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诗意地栖居

时间:2023-05-10 10:0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语文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己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充满诗意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感悟这些文章的魅力,获得最大的阅读审美享受?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发现,巧妙运用诗歌这一元素,不仅能营造和谐灵动的课堂氛围,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加深其对文本的体验。课堂,因为诗歌的润泽显得更加精彩。

一、通过吟诵,感受文本的意境美

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文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而激活语言文字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动情,这也是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精髓所在。而诗,本身就是一种情境。诗以它特有的格式、韵味、灵气吸引着学生,教师无需讲读的技巧、读的节奏,学生自然能心领神会,读来抑扬顿挫,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根据宗璞的《西湖漫笔》改编的《绿》,是一篇以景抒情,展开联想,恰当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的散文,课文在描写杭州西湖的春景时,抓住一个“绿”字,立意新而深,语言形象、生动,适宜朗读、背诵、积累。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将散文以诗的形式呈现,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师:听着大家的朗读,感受着语言的韵律,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首小诗,让我们随着音乐,轻轻诵读:

道路两旁

古木参天

苍翠欲滴

似乎

飘着的雨丝儿

也是绿的

飞来峰上

层层叠叠的树木

有的绿得发黑

有的绿得发蓝

峰下蜿蜒的小路

布满了青苔

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

虽然改变的是形式,但这一形式呈现的是节奏美、音韵美,学生的视觉感触一下被调动了,读出了趣味,读出了韵味,读出了神采,读出了散文中的诗意,读出了诗意中的情韵,使人情不自禁地融入到这一片绿意盎然的情境之中了。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片段都可采用这一方式,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搭石》《触摸春天》《生命 生命》等,通过吟诵,在感受文本意境美的同时,领略文本语言的清新、流畅,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巧妙练笔,品悟文本的语言美

在不少学生的眼里,写诗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但是,如果教师能以文本为基础,积极为学生搭建平台,寻求“诗”与“思”之间的教学机智,学生就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创作。

人教版第八册《麦哨》一文,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学完全文,学生意犹未尽,依然沉醉于语言文字的欣赏品味中,于是,我提议把这篇散文的语言进行重组再加工,改编成诗歌。我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节内容进行改编,可以从文本中撷取关键的字词串联,也可以自己适当提炼归纳,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学生兴趣盎然,斟酌字词,筛选比较,几分钟后,一句句清新简洁的诗句从孩子们的笔下写出来。把它们重组后,一篇诗意盎然的《麦哨》就诞生了:

呜卟,呜卟……

哨声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

欢快,柔美。

湖畔,

白衬衣,绣花兜,彩头巾,

红扑扑的脸蛋,

是沾满露珠的花儿。

田野里,

起初,鹅黄嫩绿,

转眼,一片浓阴,

而今,浅黄色的新装晃了我的眼。

麦秆擎起丰满的穗儿,

一个麦穗儿,

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土坡上,

翻跟斗,竖蜻蜓,摔摔跤,

柔软的草地,

是天然的运动场!

……

从创编的小诗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不仅抓住了文本前后呼应的特点,而且能抓住散文中的关键意象,寥寥数笔将乡村欢快柔美的生活场景勾勒得栩栩如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才是真正的阅读!

又如人教版第九册《小桥流水人家》一文,一看题目,就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课文开篇用如诗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清新明快,美丽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出了小桥流水人家恬淡闲适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惫”之劳形,犹如世外桃源。结尾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想和思念。整篇课文如流水般娓娓道来,清新别致。教学这篇课文,我抓住题目的特点,在品读时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语,以诗的形式概括各段主要内容,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组织如下:

1.课始,结合《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感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而后在《梦里水乡》的音乐声中通读全文。

2.品读第一、二节,提炼出“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孩童溪中寻虾忙”的画面。

3.品读三、四节,提炼出“过木桥\漂野花\石桥通茶山\茶女采茶欢”的画面。

4.品读五、六节,提炼出“倚东窗\小桥流水人家\何时入梦乡”的思乡情结。

整堂课,题目是一首诗,内容是一首诗,课堂亦是一首诗。

在《绿》一文中,这样的创编可谓俯拾皆是,如: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婷婷立在水中\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生命的颜色。又如:初春的杨柳嫩枝\那么鲜\那么亮\蹬着脚\告诉你蓬勃的生命力\眼前的新荷\也如此\焕发着生机……这些充满灵性的语言像朵朵闪亮的浪花不断跃起,这是对文本的一个内化过程,是对文本的一种升华,一种再创造。

三、拓展延伸,触摸文本的情感美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上所选的文章,大多都倾注了作者的感情,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挖掘文章中极富感情的部分,触动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而诗是敲开情感之门的钥匙。如教学人教版第九册《桂花雨》,笔者在结课时进行了如下的情境创设:

师:这个一生都在漂泊的琦君,除了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会想起什么?

生:故乡的村民、小伙伴、妈妈

生:故乡的糕饼。

生:胡家老爷爷、毛家阿婆。

生:一草一木。

……

师:是啊,琦君曾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让我们在席慕蓉的《乡愁》中去感受游子对故土的那份眷恋吧。

在悠远的音乐声中,师生轻声诵读——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这段清新缭绕的乡音对蕴含乡愁的《桂花雨》作了很好的诠释,学生沉浸其间,感受着作者对往昔的珍惜和留恋,岁月逝去,乡愁渐浓,难怪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的桂花,这一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润泽,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此时的课堂已是此地无声胜有声了……

又如人教版第七册《鸟的天堂》的拓展体验片段:

师:如果你是文中那只小画眉,你想唱些什么呢?可以用写小诗、写歌词的方式来表达。

(学生自主合作,积极参与,准备借小画眉倾吐心声。约10分钟后,学生纷纷上台展示)

一女生:朗诵小诗《画眉之歌》

阳光透过枝叶洒到身上

我的心情如同阳光般明朗

翠绿的颜色正在颤动

闪耀着光芒

树与鸟共存

我歌唱无限的生命力

绿色的歌声

升上云际

男生小组:诗配画《小鸟之歌》

小鸟小鸟真可爱,活泼伶俐人人爱。

小鸟小鸟真可爱,歌声动人惹人爱。

小鸟小鸟真可爱,还有榕树把你爱!

……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创造力真强。我想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名言来结束这堂课——

“人,诗意地栖居大地上!”

这一拓展环节,通过创设“以小画眉的身份写诗、写歌”的情境,学生与文本对话进入了物我同一的新境界,我即是树,你即是鸟,树和鸟相互依存,相互欣赏,形成整体,大自然的融洽和谐无处不在。透过诗意的语言,我们看到的是文本情、学生情,听到的是情情交融的欢跳声。

教学境界是“诗”的灵性飘逸,教学境界是“思”的深邃宽广,让我们寻觅“诗”与“思”之间蕴含着的无穷的语文教学机智,让课堂诗意地栖居!♪

推荐访问:栖居 诗意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