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为本”视角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刍议

时间:2023-05-11 12:36: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对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进一步升华和发展,把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牢牢把握“四个为本”,那就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教育、育人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人才培养、质量为本。

教育为本是改善民生的第一重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教育部分的内容是在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体现的,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表述中,将“学有所教”与“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并列,同时作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且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五个有所”的首位,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基石,是中华民族想要振兴和富强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成为百姓重要民生问题,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所谓民生,指的是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发展机会、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态。因而可以这样说,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要从发展教育开始。

十八大报告涉及教育方面的内容有很多“第一次”,如: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标题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凸显了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做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方式……其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三个倡导”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实践意义。由此可以看出,重视教育、发展教育、教育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改善民生的第一重点。

“育人为本”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就是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特征,深刻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强化了教育培养人的重要使命。知识经济时代又是激烈竞争的时代,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能否在激烈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占据有利地位,拥有发展自己所需的各种资源,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有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支持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育人为本”准确地体现了这样的教育观念。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育人是第一位的工作。在学校,学生是中心,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对国家和社会来讲,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和标志,没有学生的充分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办学活力、学校的地位和未来。“育人为本”说到底,就是“教育第一,教学第二;育人第一,升学第二”。教育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育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以人格为本位”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情感滋养、价值引领和精神锻造,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和“学校教育、育人为本”相得益彰。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学校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全部活动是为了人。因此学校应以人为本,通过教育这一平台,使学生获得充分、自由、和谐和全面发展,同时,也让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实现自我发展,并能成就一番事业。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着力提高学生服务祖国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教师为本是教育发展的决定力量。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正呈现新的态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教育、科技和人才等一系列中长期发展规划,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而高等学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高等学校是依托现有的人才(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未来人才(学生)的地方。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师资队伍实力的竞争。目前,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办好大学,取决于很多因素,但人的因素是第一要素,所以人才强校的战略是高校发展首要的战略。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乎未来。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古人早就把尊师重教的重要性提升到治国安邦的高度,荀子说,“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文明的传播者,是国家创新力和民族强盛的奠基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事关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事关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事关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教师的水平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的心灵力量决定了学生的生命强度。实现教育价值的引领和教学自主建构,教师起着主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就会造就什么样的教育。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开创高校人才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新局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制度设计、政策措施、管理服务、培养教育、激励引导等方面,大力营造老中青人才协调发展、各显其能,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文化环境;大力倡导和形成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崇尚学术、追求卓越,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精神文化氛围;抓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全面关心和支持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工作体系。特别是要高度关注青年教师的培养,既要热情关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愿所盼,做到细致入微,温暖贴心;又要严格要求——在师德师风师能的培养方面明确要求,搭建平台,强化思想导向和实践锻炼,健全评估和考核机制。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使初任教职的青年教师在思想感情上融入,在身份角色上实现转型,在学术方向上完成对接,在事业发展上不断提升。

质量为本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教育发展纲要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牢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纲要》核心思想是“育人为本”的提出,是对多年来被异化了教育本质的回归,明确了学校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正如很多高等教育专家所描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制改革,把我国教育改革主题和内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使“育人为本”成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教育重新找回了人性化的价值取向。把“育人为本”作为现代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使我们的教育发展实现了一次深刻的改革转向,教育回归到了“育人”的原点,这将使我们的教育走得更坚定,办学走得更从容。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高等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和首要责任更加明确。应对时代发展的新挑战,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选择。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则是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战略价值指向。从古到今,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存在最根本最充分的理由。大学的恒久性就来自于其所肩负的育人使命,因为除了大学之外,没有任何社会建制把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专门职责和核心使命。所以,人才培养是大学最不能放弃的文化财富和首要的价值追求。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规模快速扩张之后,已经进入以内涵充实为主题的转型发展阶段。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强调要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在师资力量调配、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工作评价、政策措施等方面都要以教学为中心,围绕着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开展工作。

教育质量体现为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等学校能够永续发展的生命线。本科教育是高水平大学的立校之本,是做好人才培养的最关键的环节。本科教育的实施情况,对于学校的总体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具有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教学重在传授知识、经验和思想,但是人才培养除了知识传授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和动手能力。博耶在《大学的反思》中提出,教授的学术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就是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从教学学术这个理念来看,一名伟大的教师要坚持培养学生的积极而不是消极的学习态度。是不是一名伟大的教师或教授,就要看他能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的和创造性的思维,从而使他们毕业以后能够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从学术创新的角度来看,一门好的教学,不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能对传授的知识进行改造和扩展。

总之,“四个为本”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精神,是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应有之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就是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必须优先发展教育,确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就是把握“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首先解决好学生的做人问题;坚持能力为重,优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坚持全面发展,实现德智体美有机的融合。“教育发展、教师为本”,主要体现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依靠教师办好教育,依靠教师提高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为本”,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健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对于高校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改革创新,采取切实的措施使教师专注于教书育人,切实的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水平,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本文为中国矿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高校师生关系与师德建设研究”(编号为2012W29)、中国矿业大学“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项研究课题“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高校师德建设研究”(编号为2013ZDIXM1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方跃平(1974— ),男,汉族,法学硕士,博士在读(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安徽桐城人,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和师德建设。

推荐访问:刍议 为本 高等教育 改革发展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