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节作用的探究

时间:2023-05-12 14:1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成因,论述了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利用体育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认为学校体育能有效的调节学生心理矛盾,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学校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节

学校体育是一个多目标、多功能的系统,是高等学校德、智、体三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担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体魄、健康心智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重要任务。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功能。二十一世纪在呼唤人才的同时,也呼唤着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能提高身心健康。

(一)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主要原因分析

1.闭锁性所导致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从而引起性格孤僻、不善交往和适应能力差的问题。在应试教育模式的驱使下,很多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基本上处于封闭或半封闭式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他们会向孙悟空在练丹炉里练出活眼金睛一样,学到一身本领吗?但由于他们的心理受到长期的压抑,性格上会变得孤僻、不善于交往等系列心理问题。

2.人际关系紧张中的矛盾所导致的人际关系敏感的心理问题。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家庭背景。有些学生行为不羁,常抽烟、酗酒、不按时作息、闲聊侃大山、不关灯、开夜车看书,影响他人休息,群体不相容,互感压抑和紧张。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竞争意识带入了校园,择优奖励,竞选班干部,这样人与人之间,胜利者与失败者之间,均会产生各种对立心理,胜利者自矜,失败者悲观失望,甚至妒忌和不服气。

3.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所导致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和意志力薄弱的问题。由于大学生处在逐渐走上成熟的阶段,大学生在生活上和经济上有一种要求独立的心理。而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高中阶段家长为了能够给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和休息,几乎不让孩子承担任何生活方面的负担,使他们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进入大学以后,面对是一种独立的生活方式,他们就会感觉不适应,感觉孤独无助,甚至埋怨父母。遇到问题时,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较薄弱。

4.国家分配制度改革与心理接受能力低的矛盾所导致的悲观失望和思想抑郁症。青年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真正完全成熟的时期。而我国正处在一个快速的经济转型阶段,从而使他们要面对社会、择业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等一些新的问题。青年学生富于思考,勇于探讨,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尤其对与自己前途息息相关的事特别敏感(如对就业难忧心忡忡),家庭条件不好、成绩差的学生容易产生思想忧郁症。

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导致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差。对大学生活充满着美好撞景的大学生们,面对的可能是另外一种现实--校园坐落在偏僻的郊区,七、八个人同挤一间宿舍等。这与他们所想象的豪华都市以及舒适的住宿条件相差甚远。再加上庞而杂的专业课程,同学之间的竞争压力,与理想中的轻松自在的大学生活炯然不同。使他们对大学生活有一种失落感,对自已的前途没有了信心,甚至有的同学中途辍学。理想脱离现实的原因是自我认识不足,没有找好自已的定位。

(二)学校体育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化解学生孤独感与交往需要的矛盾。由于体育运动大多是以群体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间相互接触与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间的复杂关系。排解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在群体性的练习或比赛中,不同的同学扮不同的角色(例如篮球赛中的后卫、前锋和中锋),通过这些比赛能够体验到不同的社会角色和"做什么、怎么做"的社会意义,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2.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知能力,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

通过学校体育课教学,能够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我们知道体育现在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具有了一定的体育知识就会对体育感兴趣,更多的关心国内外体育赛事、谈论体育话题。从而作为与人交往的桥梁,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在群体教学和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不仅需要进行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与信赖、理解与团结,因此,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

3.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化解独立性与依赖敕性之间的矛盾。意志力的培养旨在通过体育活动科学、合理、有效的身体负荷与心理负荷,改善学生的耐受、耐挫、包容的心理过程,发掘、激活和提高学生意志品质或意志能力。研究显示,体育活动能有效地改善人脑的调整机能,提高人的行动协调能力和发展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性以及竞争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进行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

4.缓解精神压力,消除心理抑郁。参加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得到体能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得到情绪的宣泄和战胜对手、战胜自我的运动愉快感。这种愉快感会使我们长期坚持锻炼,从面达到身心的健康。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在已发现的可以降低生活中心理压力的因素中,有两个因素最为突出:社会支持和身体锻炼。参加体育锻炼,增加了社会交往,从而易于获得社会支持;定期有氧锻炼可以减少正常自主反应引起的紧张,缓解心理压力。临床研究也表明,散步、慢跑和太极拳等中等强度的有氧活动,对治疗抑郁症效能十分明显,亚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也有积极的作用。

(三)学校体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1.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和交流的机会。学校需要不断加大体育设施和场地建设的投入,扩大人均运动场地面积,使更多的场地和设施对全体学生开放,让全体学生受益。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加强体育教学工作,开设体育选修课,成立学生体育俱乐部,安排课外体育训练与竞赛工作,开展校际间的交流等,是创造良好校园体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的专业优势,增加学生交往力度,用"体育重在参与"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合作关系,消除闭锁心理,满足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

2.体育教师不仅要教授运动技能,还要有目的的传授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体育教师除了在规定的理论课上讲解体育知识外,可以在每一节技术课的课开始部分或课的结束部分,根据本堂课的内容,和学生谈谈相关的体育赛事、有关的体育明星等一些相关的体育知识。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认知能力,又能够增加学生的的谈论话题。从而增加他们的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3.教师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培养常用的方法有;注意力训练法、疲劳负荷法、竞赛提高法、条件限制法、创设挫折情景法、角色置换法、自我强化法、自我暗示法、极限体育挑战法等。在课堂教学中将意志品质的培养始终贯穿在学生身体练习之中,根据项目特点和要求,有意识地融入意志品质的陶冶。课余体育活动中关注学生锻炼的自觉性与坚持性并适时引导、激发和协助学生自我培养。

4.教师要带有关爱的面部表情去上课,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体育课堂除了要选择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布置安全整洁的体育器材外,我们还要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我们知道我们的面部肌肉最丰富最细腻,也是传达感情信息的最好工具。教师的一时的严历的表情,也可能引起学生的一阵的心理紧张,人的表情和环境中的其它刺激一样,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教师只有用关爱的面部表情出现在课堂上,他们才能够做到心理上的放松,而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从而达到缓解压力和消除心心理抑郁的目的。

5.提供自我认识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教学时,教师应有意创造让学生自我认识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自我体验中,自我总结,归纳运动要领技术原理等;在练习过程中学会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判断、自我讨论交流、自我评价。再结合教师和组长的评价,从而使学生重新自我认识。在自尊、自制和自强的基础上自爱,正确地对待自己、别人和客观世界。

(四)几点建议:

学校应该更新学校体育观念,发挥学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切实把学生的心理健康落实到体育教学目标中去根据其特点做好可行的考核办法。充分挖掘各类教材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挖掘课外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潜力,使我国学校体育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2]凌月红.体育健康教育与运动处方[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2.

[3]崔有琼.学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体育世界.学术,2008,4.

[4]张华君.论大学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4.

[5]聂柏其.大学体育与学生心理品质培养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8,4.

推荐访问:探究 调节作用 大学生心理 学校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