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草原》课文指瑕

时间:2023-05-10 09:0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鄂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托起草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意盎然的草原风光长卷。初读课文,可谓大气磅礴,美轮美奂,但带领学生细细品味,亦发现文章多处值得斟酌。

一、文章结构欠完美

1.从全文看,1-6段描写美妙的草原风情,7—11段是抒情与感悟,以此形成两个板块。前文字里行间表现出对草原绮丽风光和民族风情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后文是“作者对生命、文明、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触摸与体悟”。(《教师教学用书》语)笔者认为,课文应该有一个集中表现的点,或者说有一个表现的重心。读罢此文,读者的重心应该放在哪儿呢?是陶醉于前文的草原风光,还是同作者一起做多元的思考和感悟?从构思上看,后文应该是对前文的深化,这样文章才是一个整体。但读者读来,后文已脱离前文描叙的基础。单看后文内容的概括“对生命、文明、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触摸与体悟”,就觉得内容显得庞杂,这不仅冲淡前文热情奔放的描写文字,也使作为散文灵魂的“神”散了开来。秦牧这样说过:“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那一切材料统一起来,用一根思想的线穿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这才成其整齐的珠串。”也许作者确有对生命、对民族团结、对草原文化等诸多感悟,但作为一篇文学作品,是很难将其所有思想承载的。从单元编排体系看,这一单元主题为“风光无限”,文章主要作为一篇写景美文而编入教材。因此,后文的抒情议论也应服从于前文,尽管作者思想深刻,但用去全文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表达,便有了画蛇添足之感。如果后半文由草原特色引出草原文化,再深化到对民族特色与文化的保护和尊重,将后文的五个段落压缩为一、二个段落,结构上会更完美些,前后内容也就连贯些,主题也显集中些。

2.在描写草原的段落排列中,笔者也认为有不合理之处。从第二段开始,文章依次写到夏季草原、草原的林、草原的歌、草原的酒、草原的花,这五个部分构成文章的主体内容。以笔者之见,顺序可调整为:夏季草原——草原的林——草原的花——草原的歌——草原的酒。这样排列,前三段写自然之美,后两段写人文之美,避免了两方面内容杂糅在一起,符合写作的一般规律。

二、中心句的概括欠准确

1.文章三、四、五、六段,段首句都采用了“草原的___,特别_____”的句式,形成一种整齐的美感,第二段内容与这几个段落并列,却以“草原青青在夏季”开头。既然追求整齐美,我认为这一段落可以改为“草原的夏,特别绮丽”。依据之一,段内写青草婆娑,阳光拂动,牛羊成群,确是一派绮丽风光。依据之二,后文的第十自然段中有“草原的风光如何绮丽”的总结句,这与第二段落是相呼应的内容。修改后既有形式上的美感,又有内容上的呼应,比原文完善一些。

2.第三段段首句“草原的林,特别珍贵”这一概括角度不够准确。所谓“珍贵”,是在比较之中突显它的价值。从文章构思来看,作者旨在表现草原风光之美,这里也就是具体描写呼伦贝尔草原森林之美,而不是要阐释具有草原共性的森林的价值。再看此段的主要内容:“但最令人惊叹的,是这里漫山遍野的白桦林,亿万棵粗细均匀的白桦,一团团、一片片从大兴安岭铺天盖地、排山倒海地倾泻下来,在坡上、草中、水旁、路边找好自己的位置,风姿优雅、亭亭玉立,像玲珑剔透的女儿国。茫茫的白色林海,潮潮的树脂清香,穿行其中,恍如梦国。”在这里,展现的是呼伦贝尔草原的个性特色,这种特色,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优雅”最恰当不过。故可将段首句改为“草原的林,特别优雅”,这样更切合作者的意旨和本段内容。

3.第六段段首句“草原的花,特别耀眼”,缺少诗意和美感。前文中“悠长”、“浓烈”等词,既是事物特点的概括,也蕴涵着作者的情感。草原的花确实很“耀眼”,很引人注目,但是作为一篇美文,用“耀眼”来形容花,则过于写实,缺少韵味。和前几个词语相比,便显得逊色了些,不如将其改为“明艳”一词,这样也与第十段“草原的鲜花如何明艳”形成照应。

三、几处语句值得斟酌

1.语句缺乏连贯性。文章第二段“蒙古人为何爱摔跤……让身上沾上洁净的露水”。这句应当移前,放在写草原的句子之后更合适一些。这句话放在写沼泽、写灌木之后给人错误联想:莫非在沼泽、灌木丛中摔跤?第九段中一组排比句“天下坦诚之人,一定会热爱呼伦贝尔的壮阔;天下勇敢之人,一定会赞美呼伦贝尔的奔马;天下静修之人,一定会喜欢呼伦贝尔的清新;而天下诗歌之人,一定会后悔自己没生长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前三个分句中“壮阔”、“奔马”、“清新”三个词语排列,语意缺乏连贯。“壮阔”、“清新”都是形容词,且是对草原特点的概括,而“奔马”只是草原一物,无论词性及其内涵都破坏了这一句子的整体效果,若将“奔马”改为“粗犷”、“豪放”等词可能合理一些。

2.语句显得累赘。第二段中“世上草原分为……”,“世上”纯属多余限制,删掉更加简练。第七段由六个“这样的草原……”组成了一组排比句。从形式上看,排得过多,朗读起来显得“肥腻”。从内容看,显得重复。看第二分句“向前冲”、第三分句“不停的奔驰”、第五分句“一旦前进”这些词语,可以感知作者表达的意思大同小异,实则没有必要去追求句子的数量。而且这一段落由前文写景而突生感悟,抽象内容过多,与前文衔接也不自然。

3.语序不当。课文第十段“无论草原的歌声如何悠长、草原的舞蹈如何矫健、草原的民俗如何浓郁、草原的风光如何绮丽、草原的鲜花如何明艳、草原的河水如何灵秀、草原的骏马如何写意”,这一排列内容杂糅,显得凌乱。首先,作为文章的收束段落,语句应尽可能与前文内容依次对应。其次,大概念和小概念不应该并列在一起,这里“风光”、“民俗”是大概念,包含了其它内容。第三,句子的排列应呈递进之势,先风光再民俗较好。第四,作为一个单句,句子太长,降弱了句子的表现力,可以改为“无论草原的风光如何绮丽……,无论草原的民俗如何浓郁……”,用两个“无论”领起。第五,有些内容在前文完全未涉及,在此没有必要点到,如“草原的河水如何灵秀”。这里也许是作者要传达的情意太多,但是作为一篇散文不能顾左右而为之,否则“神”就没了,也就不能称之为散文。从读者的角度说,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多了,反而不能留下什么印象。

不能否认文章的诸多美点,但作为编入教材的典范文,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应该经得起推敲和审读。

伍学明,教师,现居湖北松滋。

推荐访问:托起 课文 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