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文艺理论视野下看中国艺术的商品化发展

时间:2023-05-11 17:24: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在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视野下,以现代性批判的思想探讨艺术生产过程;进而分析了艺术的商品属性,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商品化的发展趋势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文艺理论;现代性批判;艺术;商品化

从理论体系的整体看,马克思最早完成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从“世界的哲学化”到“哲学的世界化”、从“意识”到“物质”的转向,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将世界看作“活动”、“过程”,从而构筑了一种“存在与时间”历史性的哲学话语批判——动态的关照,并寻访到发问的根基。马克思将其运用到文艺本质的考察上,把文艺首先看作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话语生产活动。

马克思把文艺看作整体性的话语生产和交往的过程性行为,并用自己的实绩创作践行了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说:“我的著作却有一个优点:它是一个艺术的整体。”马克思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文学艺术就是文本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作家之间以及作家与作家、读者之间、文本间性之间的交往使然,文学艺术是在交往中诞生、发展的。可以说,从交往话语的角度衡定艺术生产是马克思对艺术整体关照下首要的动态诊断。

马克思文艺现代性批判是一个多维的系统课题。“服从于资本的”现代生产写作是马克思对现代艺术症候的深度诊断,并且马克思还判定只要物质压倒精神的“艺术生产”一旦开始,艺术创作就不能以精神平和物质的“古典形式”进行写作了,艺术作品失却了“光晕”。艺术生产是现代艺术“何以是”的内在隐忧。

基于以上理论的视角来看,在现代消费社会中,文化和艺术与人们构成了消费和被消费的关系,成为了商品而存在。大众文化更是如此,它的生产与消费就是直接按照工业化和市场化的逻辑和程序,被纳入到社会的经济体系中。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文化特别是艺术,它的产生需要超越现实利益,这样才能具有自由创造的特征,因而文化和艺术是与市场化和商品化无缘的东西。而大众文化作为消费文化,它的商品化特征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

法兰克福学派在对大众文化的分析中,把商品化作为它的首要特征,这也是他们对大众文化批判最为激烈的特征。比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说:“由于出现了大量的廉价的系列产品,再加上普遍进行欺诈,所以艺术本身更加具有商品性质了。艺术今天明确地承认自己完全具有商品的性质,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但是艺术发誓否认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反以自己变为消费品而自豪,这却是令人惊奇的现象。” 詹姆逊也指出:“大众文化产品和消费本身——与全球化和新的信息技术同步——像晚期资本主义的其他生产领域一样具有深刻的经济意义,并且完全与当今普遍的商品体系连成一体。” 在他们看来,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消费性质,艺术已经失去了自由和超越的品格,不再是独立的、自主的和自律性的东西,沦落为商品和消费品。这就是大众文化给艺术带来的异化。艺术是否真的与商品和市场无缘?大众文化是否如人们所断定的由于商品化和市场化而失去了艺术所固有的特点和价值?

艺术具有商品的特性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当然,和人类的其他产品一样,艺术最早并不是作为商品形式出现的。作为人类表现思想情感、反映自身生活的形式,最早的艺术创造和接受带有群体性的特征。从艺术创造与消费相分离的情形来看,艺术家生产艺术作品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艺术产品必须进入流通领域才能寻找到艺术消费者,而艺术产品成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就是寻求消费者的最为便利和有效的方法。所以艺术生产和消费的分离必然使艺术成为商品,否则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就不能建立。

从艺术的特性来说,艺术创造虽然是一种精神活动,但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艺术的精神活动必须得到外化。艺术作为商品始终存在着两重性,即它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相应地,艺术生产既要遵循艺术规律,又要遵循商业价值规律。

艺术的商品化,顾名思义就是将艺术品当作一般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买卖交易。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种种景观已不足为奇:个体作家、个体演员、个体画家四面游走,书商、出版商、策展人八方活动,经纪人这一新兴行业快速崛起,作家的文稿放于堂上公开竟价,电视剧的拍卖是热流滚滚,艺术品可以拷贝复制流水作业批,生产,艺术剧院经营模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图画影视市场日益火爆如火如荼,内地与港台、海外联袂出书拍片方兴未艾等等。艺术与商业紧密的结合起来,按照工业化的标准和规模,锻造出具有独立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能力的商业链。

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转型的特定时期,艺术市场并不完善,艺术的商品化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负面现象,国家征税,出版社自负盈亏,于是能吸引大众眼球的艺术品充斥市场,精英文化典雅艺术门可罗雀,大众文化世俗艺术热闹非凡,本需细嚼慢咽的文化大餐硬是被生生炒成快餐,纯文学纯艺术杂志报刊举步维艰,为了生计无奈改头换面,通俗文艺读物泛滥成灾,审美趣味普遍下降,畅销艺术品盗印成疯。

艺术沦为仅供消费者娱乐的器物,一种以物品和欲望为中心的文艺形式在艺术殿堂中堂而皇之咄咄通人,没有深度没有力度的肤浅世俗文化摇撼了古典精神,以物欲和肉欲的倾泄与满足为内涵的艺术肆无忌惮张牙舞爪地戏弄着伊甸园艺术的纯净之身,诗意被践踏,纯真被蹂躏。“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叩问与寻觅在尘世的喧嚣中被淹没了。

因此总体看来,艺术的商品性以及艺术的商品化发展趋势,需要得到全面的审视。文化和艺术负担着传承文化、丰富和陶冶人们心灵、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的责任,所以在艺术生产中,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两种价值的冲突始终存在着。既不能过分太高艺术的商品属性,也应避免商品性必然造成艺术堕落的观点;而应把艺术的商品性置于社会发展的综合状况中去考量。

参考文献:

[1] 盛作斌.马克思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再探讨[J].思想战线,1993(02).

[2] 汪正龙.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多重内涵、当代发展及面临的挑战[J].江西社会科学,2009(07).

[3] 张政文.马克思文艺思想的人类学断想[J].学术交流,1992(04).

[4] 朱鸿军.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新开拓──评《美育新思维》[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

[5] 保罗·伍德,朱平.艺术的商品化[J].新美术,2007(03).

[6] 姚文放.现代艺术商品化的内在机制[J].学术界,1993(04).

[7] 钱明.论当代中国的艺术市场与艺术商品化[J].剧影月报,2007(02).

[8] 贾明.艺术的商品化与大众文化[J].东南大学学报,2008(03).

推荐访问:马克思 文艺理论 商品化 看中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