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分析

时间:2023-05-12 18:54: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个人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收入的来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形成了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多元化分配格局,随之也需要新的理论来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机制。文章拟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一般原理,结合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深入分析新时期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问题。

关键词: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公平;效率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0)20—0029—01

1、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中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工具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差距就越大。根据国际一般标准,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在0.4以上表示收入绝对不平均。据测算,从1998起,我国的基尼系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6、2007、2008年三年更是超过0.46,均接近警惕底线。这表明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已进入绝对不平均区间,具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看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4—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差距额分别为6486元、7241元和8172元。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86元,同比增长17.2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涨幅为15.42%,但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达到9646元。

1.2 从我国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存在着一定差距,但近些年来,收入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1978年收入最高和最低的行业分别是煤气电力业和服务业,其年平均工资分别为850元和392元,前者是后者的2.17倍;而2005年,年平均收入最高的和最低的是计算机服务业和农林牧副渔业,其年平均收入分别为40558元和8309元,前者大约是后者的4.88倍。

1.3 从我国不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来看

在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影响下,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均收入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这说明“先富”政策起到了效果。但在先富向共富转换的时候出现了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006年中、西、东部职工的年平均收入分别为5962.41元、5043.90元和10 586,40元,东部地区职工的年收入大约是中部地区的1.78倍,大约是西部地区的2.09倍。

2、市场经济下分配制度两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2.1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实践证明,同任何市场经济一样,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以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普遍存在、以市场配置资源方式为基础的。这就必然使我国的各种经济资源普遍地实现商品化,各种参与财富生产的要素都要参与分配。在各种生产要素中,劳动要素是一种特殊的能动性的生产要素。在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允许和鼓励技术、智力、管理等以资本化的劳动要素方式参与收入分配,对我国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2 公平与效率问题

在经济学中,公平与效率曾被很多学者看成是一对相当难以抉择的矛盾问题。在现实中,“不平等分配或差距分配”便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公平与效率之间并不是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关系,而是一个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效率与公平是一对永恒的矛盾的说法并不准确,“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实际上是“效率与平均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应该树立“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的新理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机制的选择

通过对分配机制所做的一般性分析,可知分配机制取决于社会资源配置方式,进而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只能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体制才会有效率,才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机制,还应包括一个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以实现社会公平目标为目的的再分配机制,从各国的实践看,它至少包括税收、转移支付、社会福利等手段。实际上,同一个个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可以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也可以作为资本所有者,或者是提供管理、技术、知识、信息等各种不同要素的所有者身份进入市场,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因此,他们的收入将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的各种要素的数量和这些要素的市场价格——即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李莉,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问题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8,(3)

推荐访问:分配制度 市场经济 收入 我国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