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时间:2023-05-12 18:54: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本文运用马克思资本积累和劳动价值论,分析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为什么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得出资本积累扩张是造成经济快速增长、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并且弱化劳动分配、强化生产要素资本化分配是目前粗放型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在工业化转型的国际背景下,本文提出要在重塑以按劳分配为原则及多层次社会分配体系前提下,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以适应内生型经济增长模式,并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 资本积累 多层次社会分配体系 内生型经济增长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and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Abstract:In view of Marx"s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and labor value theor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at our country presents the phenomenon of the rich and poor polariz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of economy grow rapidly. The expansion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is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widening income distribution gap. And the weakened labor distribution, and strengthen the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are the main reason of enlarging income gap and un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economy should change form extensive economic growth to the endogenous growth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and multi-level social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gives three suggestions of policy.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9.8%左右,老百姓生活水平整体继续改善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6年则升至0.496。这意味着,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突破了合理的限度,两极分化严重,统计显示,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占总国民收入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者占比则高达50%。目前社会各界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形成共识,即:一是在政府和居民之间,政府分配份额趋于增大而居民分配份额有所降低;二是在政府内部,中央相对于地方的财政获取能力增长更为突出;三是在居民内部,城乡、地区和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依然呈拉大趋势;四是按“素”分配所导致的分配行为不规范、不透明,缺乏分配的公平性调节。

上述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相对扩大的特征,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必定会给我国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其表现为:1.由政府的分配份额提高会弱化企业的投资能力和居民的消费能力;2.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不对称必定会导致其通过变动方式弥补“缺口”,或者通过土地财政来提高预算外收入,或者通过地方投融资平台来大肆举债,或者通过公共产品的“选择性供给”弱化民生;3.居民分配差距扩大会形成高收入者有消费能力但缺少消费意愿、低收入者有消费意愿但缺少消费能力,以致居民消费贡献率难以提高,而社会运行成本居高不下。这些负面效应将使我国面临滞胀怪圈,很难通过增加居民消费能力,启动经济良性增长。针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中所出现的阶段性经济发展问题,本文拟在当前工业化转型的世界背景下,探究为什么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会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现象,试图找到核心的理论原因。接下来本人针对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需要什么样的收入分配方式,提出政策建议。

一、理论分析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

工业化道路成为世界各国谋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新技术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对人力资本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型产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表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走上知识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模式处在以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型中,并呈现出了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同的新经济转型特征:一是收入差距拉大;二是资本投入增长率高于劳动力的投入增长率;三是无形资本在物质资本积累到一定水平后才会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四是企业并购活动频繁。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受国际经济转型的影响,也出现了上述新经济转型的特征。或许,没有2008年的美国房产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也不会促使人们反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反思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

探究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国际舆论大多将其归咎为“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失控”,各国政府也试图通过“规范”金融业和“完善”金融体系来解决危机、恢复繁荣。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此时不得不提出,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念和经济方式重新受到世界关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增长与分配关系的论述表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缺陷并不在于缺乏经济增长的动力,而在于劳动和财富的分离,在于缺乏分配的公正性。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具有增值及不断要求实现资本积累以谋求最大增值的本性。故以资本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模式,随着资本积累的扩张也相应地更大程度上侵蚀了劳动价值,导致资本与劳动严重对立。从全世界来看,虽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得到健全,但这种资本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改变,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债务危机随着资本全球化也走向世界,气候变化、温室效应表明人类活动深深影响了自然环境,人类对自然环境欠债很多。资本在增值的魔咒下,加深了经济体系之间的矛盾,表现在:虚拟资本严重背离生产资本,结果经济增长的同时,却没有带来实际财富的增加,加深了对劳动价值的侵蚀,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收入分配两极化严重,不能不说,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经济依然处在资本积累在给经济社会带来发展的同时,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与资本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经济发展模式当中。由此,本文得出了一个结论:造成经济快速增长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是资本积累扩张的结果。

二、过分强调全生产要素资本化的收入分配体系不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我国在不断深化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生产要素贡献大小来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追求财富的热情。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投资总额占GDP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从90年代的36.2%上升到了2005年的47%,近年来甚至达到了50%以上,资本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占较大比重,呈现出我国的经济增长是投资拉动型为主,而维持这种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会得到大规模的积累,向社会索取的财富分配比例将会更大,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将披上资本化的外衣。资本的强势压抑了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在分配体系中也出现了偏向生产要素资本化的分配原则,加重了资本不断流向资本增值能力强的行业,如金融、地产,从而出现经济的虚假繁荣,进而出现实体经济资本投资不足,而市场资本流动充裕的怪现象。与此同时,广大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更赶不上投机利润的增长,并且这种差距有逐渐拉大之势。有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工资一般会占企业运营成本的50%左右,而在中国则不到10%。发达国家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在中国则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趋势。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情形下,消费能力处于低位,最终会使投资的神话破灭,带给社会的是不可估量的资源浪费、经济倒退,劳动者的生活更加贫困。为了保持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就需要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但为防止投资资本所带来的经济过热,就需要实行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等紧缩的货币政策,及紧缩对若干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财政政策,可是一旦紧缩,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掉到平均数以下,失业矛盾恶化,再加之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的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压力,经济走向萧条,给社会生活带来严重的不稳定风险。倘若维持高位经济增长,那么对于本来已经过热的固定资产投资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结构性矛盾会进一步恶化,供求紧张的局面会进一步强化,有可能演变为全面的恶性通货膨胀。在“松”和“紧”都不能的情况下,原来过分依赖投资带动的增长模式,就面临寻求新的增长动力的问题。

在工业化转型的世界背景下,我国不仅要转变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而且还要转变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姚战琪在测算并比较了1985-2007年中国经济总体和工业部门的生产率增长和要素再配置效应后,发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在经历了从改革到1993年的剧烈波动以后,出现了下降趋势。张军研究发现生产性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投资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投资的外延性明显,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工业生产层面主要表现为,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原材料工业投资超高增长;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表现为,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各类开发区过多,滥占耕地现象严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不利于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走以知识、科技创新为主的内生性经济增长模式成为了当前世界各国经济转型的一致目标。王小鲁等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转变,首先是在投入继续强劲增长的同时,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其次技术进步和内源性效率(人力资本溢出、基础设施改善等)作用上升;最后教育等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超过劳动力数量简单扩张所起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行政成本过高以及最终消费率过低等内在负面影响。这些变化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了国际工业化转型的深刻影响,但当前收入分配制度体系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三、工业化转型国际背景下,重塑按劳分配原则及多重收入分配体系,是我国实现内生经济增长模式的前提

20世纪50年代,以R.Solow(1956)和T.Swan(1956)为主要代表的经济学家证明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引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Romer和Lucas等开创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先河,致力于技术进步内生化研究。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使世界各国发现,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面对资本全球化下的经济失衡、产业结构不可持续矛盾的重要对策,技术创新也必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库兹涅茨认为,知识存量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当这种知识存量被利用时,它就成了现代经济高比率增长和结构迅速变化的源泉。事实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达八成以上。因此,强调以人为本的收入分配理念,尊重劳动的创造性和分配的公平性是新经济时期下按劳分配的原则,它可以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前提下,充分体现按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的特征,实现向内生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下面对我国工业化转型国际背景下重塑按劳分配原则及多重收入分配体系,以实现我国向内生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提出政策建议:

首先,要转变社会发展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在不同职业、不同部门与行业、不同性别中得到体现。那么如何才能普及按劳分配原则呢?我认为:第一,分散资本投资,引导资本投资于高科技产业和新兴能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样可以提高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发展中扭转资本对社会经济分配的强势;第二,通过建立工资决定制度促进初次分配环节的公平,国家要在强有力的制度层面上搭建劳资双方相互协商、相互制约的平台,这就要求国家政策不能被资本所绑架;第三,建立资本投资的监督管理体系,在合理评价资本贡献率的基础上建立税收二次分配体系,即累进税和累退税双层互补税收体系。

其次,注重劳动力质量的提高,随着我国资本投入的不断增加,可以预见,未来资本数量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减弱,劳动力质量要素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如:表1中美日三国各生产要素在1994-2004年间平均产出份额及增长贡献率(%)

如表1所示,美国的劳动力质量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33.5%,日本高达67.95%,中国为27.66%。美国劳动力数量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为27.65%,中国为6.18%。尽管日本的劳动力数量要素在产出中的份额是三个国家中最高的,但它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为-0.26%。从这组数据显示,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在1994-2004年成为抑制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见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劳动力质量要素的贡献。目前中国也正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很小并呈下降趋势,但中国劳动力质量要素对产业份额的贡献率却低于劳动力数量因素产业份额的贡献率。从资本质量和数量看,中国资本数量贡献率达到64.58%,而资本质量的贡献率却为负,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还是倾向于人口红利的投入和资本的投入,但生产效率低下。故要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增长,增加资本在改善劳动力质量方面的投入的同时,要不断提高中等、高等教育人数在我国人口中的比重,有效转变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渐推进劳动密集型工业向资本密集型工业的转型。

最后,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再分配的相对公平,在此基础上建立三层收入分配体系,可以普及社会的全体公民实行全面的社会福利保障。此保障体系主要针对无法参与劳动从而获取收入的这类人群。借鉴瑞典国家的经验,可建立多层次的三类保障体系,即公共保障安排、集体协议保险安排和私人协议保险安排,其中公共保障部分对全体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国家保障主要有:(1)家庭和儿童政策,如家庭对儿童的责任、儿童的免费教育及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给予特别资助等。(2)对就业人员的保障政策,就业人员患病、工伤、残疾或失业时,保障体系通过收入损失补助给予就业年龄段居民一定的资金保障。主要包括疾病保险、工伤保险、残疾补贴、失业保险等。(3)养老金政策,可分个人收入养老金、基金养老金和担保养老金三个层次。

总之,转变目前复杂且两难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需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原则及多层次社会分配体系为前提,调整产业结构,走向科技创新为标志的内生型经济增长模式。

参 考 文 献

[1] 王振中.市场经济的分配理论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 杨新铭 陆梦龙.2009年政治经济学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0。

[3] 霍文慧 杨运杰. 工业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0。

[4] 胡乃武.中美日三国内生经济增长模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

[5] 马克思. 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

推荐访问: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 模式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