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重点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时间:2023-05-11 13:4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以江苏理工学院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重点专业为对象,回顾了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提出了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构建了课程体系,对实施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总结,为更好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电子信息领域的人才提供了培养实施计划,为建成国家特色专业发挥其示范与辐射作用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专业建设;重点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7-0051-02

普通高等教育,是在高中教育基础上、以基础科学或技术科学为其主要学科基础的专业教育,是各类专门人才的主要来源,其办学模式和质量将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整个教育和未来。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课程体系即专业教育中各类课程设置及其比例关系,课程体系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教学计划)和专业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决定着学校培养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优化程度。本文以江苏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重点专业为对象,主要论述了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课程体系以及实施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重点专业建设的背景与基础

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随后“本科教学工程”确定启动重点抓五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抓基础,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标准;二是抓龙头,推进专业综合改革;三是抓保障,推进优质资源建设共享;四是抓重点,强化实践教学;五是抓关键,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先后申报了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第二批);申报了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我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入选。总观“本科教学工程”及其各类项目的目标要求,共同和核心的内容是: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形成服务方向明确、社会效益明显、具有自身优势的人才培养结构,对工科专业更要突出提高和强化工科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这就引导和要求高等学校必须打破封闭的办学模式,走出去、引进来,开放办学,积极探索和企业、行业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立课程体系,特别是企业的工程实践训练,以培养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和紧缺型人才。

二、重点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1.重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013年我国已经成为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华盛顿协议》的成员,我国的人才培养需要逐步符合国际通用要求。工程的本质特点是综合、集成和创新。高等工程教育是以技术科学作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工程师为目标的专业教育。一个现代工程师,应当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良好的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和素养。以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技术科学为主要学科基础,并掌握工程技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优秀个人品质、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善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作为工科门类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电子信息或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工程师,是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强,获得必要的电子、电气工程师训练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到电子信息或电气自动化领域的生产、工程第一线从事相关的技术开发、设计、制造、测试、运行、维护、营销和管理等工作。

2.课程设置思路

课程设置使其所培养的人才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个人品德修养达到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这是课程设置及其体系的立足点。[1]为主动适应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需求,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电子信息类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引,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优秀后备工程师(应用型工程师)为人才目标,以工程技术知识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保障,以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为关键,积极探索有效的电子信息类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贯彻现代工程教育观:科学教育与工程训练并重且一体化,依据现代社会对现代工程师应具有的素质要求设置课程,构建了“公共基础平台+专业类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和为期1年的企业实践培养方案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组织与管理形式。这也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思路和要求,通过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强化工程意识培养,在保证共同的、较宽的学科基础前提下,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进行分流培养。这样,既可以增强毕业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又能够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三、重点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电子信息类重点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规格要求,课程设置基于下述四个方面:

思想素质:政治理论课程,品德修养、法律知识,军事理论与训练等课程。

文化素质:主要指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方法的知识和能力。包括:语言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流沟通的知识和能力、工程技术经济和工程(企业)管理知识以及历史、文学美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专业素质:包括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与专业领域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科学基础课程及拓宽口径的相关课程,由专业理论课、工程技术专业课和工程基本技能课程组成的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工程实践能力课程。

身心素质:包括体育和心理课程。获得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形成良好的有益于健康的生活习惯;获得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能够自行调节好自己的心理情绪,积极向上向善。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三个专业同属于原电气信息类,它们应具有共同的公共基础或者称为通识教育基础,相同的由电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软硬技术组成的专业类工程技术基础平台课程。通识教育基础、专业类工程技术基础平台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类课程按类设置进行人才培养。为体现不同专业的人才区别,保证特色,在此基础上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工程专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专业发展的基本和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教育只有将育人、生产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结合起来,发挥其多方面的功能,才能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最终实现着力提高电子信息类重点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实践训练企业实践为主线。基于此,笔者构建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企业工程实践教学方案如表1和表2所示。

四、实施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一,各门课程虽然有其独立性和完整性,但是所有课程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与实现。将品德教育、个人修养、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贯穿于所有课程。

第二,课程教学的执行者是广大的教师,虽然教师参与了课程体系的制订工作,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工程教育观念,投身于企业的工程实践锻炼,解决企业技术问题,提升自身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为课程教学提供师资保障。

第三,在明确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决定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实现课程的目标、地位和作用提供依据,为达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提供保证。

第四,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和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应用型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创新校企合作机制,进行全面合作,聘任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导师,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

第五,开放办学,整合校内外的技术、人力资源、设备与资金等,建设面向专业类的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为工程实践训练课程提供实践场所,为实现实践课程的目标、地位和作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光斗,王冀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M].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刘翠枝)

推荐访问:电子信息 课程体系 构建 实践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