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研究成果综述

时间:2023-05-15 15:24: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清中期思想家俞正燮一系列为女性所受不平待遇的呐喊,成为“五四”时倡导“人权平等”的有力论据。自此后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获得了较大的关注,迄今已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据统计已发表论文20余篇,硕士论文3篇。本文在收集整理近百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思想史、社会史、妇女史等方面全面综述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研究现状。旨在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继续深化此论题的研究工作做前期铺垫。

关键词:俞正燮;解放妇女;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2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3)01-0174-07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将明清之际三百年学术思潮精神概括为宋明理学的反动,此“反动”的内容包括:对王学玄谈的反动;对中世纪道德蒙昧主义理学的批判;对传统经世致用内容的反动;提倡新的研究资料与工具;对佛教禅宗的反动。在此研究视域的影响下,诸学者纷纷注意到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中所倡导的男女平等、重视人权等理论因素,并依此对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展开了细致的研究工作。

相较于俞正燮经、史考据思想研究以及“四民观”、“五伦观”思想研究成果而言,其“解放妇女”思想研究展开时间较久,已取得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据所收集材料而言,通史性著作中的专题研究文章11篇,专论性学术论文13篇,硕士学位论文3篇。这些研究成果多在现代性的宏大视域下,分别从思想史、社会史、妇女史等方面剖析俞氏“解放妇女”思想的理论内容与时代意义。这其中思想史的研究,着重探寻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生发的来源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社会史、妇女史的研究则着重从家庭性别角色、社会制度沿革等方面探寻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理论特色及其影响。

一、思想史研究中的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研究成果

梳理近百年来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史研究成果发现,学者们虽从“世界历史”的宏大视角来审视明清之际思想的特征与价值意义,揭示明清之际新思潮与世界主要民族在追求现代性方向上的一致性,但在对于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研究上持不同的理论进路。如受梁启超所言“宋明理学反动说”的理论影响,部分学者着重探寻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中倡导“人权平等”、“男女平等”的思想内容;或受侯外庐、萧萐父“早期启蒙说”理论影响,部分学者着力探寻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中所包含的追求“个性解放”反对“伦理异化”等思想内容。在此对两种不同理论进路下所展开的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成果进行分类论述。

五四时期,第一个较为全面论述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学者是蔡元培,他对俞正燮思想极为推崇,认为俞正燮与黄宗羲、戴东原并称为有清一代的三大思想家。作为首个较全面论述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学者,蔡元培梳理了俞正燮著作中关于“解放妇女”思想的文字,作《俞理初先生年谱跋》一文,赞其思想有“己渐脱有宋以来理学之羁绊,是殆为自由思想之先声”。作为首篇论述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研究文章,蔡文从“人格平等”观念人手,梳理俞正燮为妇女生活中所受不公平待遇的呐喊,这些问题是前人所未关注与论述过的问题。在蔡元培看来,俞正燮关于妇女问题的论述,做到了“至公至平,博考而慎断”,但其理论“未能为根本之解决,而亦未能组成学理之系统”。虽说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多为散论,未建立系统性的理论学说,但这并不掩盖俞氏思想在整个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所散发出的光芒。

同样对俞正燮妇女解放思想称颂不已的,还有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周作人。周在其文章中,谈及清代文人思想是否可取,常持有两项简单的衡量标准:是否读佛书以及如何看待女性。倘若不读佛书者,必是固守正统道学,排斥异端佛教;若持有男尊女卑论者,其书必无所取。正是基于这样的分判理由,他将俞正燮与汉王充、明李贽同列为中国思想界三贤,且尤其赞赏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认为“俞理初生于乾嘉时,类稿成于癸巳,拘谨已逾百年已,而其见识乃极明达,甚可佩服,特别是能尊重人权,对于两性问题有超越前人的公论”。较之蔡著而言,周文未对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作更深入的理论挖掘,虽然提出衡量清文人思想是否可取的两条标准,却未论述俞正燮如何利用佛经来阐发男女平等思想的理论。

上世纪60年代,张舜徽在《清人文集别录》一书中对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有简略的论述。他认为俞正燮最过人之处并不在其博闻强识,而在于有“论事有识”的能力,其“解放妇女”思想尤为精辟卓绝,“自古重男轻女之见,深入人心,牢固而不可破。正燮独大声疾呼,为不平之鸣”充分地肯定了其思想的开拓性与前瞻性。

张承宗于1990年发表《俞正燮男女平等思想述评》一文,为近30年来首篇关于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论文。文中指出俞正燮用考据的方式论述男女平等的思想,这是俞正燮思想中的突出内容,显示了新思潮的曙光。张承宗认为“像俞正燮这样充分利用历史上留下来的思想资料,从各个方面不遗余力地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可以说是空前的……对我国近代民主民权思想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较之前人研究而言,此文逐条分析俞氏通过释经考史等方式全面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并阐述其思想对近代民权运动的影响。在对于俞正燮文献解读上,较之前人已有更全面的研究,如注意到俞正燮借释经、解史、考服制以及吸纳佛、道文献,论述其“解放妇女”思想,但对于俞正燮整体思想研究稍显欠缺,未将俞氏“解放妇女”思想作为俞氏整体思想研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探讨。

高瑞泉于1994年发表《天下何人还识君》一文,介绍了俞正燮的主要生平与思想。文章将俞正燮与同时期思想家龚自珍相比较,认为二者同为晚晴思想界开风气之人,但俞正燮不同于传统的价值观却成为了伦理变革的先声,肯定其思想为近代人文主义的先驱。随后从俞正燮倡导的“人格平等”观念出发,分别考察其“四民观”、“五伦观”,并认为俞正燮主张“人格平等”的最出色之处,在于鲜明的主张男女平等、男女平权、夫妻平等。最后,高瑞泉认为俞正燮作为考据学者,不囿于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论述资源,这一做法的背景源于“正统价值体系崩溃所造成的负压,将历来的‘异端’吸入人的视野,以填补价值真空”。全文突出贡献在于将俞正燮与生卒年月相近的龚自珍相比较,论述其“解放妇女”思想中所利用的佛、道等非正统理论是对正统价值体系崩溃后所做的填补。

于石于1995年发表《试论俞正燮的妇女观》一文,将俞正燮的妇女观概括为“以平常人的态度,缘人情物理,公平求实的说话论事……深刻地戳穿了封建礼教的伪善,道出了妇女的心曲”。全文将俞正燮解放女性思想归纳为,对不合人情的“理”的批判;对历史上妇女诬陷的批判;对生活中要求女性缠足勿妒的批判;以及对妇女守节的批判。俞氏对旧礼教的深刻激烈的批判和讨伐,表现了其强烈的时代意思和开创精神。文章最后指出,俞正燮对传统伦理的批判,基本基于运用传统文化中某些思想材料“以传统反传统”,尤其在“解放妇女”问题的论述上,已与早前思想家不可同日而语,可谓近代人文主义的前驱。值得注意是,较之前人研究成果而言,此文在梳理俞正燮引证文献时发现,俞氏除了引用大量经史子集文献来宣扬其解放女性思想外,更引用伊斯兰教文献《天方典礼》为妇女辩护,同样在《尼庵议》一文中改佛教经典为妇女辩护,更加细化了俞正燮“解放妇女”研究中的引证文献成果。

张晶萍于2004年发表《乾嘉考据学者的妇女观——关于乾嘉考据学者义理观的探讨之二》一文,综论乾嘉考据学者的妇女观。文章罗列干嘉考据学者对婚姻关系中的“七出”、“婚姻关系何时确立”、“未婚守节殉夫”、“寡妇再嫁”等问题的探讨中。梳理了俞正燮对婚姻中压迫妇女问题的看法,比较俞正燮与袁枚、李汝珍等人的主张,认为俞氏重视了妇女在婚姻中的自主性,但整体论调持中持平。全文对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论述,未有太多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在总结考据对象的转型问题上,论证了乾嘉考据学并非“有训诂无义理”,考据对象的转变是深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且将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置人清中期诸考据学者“妇女观”中进行横向比较,从另一个视角展现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理论特色。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侯外庐出版《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一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重新对明清之际三百年学术史进行了重新挖掘与梳理。相较于梁启超先生通过中西文化比较这一广阔的视域探寻明清学术、思想特征的研究方法,侯外庐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明清思想、社会性质做了全新的阐释。随着此研究的发展与深入,萧萐父坚持并深化了侯外庐先生明清思想研究,更有力、更明确的证明了中国明清时期有自己的“启蒙运动”,并依此揭示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特征。侯、萧二人所展开的“早期启蒙”研究,为明清之际学术研究打开了新的研究视域,带来了新的理论成果。从此种研究视域出发,明清早期启蒙思想被归纳为“追求个性解放”、“初步民主思想”以及“追求近代科学精神”三大主题,学者们重新挖掘了一批以往未受重视的明清思想家思想,例如:唐甄、傅山、袁枚、焦循、汪中、李汝珍、俞正燮等人的思想学说。

萧萐父、许苏民于1995年合著出版《明清启蒙学术流变》一书,以微观考史方式全面论述整个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也是对“早期启蒙说”更臻完备的论述。在本书中,萧、许将汪中、俞正燮、李汝珍并作一章,论述他们对“吃人礼教”的批判。全文从考察清中期“情理观”出发,分析了汪中、俞正燮、李汝珍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并相互比较,各有侧重的进行论述,将俞正燮的“情理观”特色概括为“多借发挥经义,就事论事来表达”。并依此将俞正燮“解放妇女”的思想分成四类:反对一夫多妻制;认为妇女再嫁合理;控斥惨无人道的“室女守贞”;反对妇女缠足。《明清启蒙学术流变》一书吸取了早期诸学者对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研究的成果,并且在“早期启蒙”的视域下,重新审视俞正燮“解放妇女”的思想,不仅在“就事论事”的“情理观”参照下归纳了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四大要点,更对俞正燮的考据方法进行了总结,为“早期启蒙”研究视域下的明清哲学思想,增添了新的个体案例。

业师吴根友于2003年发表《文化转型的人性尺度——明清至清末解放女性思想简论》一文,全文以李贽的男女平等观及其对男女价值的重估、袁枚对传统贞节观的批评、俞正燮对男性社会二重伦理标准的批判、谭嗣同及康有为的男女平等思想为例,论述了晚明以降,在秦汉以后逐渐形成的男权中心社会里,出现的一些为女性争取普遍做人权利的呐喊。文章指出在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大框架下,为女性呐喊的文字只能视为男性思想家所发出的“解放妇女”思想,这一思想距离真正的“妇女解放”思想还有一定距离。“妇女解放”并非简单的反对男权或简单的两性之间的战争,当如恩格斯所言是人类解放自身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历史步骤。在此研究视域下,吴根友认为俞氏“再嫁者,不当非之,不再嫁者,敬礼之斯可矣”这种对妇女个人权利的尊重,体现了近现代人道主义精神。俞氏对“鞋史”、婚姻史、改嫁史的研究,为其“解放妇女”思想提供历史的证明,这一点是其他思想家所没有的。然而俞氏思想并未跳出传统宗法社会在制度结构上为男女两性制造的不平等,存在认可制度层面中服务于宗法要求的一夫多妻制的局限。对这种时代所造成的认识局限应给予同情的理解。

许苏民于2004年出版《朴学与长江文化》一书,在《“承戴震之绪而扩充之——戴震的三传弟子俞正燮》一文中将俞正燮思想纳入皖派考据学中进行深入研究,指出俞正燮不仅继承了戴震皖派考据学严谨的学风,更发扬了戴震的胆识和批判精神。俞正燮对于传统宗法伦理的深刻批判,成为了提倡男女平等、呼唤妇女解放的思想先驱。许苏民继承章太炎先生论述俞正燮思想归派研究成果,梳理皖派考据学后期发展成果,将俞正燮思想纳入皖派考据学进行深入研究,为继续深化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除上述研究成果外,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继续深化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研究,如李国彤于1995年发表《明清之际的妇女解放思想综述》一文,论述早期启蒙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交织时期间的明清思想家妇女解放思想。认为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未形成思想体系,缺乏哲学基础是因为从自身理论有待完善的非正统思想中汲取的思想,由此构建的思想一定存在先天缺陷。张莲波在2006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历程》一书中,论述了从明清之际至五四运动间四百多年的近代妇女解放历程。但作者把将四百年来复杂的社会思想、背景都用经济上的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来笼统概括,未能全面细致的揭示出晚明至清中期之间复杂的社会变化、思想背景及其对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影响。徐适端于2006年发表《俞正燮的人权意识及其妇女观评述》一文,指出自晚明工商业发展,萌生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并逐步发展为一股代表市民阶层的人文主义思潮。此人文主义思潮在性别上的反应则为将妇女与男性当做同等的人来看待,反对摧残和压迫妇女。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产生,正源于此思潮的兴起。张晓芬于2008年发表《公与私的诠衡——论俞正燮人权平等思想》一文,从探寻清中期“情”的内涵的转变,论述有“情欲解放”方有个人自由、平等的可能性,俞正燮正是应“情”内涵转变,而提出男女平等的呼声。

二、其余领域中的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研究成果

除上文所述思想史研究领域中关于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研究成果外,近百年来学者们还从社会史、妇女生活史、礼教史等多方面对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展开论述。这些研究成果,从更广阔的研究视角出发,丰富了纯思想史研究的不足,为日后继续开展此论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此对此类研究成果进行分述。

自上世纪90年代起,部分港台学者以中国内部自身社会、思想变动因素的方法,探寻明清思想特色。此研究方式,致力于将思想史与社会史、制度史相结合,并引入社会学中对性别角色、家庭角色的研究,分析整个明清“解放妇女”思想所产生的内在原因,继而重新审视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时代意义及局限。

港台学者鲍家麟于1997年发表《俞正燮论中国女性》一文,从论述中国的妇女运动史出发,认为中国妇女运动从开始就秉承“要求超越性别界限”这一目的,而最早为女性所遭受不公平待遇发言的却多为男性,女性自身大多是沉默的。妇女卑下地位到清代以至极限,在接触西方妇女运动男女平等思想前,早已有本土学者不从流俗为妇女问题展开思考。鲍家麟对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挖掘,主要从分析明清社会生活状况、妇女家庭定位、“室女守贞”论战等方面出发,集中对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中:女性角色定位、夫死守节、缠足、妒忌、一夫一妻制展开分析议论。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发掘俞正燮除了为男女平等呐喊外,也同时注意到女性自身家庭角色定位上的错误,很多家庭问题是由女性自身所引发,如婆虐媳现象。鲍家麟认为虽然俞氏注意到了这些现象,“但并未深入探讨男权社会中,这种以从类控制从类,以利主类在上控制的作用。从类本身视之为当然,犹如呼吸空气一般,是不容易‘悟’的”。这一观点的指出,正是源于鲍家麟从探寻妇女生活这一问题人手,同时考察明清之际社会生活变化,发现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中的不足。这不足也源于俞正燮仅是一名同情妇女遭遇的男性思想家,其“解放妇女”思想虽然与近代妇女解放思想有一定的联系,但也因性别以及家庭属性的不同无法做到客观、全面的论述其“解放妇女”思想。

2007年,台湾中央大学硕士在职专班学生吴意雯以《俞正燮妇女思想之研究》为题,完成了其硕士学位论文。此论文同样在通过探寻明清之际社会内部思想、制度变化的研究视域下,分析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特色。

全篇论文首先从分析明清之际社会大背景出发,探讨孕育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背景来源。随后从“对女子身份的同情”、“反对室女守贞”、“纳妾以及改嫁”三方面,探讨俞正燮的婚姻观。又继续从“挑战古代妇女相关制度”、“为古代才女辩诬”等方面阐述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独特之处。最后陈述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对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学者所产生的影响。整篇硕士论文将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来源、特点以及对后世影响做了全方位的分析与介绍,基本囊括了全部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研究的内容。整篇论文材料丰富、引证充分、逻辑清晰,为研究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较为全面的成果。

相较于其它港台学者所作的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研究而言,此篇硕士论文详细地论述了俞正燮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认为受宋明理学“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观念影响,加之政府旌表节烈妇女,广大士人撰文歌颂节烈妇女等诸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清代妇女贞洁观已表现为一种“宗教化”的狂热。然而在同一时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与手工业的发达,使得妇女地位有所提升。在这似乎针锋相对的两股社会力量角力的同时,部分士大夫在经历明末经济社会变动、传统礼教松动,开始对压制妇女的思想或政策表达不平与不满。全文对明清之际社会背景、妇女生活、贞洁观念化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介绍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背景做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填补了前人论述不周的空白。

上述主要以探寻中国社会思想变动,采用社会学、思想史相结合的考察方式,细致深入的分析明清之际新思潮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为明清学术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式。同时加入了社会学方面的研究特色,如注意到以往在研究中关于女性性别、家庭角色等方面的研究不足,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俞正燮做为一名男性思想家,其“解放妇女”思想中先天男性思想特色的渗入的原因。

陈东原于1928年撰写《中国妇女生活史》一书,书中论述明清之际妇女生活时,认为此一时期的贞节观念已上升成宗教化形式,在这种种对女性摧残达到顶峰之时,出现了不少同情女性的思想家。陈总结了俞正燮抨击旧时礼教对妇女的压迫,慨言多妻、守节、缠足、七出等婚姻生活中对妇女不公的要求。作为一本关于考察中国妇女生活的论著,陈东原对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考察多集中于婚姻生活中,从明清之际日渐严酷的贞节观人手,探寻婚姻生活中加诸在女性身上的不公正待遇。但未涉及俞氏论著中全部“解放妇女”思想的内容,如对历代女杰的考证,对家庭女性成员称谓考证等内容。

蔡尚思于2006年出版《中国礼教思想史》一书,书中从梳理旧时礼教所设立的婚姻条例出发,归纳梳理了俞正燮对封建礼教批判的方方面面,如反对男子纳妾、反对男子任意出妻、反对妇人守节、反对未嫁女子守贞、反对妇女缠足、反对虐无告。其中,文中首次指出俞正燮反对“虐无告”,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俞正燮“解放妇女”的思想,努力吸纳对社会全部女性的同情,这是前人论述所未提及之处。蔡著以考察中国礼教思想史为中心,故对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考察更多集中于传统礼教、婚姻条例中对妇女不公平的方面,而并未从俞正燮自身思想来源、时代思潮背景等方面分析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特点。

贾艳艳于2011年以《俞正燮学术研究》为题,完成其硕士学位论文。全文主要就俞正燮的学术成就展开探讨,主要考察俞正燮在小学、文献学、经学、史学、性生理学五方面的学术成就。在全文第四部分,在介绍俞正燮社会思想影响时,简略提到俞正燮倡导的男女平等思想。因为该硕士论文主要针对俞正燮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故未深入论述其“解放妇女”思想。

同年,孙建美以《俞正燮考据学研究——以女性人物为中心的考察》为题,完成其硕士学位论文。孙文将俞正燮对女性人物的考察分为对“女性群体”以及“女性个人”两部分。在对整个“女性群体”的考察中,俞正燮通过考察“称谓”、“礼制”、“史实”、“佛经”等诸方面,旁征博引,畅言其两性平等的思想。随后指出俞氏在考察女性个人方面,积极宣扬巾帼女子、历代女杰的生平事迹,通过对这些女性生平的考论,颂扬杰出女性对整个社会的贡献。然本文主要为对俞正燮考据学成果进行研究,故多言俞正燮考据方法上的特色,而未有对其“解放妇女”思想的产生与影响进行更深入的论述。

三、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研究展望

自俞正燮《癸巳存稿》、《癸巳类稿》等著述面世以来,广大学者们对其“解放妇女”思想倾注了较大的关注。从上述近百年来对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研究成果梳理可知,我们的前辈学者已从各种研究视域出发,用不同的理论方式,剖析了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并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在总结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仍能找出继续推进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研究的空间。

第一,对俞正燮整体思想研究不足。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当为其整体思想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考察其“解放妇女”思想时,更应从其整体思想出发,全面探寻其理论特色。现今对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理论挖掘,仍旧集中于《贞女说》、《节妇说》、《妒非女子恶德论》、《女子称谓贵重》、《姬姨》、《娣姒义》等文章。如前人所言俞正燮是一位“以传统反传统”的学者,其经学考据中对《春秋》、《三礼》等诸经考证文章中,包含了丰富的“解放妇女”思想,是以往未能引起重视的文献。其对佛、道、伊斯兰典籍思想的引用与改造,也一直为研究的薄弱环节。

第二,对嘉道时期学界动态研究不足。俞正燮作为嘉道时期新安地区皖派考据学者,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时代与地域的影响。就现今研究成果而言,学界对嘉道时期清学研究多集中于扬州学派与常州学派,对后戴震时期新安地区皖派考据学研究较为不足。自近10年来歙县凌廷堪研究突起,学界对嘉道时期考据学渐有重视,然对整体新安地区考据学研究不足。故对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考察,也不应脱离其生活的时代与地区,更可将其理论与同时期同地域学者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第三,对西方女性解放思想研究不足。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提出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其“解放妇女”思想与当今所言“女性解放”有多大的理论差距,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与当今“女性解放”进行沟通和比较,这个问题一直未有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且同处于18-19世纪之交的西方思想界是否存在相类似的“解放妇女”思想,以及俞正燮为女性所受不平待遇的呐喊,在“世界历史”的广阔视域中应给予怎样的评判等问题,在现今研究成果中并未有涉及。

从以上三点不足出发,现今对俞正燮“解放妇女”研究,应努力吸纳前人对俞正燮“解放妇女”研究所做出的成果。立足于探寻我国自身思想文化中所蕴含的现代性因素,深入挖掘清中期社会背景、思想特色,全面审视和梳理《俞正燮全集》中所有关于“解放妇女”思想的材料文献,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的各方面内容,探寻其思想中所蕴含的呼唤个性解放、倡导人权平等以及“解放妇女”思想对现代文化建设所带来的启示。继而也关注近年来将哲学史、思想史与社会运动相结合所形成的新的研究趋向,着重从社会生活层面的变化发掘明清思想的生动、细致的表现形态,在借鉴新的研究方法下,重新挖掘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所具有的时代特点与闪光点。同时也应充分注意俞正燮“解放妇女”思想中的多样性及矛盾抵牾之处,通过分析这些思想中的矛盾抵牾之处,更深入探寻其思想矛盾产生的原因。

推荐访问:研究成果 近百 综述 妇女 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