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技术的‘5+1’小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研究报告

时间:2023-05-10 12:4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课题研究是利用网络技术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一项具体的实践活动。我们把研究活动放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加以思考,在目的上从思想品德教育扩展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内容上从一般意义的德育内容扩展到科学、人文教育领域,在方式上从一般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扩展到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探究性活动,在时间上从短时间活动扩展到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经过六年的研究,我们总结出了“5+1”小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施方案、行动原则、主要途径、实施策略、评价策略。同时,也指出了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技术;小公民;道德建设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1世纪是社会价值日益多元化,人的个性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告诉我们教育培养少年儿童,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伦理道德素质。注重伦理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先秦时代,孔、孟、庄、荀、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其他古籍中就包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以及实践活动的记载。其共同的特点是强调使蒙童“远于浇薄之恶习,习于善良之规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伦理道德传统,是现代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塑造儿童就是创造未来,道德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经过二十多年的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以“三个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2002年2月,中宣部、全国妇联、团中央、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广播影视总局等6个部委发出《关于实施中国“小公民” 道德建设计划的通知》,对小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以前学校在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时,只是在校园内、在课堂上进行,缺乏与社会的联系,处于相对孤立、封闭的状态,较多说教与灌输,形式较为单一和枯燥,效果也不明显,很多学生不做家务、不善合作、不讲礼貌、不守秩序、不爱护环境、心理脆弱、自制力不强、责任感不强,以自我为中心,关心、尊重他人不够……网络时代的到来,促使教育逐步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个性化,为小公民道德建设开辟了新的天地。开展基于网络技术的“5+1”小公民道德建设研究,不仅能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现代公民道德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感、拥有感恩的情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为其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为此,我们提出了《基于网络技术的“5+1”小公民道德建设研究》这一研究课题,该课题研究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总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经验为基础,学习借鉴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出了小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些成功经验,现介绍出来,供广大教师参考。

二、理论基础及依据

1.网络教育的相关理论 学习网站的本质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系统,它通过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让学生选择和确定研究的项目,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它强调通过学生主体性的探索、研究、协作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让学习者体验和了解探索活动过程,提高他们获取知识、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实践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与素养。

2.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 《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明确具体地规定了小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内容、方法和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的具体要求,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从道德建设主体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小学生道德建设的主体作用。

3.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揭示了人的成长过程是身心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不同的年龄段都表现出各自的心理特点,小公民道德建设只有遵循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才能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 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重在通过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必须吸收心理学的理论,来探索良好社会道德行为形成的有效社会实践策略。

三、核心概念界定

1.网络技术 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并按需获取信息。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 当前的互联网只限于信息共享,网络则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网络可以构造地区性的网络、企事业内部网络、局域网网络,甚至家庭网络和个人网络。网络的根本特征并不一定是它的规模,而是资源共享,消除资源孤岛。

2.“5+1” 指学校向学生提出的“5”个基本目标和各年级制定的“1”个德育主题。

3.小公民道德建设 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小公民施加影响,使其能够在家庭里做个小帮手,在学校里做个小伙伴,在社会上做个小标兵,在公共场所做个小卫士,在独处时做个小主人。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小公民道德建设开始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我国,也有很多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我校通过“基于网络技术的‘5+1’小公民道德建设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总结出了小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些成功经验,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5+1”两大系列主题鲜明,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易做易行。各年级“1”项德育主题,各班根据年级主题,制定班级主题,个性鲜明。“5”个基本目标体现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三教结合,共育良才。“5”个基本目标浅显易懂,《十条规范要求》好记好背,容易操作,有利于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利用网络技术有效地将传统的口头说教内化为精神沟通,巧妙地加强了小公民道德建设的情境性与情感性,成功地实现了师生共同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目的。

推荐访问:研究报告 道德建设 网络技术 小公民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