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历史

时间:2023-05-16 18:4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多年来,我有一个奢望,要用散文的笔调撰写一部《中国饮食文化史》。先列一个提纲,再慢慢补充丰富。谁料真一动笔,方知此事博大精深,不是我辈所能啃得下来的,于是知难而退。然而所列提纲废弃不用,又颇觉可惜,现公之于众,供有志于此者参考。

民以食为天。这应该是总的指导思想。

考古发现,中国人的祖先50万年前便懂得简单加工食品。

10万年前河套古人类遗址有用石头烧烤肉类的痕迹。此为烧烤祖先。

火的运用,“炮生为熟,以化腥臊”,是第一个飞跃;煮海为盐,盐调百味,是第二个飞跃。从此,烹和调便结合起来了。

一万年前后,驯养马牛羊鸡狗猪,谓六畜,并始种水稻、果蔬等。渐次告别“饿即求食,饱即弃余”现象。

上古半神话传说,燧人氏教人熟食,伏羲氏教人结网渔猎,神农氏教人食五谷,黄帝教人烹饪。传说与后来考证大抵一致。

古人造字,鱼羊相合,方谓鲜也。开始讲究口感口味,不再满足于“粝粢之食,藜藿之羹”了。

七八千年前陶器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至少出现了煮、蒸、烧、烩四种方法。陶器大大激发了人类的想像力,这从造型奇特用途各异的陶器制品可以看出来。

三四千年前青铜器出现。鼎、盘、盆、尊、壶、觚、卣、簋……都是用来装食品的。钟鸣鼎食,“王食十二鼎”,可谓丰盛气派。

夏时已有桃、枣、杏、梅、韭、芸等果蔬。粮食有一定剩余,出现酿酒。夏禹饮后,面热心跳、血脉喷张,曰,后世必有以此亡国者。甲骨文载,商代一次祭祀活动就用了上百卤酒。纣王搞酒池肉林,奢糜无度,为败亡诸因之一。

不过据明清笔记小说所载,最初的酒是猿猴发明的。说来不太可信,但也并非凭空捏造。明人李日华便记载了黄山的猿猴于春夏采花果于石洼中,发酵成酒,香飘百步。清《粤西笔记》云:“平乐等府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曰猿酒。”话又说回来,中国人似乎并没有从猴子那里继承了果酒的传统,史书记载果酒及其酿制方法是汉唐时从西域获取的。中国本土的酒原料主要是粮食。

最早出现“烹饪”一词,《易·鼎》:“以木巽火,亨(即烹)饪也。”

周朝饮食呈丰富多彩势。《周礼·天官》载:“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膳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二十瓮。”对于具体烹饪之法,《礼记·内则》有详细介绍。掌管王室膳食的机构就有二十多个,工作人员达两千三百余人,当时还有专管冷藏食品的官吏,叫“凌人”,工具为“冰鉴”,世界领先。各种调料佐料也很丰富。

《黄帝内经》强调合理膳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还介绍了不少食疗方法,世所罕见。

春秋时的著作,对食品的记载就较为详细了。《诗经》中提到的食品,植物性的有一百三十多种,动物性的达两百多种。

孔子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吃饭讲究卫生和礼仪,提出饭馊了、肉坏了、鱼不鲜了、菜变色了等十三种情况下“不食”。

屈原的《招魂》中列有一道楚宫宴会的豪华菜谱。其中有炖牛蹄筋、烤羊羔、红烧甲鱼、卤鹅、酸辣汤、冰镇酒水,主食及点心都有好几样。《大招》中所列肉食达二十多种。

汉代《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一些卖水果的、贩牛羊的、卖浆卖小吃的累至巨富的事例。文君当垆的故事也说明当时餐饮业颇发达。扬雄的《蜀都赋》中所列的瓜果青蔬,令人眼花缭乱。张骞、班超出使西域,蔬果品种大交流,黄瓜、芝麻、蚕豆、豌豆、莴苣、芫荽、胡萝卜、大葱、大蒜、胡椒、葡萄、石榴、核桃、无花果等,都是从西域带回来的。晁错的《盐铁论》中所列汉代官家菜肴十余种,名称怪诞,如杞豚、韭卵、鸡寒等,让人匪夷所思。另外据说豆腐是汉代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倒不是他阁下有意造福人类,而是一心炼丹,想求长生不老,结果丹没炼成,歪打正着发明了豆腐。

魏晋南北朝,所谓五胡十六国,兄弟民族大会合,食料及烹饪方法异彩纷呈。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介绍了西亚地区食品149种。关于羊的吃法,胡炮肉、胡羹、筒炙羊、五味脯等最为著名。另外,制酱法、制醋法、腌肉法等,更是五花八门。烤羊肉串,恐怕就是那时传进来的。另外,胡饼,西域胡人的主食,传入中原,现今的烧饼、芝麻饼之类,应视为胡饼改装。

唐代,物质更趋丰富,盛唐时人均粮食五百多公斤,吃法讲究花样翻新,仅一种馄饨,就用24种馅,制成24种样式。许多面食种类现已失传。烹饪之法传入日本、西亚各国。唐代美食与诗歌交相辉映,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白居易的“稷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等就是写照。胡人食品在长安、洛阳也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西域美女在长安酒店招客的情景,唐诗中亦有描绘,如李白的“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等,很动人。

宋代商业始繁荣,茶楼酒肆,勾栏瓦舍,遍及寰中。“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酒类就有五十四种,冷饮多达八十余种。小说《金瓶梅》、《水浒传》中,都可领教吃肉喝酒的场面。诗人苏东坡,既是大文豪,又是美食家。“东坡肉”、“东坡肘子”,一直惠及当今食客。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歌舞升平,不知死活。《梦粱录》所载:“名妓数十辈,皆时装炫服,巧酒争妍,凭样招邀酒客。”可视为“三陪”之先祖,以致诗人林升作“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以慨叹。不过,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朝廷宴请金国使臣的国宴菜单却也并不复杂,冷热菜肴及主食,七八样而已。

元代饮食,蒙汉大融合。忽思慧曾撰写《饮膳正要》,介绍了大量关于饮食、烹饪的知识,论证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但也有不少可笑的内容,如“夫妻不和,服鸳鸯一对”等。诗人贡师泰曾写《寄颜经略羊酥》,介绍美味的羊乳制品。蒙古民族对中华饮食的贡献可谓大矣,至今看得见摸得着的,有两样。其一乃涮羊肉,行军打仗的副产品;其二是高度白酒,用蒸馏之法制造。中原一直用发酵酿制之法,度数不高,三杯成大道,一斗合自然。高度白酒的传入,令中国文人武士有了更多豪迈行为。

明代手工业作坊高度发达,《宋氏养生部》对各种食品及茶、酒、果、酱的制作作了极为详细的介绍,仅面制品一项,就介绍了四十多种。《红楼梦》中涉及饮食文化的内容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到了清代,饮食文化进入鼎盛时期。“随园老人”袁枚撰写的《随园食单》,仅流行食品就介绍了三千三百二十六种。当时所谓“满汉全席”,可谓熔中国各民族历代烹饪精华于一炉,据说一席菜肴食品多达二百四十余种,一席分为六度,每度四十余种,绝无重名重样。要一至数天才能吃完。海参、鲍鱼、干贝、广肚之类,是明清以降海通之后才贡入的。海味,是造成清代饮食文化鼎盛的一个重要支柱。

中国烹饪手法,光火功一项就叫人眼花缭乱。蒸、煮、烧、烩、炙、煎、炒、烤、炝、煸、焗、炖、煨、煲、爆、炮、焙、炸、熘、焖、扒、氽等等等等,大多数方法西餐都没有。

菜系的形成,一般认为在宋代。有四大菜系说,八大菜系说,十二大菜系说。其中公认的为鲁、川、苏、粤四大菜系。

从周代共和元年(前841年)起至今,关于烹饪的著述从未间断过。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赡,任何国家民族都望尘莫及。

中国饮食文化的畸形表现,也是不胜枚举。下面事例可见一斑。一是取料怪诞,熊掌、猩唇、象拔、豹胎、驼峰、鹿鞭、猴脑等等。国人食熊掌等现象在《左传》、《孟子》及枚乘的《七发》中都有记述,后屡见于唐宋文人笔下。二是场面恐怖手段骇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请客,主持厨艺的厨娘问,席有三等,上等席羊五百只,中等席羊三百只,下等席羊一百只,公子要吃哪等?冒公子答,就吃中等席吧。结果厨娘命人取三百只羊来,每只割下唇肉一斤,其余皆丢弃。想想,三百只羊没了口唇,血淋淋地乱跑乱叫,盛况乎?惨状乎?另外,清代咸丰朝重臣年羹尧,吃里脊肉的方法也很血腥,命厨子手执竹片将活猪追打,直打得猪背上的脊肉质地松绵、筋腱脱尽、纹理顺当,方才从活猪身上一刀割下。三是场面奢糜,慈禧太后一人用膳,菜肴多达数十,十来道为“吃菜”,其余为“看菜”,凑排场用的。无论吃菜看菜,太监均可列入伙食账,从中大捞一笔。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也不必刻意掩盖。

推荐访问: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