行深入挖掘并加以研究的学术成果则并不多见……如今,终于见到有人对这一课题进行专门研究了,我感到非常高兴,并对这一课题给予高度评价”。

另外一位评审专家认为,“课题主持人能够迎难而上,较为全面地研究并阐述了伊斯兰教的门宦以及组织运行状况,实在值得称赞……若说马通先生的研究侧重历史、侧重门宦源流,而此研究则重视组织功能与经济、宗教运作,丰富了门宦研究成果。该研究最大的特点是,从动态的研究着手,从经济运作、宗教运作方面着手,更多展现了门宦组织的功能和特色。另外,民国伊斯兰教社团组织较为发达,课题组在这方面的研究,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

还有一位专家从学科分类和研究方法的角度给予了评价,“具体研究时充分运用了宗教史学、宗教人类学和宗教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分析中注重理论与实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研究方法运用得当,论证较充分、有力,得出结论比较可靠。”

有位专家对作者深入田野的研究方法给予充分肯定:“作者在完成该课题的过程中,带领全体成员投身于田野调查之中,深入到西北甘宁青等地清真寺、拱北、道堂等场所,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拜访门宦主持人、清真寺阿洪、道堂管理者,参加一些门宦大型‘尔曼里’活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并进行研究,费了很多心血,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种精神令我感动。我们都知道,我国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最大弱点就是理论脱离实际,搞宗教研究的人不认识宗教人士,不参加宗教活动,甚至连政府部门的宗教工作者也不接触,拿一些抽象的所谓‘理论概念’去硬套我国的宗教实际。本课题的作者突破了这一步,走到宗教人士当中去,走到信教群众中去,走到宗教工作者当中去,这是难能可贵的,值得大力提倡。”

四、意义呈现

该书的出版,除了上述学术意义之外,还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组织形态发生的一些新的变化有较为准确把握。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把宗教外显的组织结构与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公正客观地作出分析。作者在文中提到,政策开放以后各教派门宦修建拱北的积极性很高,许多老拱北翻建一新,又不断有新修拱北出现。大量移民搬迁,在搬迁过程中没有考虑教派门宦问题,将分属不同教派门宦的教民安插在一个村庄,为教争埋下了隐患,甚至一些教派门宦乘机为移民新村出资修建清真寺,争夺宗教资源,将该村庄信教群众纳入自己门宦组织之内,无形中增加了移民区社会管理成本。

除了潜在的隐患和存在的问题之外,清真寺、拱北也有其正面意义,许多清真寺、拱北历史上对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保存与传承起了重要作用。在现当代,清真寺、拱北仍然继续发挥着这方面的作用。随着与国外的频繁交流与互动,伊斯兰教教派门宦受国外伊斯兰教思潮影响而对我国伊斯兰教格局及组织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矛盾。看到这些矛盾,作者建议按照国家规定防微杜渐。

就教派门宦管理制度而言,清真寺、拱北管理制度一般能与国家政府层面的管理制度进行很好的对接,能自觉接受政府部门监督。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国家宗教政策与我国伊斯兰教历史现状有不协调的事实。通过调查研究,作者认为,宗教组织是一个长期存在并伴随国家政治社会体制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体,只有尊重规律、尊重现实,以科学的精神与务实的态度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积极发掘宗教的正向功能,逐步消除宗教的负面影响,才能引导宗教与社会相适应。

推荐访问:田野 文献 现实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