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竞技:现代武术发展回顾与思考

时间:2023-05-12 14:0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运用相关史料,对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梳理。通过对武术发展历程中暴露出的历史问题和现存矛盾进行了客观分析,认为: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路程充满着艰辛与坎坷,武术的改革和自我发展总体上是成功的,中国武术的今后发展更应注重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700-03

21世纪的脚步以刻不容缓的步伐走进了发展尽千年的中国武术,在国际化和东西方文化及诸方面不断的碰击和交流中,中国土生土长的武术不断的进行自我改革与完善,形成了现代竞赛体系完备的竞技武术和多姿多态的大众传统武术。武术的现代化路程是坎坷和艰辛的,回顾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分析武术发展的过去和现存的问题和矛盾,对于中国武术的今后长远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中国近代武术发展回顾

1.120世纪初期传统武术的低谷发展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农民为主、以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宗教和拳术为主要武器的反帝爱国斗争。义和团运动的失败直接导致了清政府对武术的偏远和禁止。清政府对于西方火器乃至兵操的崇拜和迷恋以及对民间习武的严厉禁止,促使了武术不得不从公开转入了地下。据马良评论:“盖因义和团起事,惟持刀枪棍棒各器械,且其平时操练,亦是武术。故政府既以为民间自由存置武器,堪致巨变,遂严禁人民存置武器,纨绔书因亦大受影响……。又各村镇庄乡,经此巨变,籍武术之力得保平安者,亦复不少,此等庄乡对于武术教育,不惟不见退化,反从此愈加进步。”[1]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义和团的失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术的公开发展,但也为武术的后期发展提供了后续力量。

如果说义和团的失败为武术的低谷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那么武举制的废除则是武术向民间的转移的关键因素。1898年,清廷“内外臣工请变更武科旧制,废弓、矢、刀、石、马步射无与兵事,废之。”[1]武举制的废除切断了中国习武者的仕途,武术从此从官方走向了民间。这在客观上虽然降低了习武人的积极性,但却为以后武术价值的多元化提供了发展空间条件。同时,由于科举已废,习武之人“遂多改事他业,故各省各处之武学馆,亦入天演之淘汰。”[1]武术从此与社会活动开始了广阔而复杂的联系。这为以后的武术教师、保镖、武术会组织的创办等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总之,在这一阶段,由于义和团事件和武举废除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从整体上看,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走入了一个低谷时期。其特点是武术职业由官方走向民间,武术活动由公开转入底下。但同时由于大量武术人员向民间的转流,从而为下一阶段武术飞跃发展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1.220世纪20年代传统武术自身体系的分化辛亥革命的成功和清政府的倒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这一复杂的历史阶段,特别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不断冲击,以及中国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西方式的物质和精神的科学、民主等理性观念大潮的影响下,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武术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和变革。其中沸腾一时的“国术改良运动”就是中国武术与西方文明所碰击出的火花。而改良运动中较为著名而影响深远的“当首推马良所提倡之中华新武术,次当述及天津之武士会及北京之体育学校。”[1]“新武术”实际上是从武术套路中抽取基本动作,归类整理,再编排连接成新的套路,其“教材及教授法,概受瑞典式体操之影响。”[1]从此可以明显看出,“新武术”的创立和发展主要是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然而,它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却起到了历史上的一个分界点,即“新武术”所代表的武术体系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对立。尽管当时“新武术”并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竞技武术,但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长期的中国武术界的争论。其影响一直波及至今。由于当时的“新武术”比较适合与学校体育教学,所以被教育界大为欢迎。1919年经国会辩论通过,成为全国学校体操的正式内容。[1]

传统武术由于“新武术”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其自身体系已经开始发生了潜移默化的量变,其表现为新武术体系与传统武术体系在力量方面的转移和对抗,但尽管如此,这种转移和对抗是不明显的,相对处于萌发状态。

1.320世纪30、40年代武术体系自身的正式裂变1927年中央武术馆成立,次年改为中央国术馆。此后,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大量的省市国术馆。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1933年底,全国已有25个省市建立国术馆,共计300余所。中央国术馆得到了当时教育部的大力资助,并在政府的干预下,对下属各级国术馆统一领导,从而打破了中国武术长期分散发展的无控局面。中央国术馆的工作性质和作用主要有:1) 大力开办武术训练班和国术学校,促进武术教学的规范化;2) 举办各级国术考试,促进武术赛事的规范化以及相关比赛规则的改革;3) 编著武术书籍和出版武术期刊,推进武术学术研究;4) 管理全国武术事宜等。从中央国术馆所履行的工作职能,可以看出中央国术馆的创立和发展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它的出现标志着传统武术已经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体系分化。

在中央国术馆地位以官方的形式确立以后,中国武术活动的中心地位就逐渐被国术馆、武术团、武术学校等新型的武术组织所取代。其结果是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新武术”体系和传统武术体系的严重分离和对立。传统武术自身体系出现了正式裂变。这种体系的裂变为建国后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产生和对抗做下了伏笔。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央国术馆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武术自我改革的产物,武术从此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2传统武术向竞技武术的转型与发展

2.1建国初期传统武术向竞技武术的转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环境的改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以及政府的重视,中华武术被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加以继承、整理和提高。武术作为人民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文化大革命前,武术无论在管理、政策方针、理论以及活动等各方面得到了旧中国所未有的良好发展。

在这一时期,传统武术处于向竞技武术的缓慢转化阶段。在运动会和各类比赛中,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互容生长,传统武术多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如1953年11月在天津举行了以武术为主要项目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当时兼任国家体委主任的政务院副总理贺龙对武术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会后,组织了传统武术优秀项目赴中南海进行汇报表演,朱德看后说,要珍视几千年的传统。可见,传统武术向竞技武术的转化阶段呈并列发展,两者体系并无明显的分离标志。

2.280年代后传统武术向竞技武术的转型与传统武术发展的局限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整个武术事业暂时走入了低谷。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武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在80年代后,武术面貌皆是日新月异。从此,中国武术打开了历史发展的新局面。但由于国家政策和国际体育化的影响,武术工作重点由传统武术转移向竞技武术。从而使传统武术完成了向竞技武术的转型过程。这也决定了传统武术地位和发展空间的以后走向。特别是在1983年到1986年,经历了由国家体委领导下轰轰烈烈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遗产”的工作后,传统武术除了几年一次的地方传统武术观摩交流赛外,整个形势基本上走向了没落,并由官方再次走回了民间,开始了缓慢无序发展。而传统武术自身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竞技武术则走上了历史新舞台,开始了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武术国家相关机构的建立、武术竞赛的蓬勃发展和武术规则的相对完善、武术科研体系的完备和飞跃、武术走向国际的快速发展。

相比之下,传统武术在这一阶段无论从相关机构、比赛规模、科研队伍、国际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发展状态。传统武术活动主要以民间武馆、群众活动等方式进行。在海外主要以传统武术拳师开设武馆以求生存和发展。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由于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严重分离和竞技散打在国际地位的日益下降,从而使国家有关机构和武术界从新开始重视传统武术。从此,传统武术的发展成为与竞技武术发展的同等焦点问题研究。

3现代武术发展的问题思考

3.1文化的差异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根源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说过:“文化就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方式。”[2]而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武术文化概念已被文学界和武术界所接受),无疑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因为如此,中国文化对传统武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传统武术是带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一种特殊的体育运动。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充满着普遍联系和因果辨证的观点,而西方人却以对事物分割式的形而上学态度对待[3]。哲学上的这种观点、思维的差异对于体育方面的影响是昭然可见的。东方人认为体育在于生活,西方则崇尚体育在于运动。西方人认为技击是为了达到人体超越自然,显示个人价值的目的。东方人则在学习技击这一过程中体会和升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乃至对宇宙“道”的理解的有效途径。

当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仅从东西方哲学观点上的这一最根本也是最重要差异这个角度,概要分析了中国传统武术和西方体育的差别。可以看出,中国武术是一种在中国浓厚哲学体系氛围中生长的特殊体育运动。如果忽略了这一事实,那么,对于传统武术在现代体育队伍中的落伍就显的毫无思绪。因此,正确看待传统武术面临的困境,是十分必要的。

3.2武术文化与武术技术的融合发展使武术难以与西方体育谐和共处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下熏陶的武术文化,其文化的表现必然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如上述的武术概念的模糊性、武术拳谚的简约性、阴阳互变的技术原理等。除此之外,其武术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即思想、心理、道德等方面也是影响极深。因此,武术技术理论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和中国传统文化走在了一起,这也就基本上确定了武术体系的发展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哲学的基本思想确立了中国武术的基本风格,以“礼”、“谦和”、“中庸”为核心的种种规范,构成了中国武术主“静”的一面,以“阴阳”、“五行”变化及种种对于社会、人生实践以及自然的体验思想又形成了其“变”的饿一面,通过变来达到自身的平衡调节。[4]如太极拳的阴阳哲理、八卦掌的太极易学原理、形意拳的五行生克原理以及整个传统武术所推崇的“天人合一”、“形神兼备”、“阴阳和谐”等传统武学理念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印记。因此,具有整体综合性的武术体系已不是单纯的一种运动,这也就决定了武术必然无法与西方体育运动和谐统一发展。在现代以单项身体机能为主的国际化竞技体育运动中,

所以,由于武术运动与之特点的格然不如,所造成的远离和黯然失色是不可避免的。同时,由于现代化快节奏的社会发展,简单、清晰、快速的体育运动模式已逐渐呈主导趋势。这也正是传统武术在现代体育发展中所遇到的最大难题。

3.3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对立与和谐发展20世纪末的中国,是竞技武术一统天下的时代。其竞赛体系庞大,后备队伍充足在武术发展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无论从人才后备、学历教育、竞赛体系、科研力量等方面,其具有的竞技武术发展模式在我国武术发展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尽管传统武术观摩交流会以及其他传统武术比赛的存在,但由于竞技武术模式的大规模发展对传统武术所造成的影响仍然是巨大而不可回避的。

目前,以竞技武术为主要项目的国内武术比赛较多。从整个形式看,武术基本上沿着竞技比赛模式在国内和国际上发展。而传统武术仅仅限于一些武术观摩交流会以及太极拳比赛等等。因此,竞赛市场空间的缩小限制了传统武术活动的发展。尽管以武术文化节为领头的地方传统武术比赛得以发展的空间,但是传统武术只停留到表演、献艺、交流和一些有限的比赛。其层次只能滞留在民间。而无法与教为正式的竞技武术比赛相媲美。从而也导致了对传统武术始终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偏见和观念产生。

现代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尽管在现代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然而,竞技武术在在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以后,在推向国际发展的同时,已经无法忽略对传统武术的割爱。近年来,国家武术管理部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力的改革和措施,相继开发和举办了多种以传统武术为主题的武术竞赛活动。不难看出,现代武术的发展应该是在兼顾传统与竞技相结合的发展,是一种和谐式的发展。中国武术也只有在兼顾两者的基础上,才能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推动武术的长远发展。

4结语

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充满着艰辛,尽管如此,中国武术一直保持着较好的活力和进取精神。无论武术的现代发展存在着何种问题,武术的自身改革和发展是成功的,因此,在如此基础上,回顾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找寻武术发展中的缺失,弥补发展中问题,实施传统与竞技的和谐发展,不失是一种中国武术今后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易剑东.中国武术百年历程回顾——面向21世纪的中国武术[J].体育文史,1998(1-4).

[2] 习云太,等.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23.

[3] 马中.中国哲人的大思路[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234.

[4] 刘峻毅.中华民族独特的人体文化 选自武术科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推荐访问:武术 回顾 思考 传统 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