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上影四“反派”

时间:2023-05-09 18:42: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人物,尤其不能演英雄。

一次,我对凌老师说,我虽作为在职干部,但我想考上海戏剧学院。他非常鼓励我,问我考表演系还是文学系?我说,我是志在文学,但我想先当演员,而后再边演戏,边在业余搞文学,这样,两者可以得兼。他除了跟我讲一些表演的常识以外,又说他可以再请人辅导我。于是,他在淮海路的一幢大楼里,为我引见了陈述先生。我虽然看过电影《渡江侦察记》,但这回才见到真的“情报处长”。潇洒礼貌的“处长”大人,正在埋头写一篇文章,相约不日再见。

但后来也许是因为一种自信吧,我并未劳动陈述先生。1956年,我以在职干部身份,直接报考上海戏剧学院。如今报考上戏的学子竟有几千人,比如2013年居然有13000人,而那年我报考时,表演系考生是500余名,大家已惊叹人数之多了,复试时是50余名,录取30余名。我朗诵的作品是郭沫若的寓言诗《狼和小羊》。初试的表演小品是:我一个人进入深山后,口渴得很,如何找水喝。复试的表演是:我在踢球时,不慎将球踢到居民的院子里去了,我如何取回?志愿服务者是一年级的梁波罗和周以勤等同学。当时学院的院长是戏剧家熊佛西先生,他没有担任考官,但那天,他在考场看了我的复试。结束时,我在考场外面遇到了他。他微笑着对我说,演得不错,又有点儿智慧。笔试我就更多了几分把握,心里乐滋滋地做着演员梦、作家梦。然而,天知道,在最后一关,学院人事科长面试时,竟然问我:“你的胡风分子问题,怎么样了?”又微笑着说:“党是不会培养胡风分子的唷。”

真是晴天霹雳!演员梦就此被击得粉粉碎。何止于此,接着更是大难临头。

事情是这样的:早在1955年揭批“胡风反革命集团”时,同科的一个“积极分子”,窃取了我的一些文稿,密呈领导,告我是“胡风分子”。我当即被批斗了3天,年来无话,我以为没事了,然而……

然而,我还没有回过神来,便在劫难逃,1957年,在猛烈、凶狠、无情的“反右”后期,我被生物制品所以莫须有之罪开除公职,押送闽北深山改造。在此前的一两个月吧,我看到《上影画报》上的一幅漫画,一条毒蛇,身上有“右派分子凌云”六个字。就是说,凌老师先我一步被“揪出来”了。“和上影厂右派分子凌云关系密切”,也是我的罪状之一。当然,因为我学习写作,和我关系密切的,还有上海“胡风分子”文人何满子、北京“大右派”诗人邵燕祥。“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不搞我搞谁!

20多年后,阳光普照,劫后余生,我平反回沪,除了积极工作,埋头写作,不时想到凌老师。上影厂在“文革”浩劫中,“革”死了好些演员,比如石挥、冯喆、邓楠、上官云珠……凌老师还好吗?我跑到上影厂,找了组织部门,经几次要求,才找到他的夫人董爱琳。这才知道,凌老师虽历经苦难,平反后,青春勃发,报效祖国,已参拍《法庭内外》等多部电影,现正在湖南长沙潇湘电影制片厂拍上下集电影《湘西剿匪记》,饰一个名叫瞿二十四的土匪头子,费时2年。1987年,我才见到他。30年后重相逢,倍感亲切!我对过去发出了一些感叹,他说:“‘大江茫茫去不回’,我们的目标在未来。”我也深表赞同地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呀。”

当时,他住宛南新村,我住东安新村,抬脚就到。他又引我拜见了《小小得月楼》等片的导演卢萍,几次畅叙,大家热情很高,凌老师提议搞一个本子,由我编剧,卢萍导演,凌老师说了故事的大意,剧情是写吉斯菲尔路(现万航渡路)76号汪伪特务活动,以及中统与其斗争的故事,剧本写成后,拍出12集电视剧《76号魔窟》,故事相同于后来汤唯主演的《色戒》。凌老师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我也是,虽然不在一个支部,但又近了一层。所以,我和凌老师的来往更频繁,友情也更深了。

凌老师最后的艺术形象,是在表现国民党抗日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出演团长的团长(当然,在这部戏里,该团长不是反派,而是正派了)。而他本人解放前是第四野战军文工团演员,60岁时离休,享副局级待遇。在四大“反派”中,他的寿命最长,待遇最高,走得最晚,于2010年4月谢世,终年90,我到场沉痛追悼。友情难忘,我至今与他的夫人董爱琳保持着联系,几天前,我还请她到我家来过。

多才多艺数程之

因我在上影影视部工作了近3年,所以,又有机会相识程之先生。

程之先生所饰反面人物更多,比如1949年电影《腐蚀》中的特务祁科长,1953年电影《鸡毛信》中的歪嘴伪警察,1961年电影《红日》中敌七十四师参谋长董耀宗,1981年电影《子夜》中的投机商何慎安等20余种。他技艺精湛,一丝不苟,让这些角色走出来,外形、神态无一相同,可以各领风骚,令人叹为观止。我拜访他时,常和他谈起这些角色,请教他塑造这些角色的经验,他总是与我平等交流,侃侃而谈。先生还取出一些资料给我看,上面有他采访现实人物的记录,有角色的小传,有他表演的体会。这些资料,他称之为“角色档案”。此外,先生不但能演,而且能导;他的配音艺术也相当高超;他在全国多家电视台包括中央台,受邀客串节目主持人。有一次当主持,他居中,配合他的是中央电视台的赵忠祥、宋世雄。他的这些作品,我几乎全欣赏过。他对京剧谭派不但喜爱,而且唱做俱佳;他的京胡拉得特好,丝毫不让高级琴师;他的书法艺术尤多造诣,正楷、隶书是真正的书法家作品;他的相声也说得好,我也曾多次欣赏。虽然四位都说相声,但他说得更多,也最具特色。所以说,他是天赋独具、人才难得。令人有“才如奔马笔如花”之感。在文艺界,像他这样多才多艺,而且达到精通的程度,算得是凤毛麟角了。他从艺的格言是“演戏要生活,生活不演戏”。他还是区人大代表,上海文史馆馆员,又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他为人厚道、善良、诚恳,喜爱他的人太多太多。与朱镕基更是同好,因朱镕基也唱京剧,也拉京胡,二位相见,谈笑风生,亲密无间。

那时,先生的小儿程前,从农村调武汉,从武汉调广东电视台,又调中央台正大综艺和王雪纯做主持,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鲁迅先生有言,“怜子如何不丈夫”,说起此事,先生也显出一种父亲的愉快,更在意小儿的进步。所以,先生对程前希望很大,并谆谆教诲。他还曾以工整的小楷,书赠程前《百字铭》一首,并热情向我出示,其铭曰:

恰似那,春苗出土,荷尖初露。主持节目,潇洒自如。舆论赞,压得住。须自知,初出茅庐,经验不足,阅历有限,缺课待补;莫等闲,抓紧读。前辈云:人前出翠,人后熬苦;艺无止境,学无坦途。继前人,创新路。寄望你,干劲鼓足,多有建树;谦诚自励,众望莫负,勇攀高,展鹏图!

我说:“您一定会使程前做得更好的。”他说:“我不是也在学习嘛,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不行。”我想,岂止程前,此铭于其他文艺青年,一样有教益。

先生家住富民路,我到先生府上去过多次。有一次,我将一篇写他们父子俩的稿子请先生当场过目。5000多字,先生看了三十分钟。我有点紧张,估计必有大改,却见先生看完后,抬起头,微笑一下,连说:“甚好甚好!”我也轻松地笑了。就在这天,先生赠我全家福照片,并在照片背面,亲切题字,称我“吾友”。一旁,他善良、热情的夫人郭葆璟取出相机对我说:“你上次不是说要和他合影嘛。”我连忙说:“真不好意思,今天我穿皮夹克,太臃肿,有愧先生,下回吧。”孰料,竟成憾事!

叹人生,有时候,机会真的是稍纵即逝,一去不复返的。那天,我问先生,这两天有何活动?先生说:“明晚市政协礼堂元宵晚会演出。”唉!无人可料,第三天,即1995年2月15日,《新民晚报》赫然登出惊人消息——14日,程之逝世!

真是令人目瞪口呆、叹息不已!

原来,我13日拜见先生的第二天,也就是30个小时之后,即14日晚,先生在市政协元宵联欢晚会上,唱罢京剧《天霸拜山》选段《盗御马》,回到后台,先生抬手从衣架上取衣时,心肌梗塞,轰然扑地,玉山倾倒再难扶。

哀哉!其实,先生可以做得更多、更好,然而,天不假年,他匆匆告别了艺术、妻儿、朋友,享年仅69岁。四位中,他走得最早,年纪也最小。人们无不叹惋。我在《劳动报》发表一篇名为《怀念程之》的文章追忆他。

纪念先生逝世一周年时,在市政协开了追思会,出版了由汪道涵先生题书名的他的遗著《我这一辈子》,拙文《怀念程之》被收入其中。那天,张瑞芳、向梅、舒适等诸多影星、同事,还有不请自来的许多热情观众到场。郭葆璟、程前邀我合影,聊为补憾吧。后来,先生的遗体,安葬在“福寿园”,并有先生塑像一尊。

演员也有“专业户”

要说于飞先生,那我是先结识他的夫人方丽英老师——艺名嫩娘,角色是全市闻名的老舅妈,而后才结识她的先生于飞的。

于飞的形象是宽额高鼻,白皮鬈发,身材高大,一个“假洋鬼子”。他性格随和,温文尔雅。就凭这长相,在如今,他可以演国际友人,演斯诺和白求恩。而那时,洋人的形象,多数是坏蛋。所以,他的尊容,只能演神甫、主教、外国特务、国际间谍这样的反派。然而,照此办理,他这样的演员,一是稀有,二是戏路逼着他就只能走反派这一条路。他在《斩断魔爪》《羊城暗哨》《蓝色档案》等作品中,担任了外国反派角色。但演外国反派也要演得像,而且要各有个性,不能千人一面。这个主教和那个主教,这个神甫和那个神甫不能雷同,这个特务和那个特务要分得开。事实是,这倒成就了他。于先生演反派洋人,不满足于得天独厚的外形,而是勤于思考,工于塑造,精益求精。他塑造的角色,形神兼备,各有个性,连连出彩。在土生土长的汉人中,有这样的长相,又是如此的表演艺术家,堪称一绝。最终也使他在表演艺术上,独树一帜,成为名噪一时的演外国人“专业户”,而且全国仅有。于先生对我说,为了演好角色,他查阅了一些真正的神甫、主教的资料档案,而后细心研究、深入分析,最终找出规律,摸出特点,为我所用。他的相声也说得好,而且,每每与他的形象、他演的角色连起来说,有意思的是,他和凌云、程之、陈述都合说过。一个时期以内,这四位的相声,在沪上名噪一时。他们还去外地演出,不过说句笑话,中国大得很,南方演演就足够了,一般而言北方他们是不去的,因为物有所用人有所长,相声祖宗,相声大王,都在那一块呢。

1995年的一天,我在于先生府上,和他说起他的东床、儿童艺术剧院院长金安歌,他在上下集电影《西安事变》中,塑造了张学良的形象。这也是张学良在大陆的第一个银幕形象。于先生对金安歌的塑造表示认可。我说,我对这一角色也是印象深刻。其中一个情节,是下级来报:老蒋在后山被捉到了。紧张万分的张学良听罢,当即左手高举,仰面朝天,右手托住后脑勺,发出一声长叹,而后跌坐沙发。我向于先生复述了这细节。先生对我的复述表示惊讶和赞许。接着,我又从《诗经》说到他大名的两个出处,他笑着连连点头。虽说我有炫耀之嫌,但我让先生明白我是一个好学之人,而且也是为了一查究竟。这时,方丽英老师买菜回家,蚕豆、黄瓜、鱼、肉、蛋,满装一拖车。我迎着她笑道:“方老师,您买这么多呀?”她说:“忙煞,烦煞,要买就多买点,省得来回跑,吃力煞。”就她本人而言,无关年龄,说话,动作,还有她的笑容,真有那么一种娇嫩的样子,这就难怪她叫“嫩娘”了。我对二位说,我要为二位写一篇文章,我说了大意。于先生点头,方老师也说可以,她还当即给了我一张二位的合影。此后,我又说起方老师1952年的电影《三毛学生意》,她乐呵地笑道:“那时演的小英是个小姑娘,现在老太婆了,只能演演老舅妈了。”我说:“这个老舅妈也了不得,您是上海的唯一呀。”接着,她又说了些老舅妈这一角色的起源,还有和演员李九松先生如何的配合,又讲了几个最有趣的情节,逗得我们三人都哈哈大笑了。这时,他们的女儿于蓓芳进来,热情地向我打招呼。二位对我说:“蓓芳也爱好文学,你要多多帮助她。”我忙说:“不敢不敢。蓓芳的大作,我也经常拜读到的,很有特色,才女呀。你们一家,又是电影,又是相声,又是滑稽戏,又是文学,我要学的真是太多了。”

于先生曾经是商人,所以,他更善于和人打交道,与其他三位比较,他的朋友更多,人际关系更好,还多了几分谦恭,而且为人厚道,乐于助人。所以,圈内圈外,左邻右舍,他又有“好人于飞”之美誉。

惜乎,先生于1998年故去。

两个“情报处长”

前面已经说过,50年代,因凌云老师的介绍,我曾与陈述老师有过一面之缘。他1920年出生,原名陈启通。面容、体形有棱有角,相貌堂堂,性格豪爽,风度潇洒,浑身是戏。如果说凌云、程之儒雅,这位则多了几分耿直、刚强,他不同意别人意见时的口头语,是“胡说八道”。他热爱体育,爱游泳,尤爱骑自行车。当年,上海街头,常见他飞车而过的身影,骑的是一种跑车,上身前倾,如飞而过,夏日多为短裤、短袖衫,洒脱而健美,热烈而自信。他塑造了多个反派形象。但以一当十,最成功,影响最大的,就是《渡江侦察记》中的敌情报处长。与他同在这一剧中表演的,有孙道临、中叔皇、齐衡、康泰、李玲君。敌情报处长的戏份并不多,但相当关键,他阴险、凶恶、骄横、不可一世,甚至还有点震撼的气势。影片上映后,情报处长家喻户晓。你说陈述,别人就会接着说“情报处长”;或者,你说“情报处长”,别人就会接着说陈述。这简直就成了两条固定搭配。他塑造情报处长的特点,就是“绝无仅有”。

其实,他演过两个情报处长。

文革中,有两部老电影,江青下令重拍,一是《南征北战》,二就是《渡江侦察记》。重拍《渡江侦察记》,原来的导演汤晓丹先生只能当顾问,演员也有所更动,但情报处长无可替代,还得陈述来,因为他在群众中影响深刻,无可动摇。1992年6月20日上午,陈述老师约我到淮海中路他府上细说缘由。此时,他前任妻子陆维华逝世不久,再4年,才和李波结婚,“大媒人”是叶惠贤。

我那天拜访,提前到达,但见先生面前放着一只方凳,一手端着一杯麦乳精,一手抓着大饼油条猛吃。真的不像“情报处长”,倒是像一个要急忙上班的工人。

彼时文艺战线强调“三突出”“高大全”,简言之,就是反面人物要向正面人物让戏。以电影语言表述时,反面人物距离镜头要远,形象要小,镜头压低向下俯拍,而且,反面人物不能那么张扬,那么放肆。编导演摄录美,个个如履薄冰,人人小心翼翼,提心吊胆,谁都离现行反革命仅一步之遥。拍几个镜头,就赶紧送北京审查,尤其是外景,摄制组就在现场苦等,通过了,才敢往下拍;不行,只好重来。送着送着,先说很好很好,后来又说不行不行。因为情报处长戏份太少,形象又小,距离又远,表演更拘谨,情报处长竟如此弱小,物极必反,无强劲对手,英雄的戏也出不来。否定之否定,多数戏又重新来过,就那么折腾着玩。

陈述对这种违背艺术规律、脱离生活的审查、指示,极表不满,但也不愿当“现行反革命”。而且,因为有一个也叫陈述的反革命在逃,不知怎么的,就搞到了他的头上,他在“五七干校”被批判、审查了几个月,刚刚结束不久,惊弓之鸟,他不敢“乱说乱动”,只能在背后或与有同感者怨恨:“胡说八道!”

实际是——如此的“大作”,虽然还是彩色片,但观众不买账,又因为先入为主,所以到头来人们记得的,还是那部黑白片,还是那个老“情报处长”。所以,这天,他满足而又感慨地对我说:“不管我能活多少年,有这样一个艺术形象留世,我也值了。”其实,他还擅长绘画、摄影,他的书法更是潇洒流畅,银钩铁画,极具柳公权之风骨,墨宝留传甚多,大多散落在群众手中。有一次,他到外地拍戏,当地很多人排队,求他墨宝。这天,我也求他为我写几个字,他慨然允诺,而且,纸笔就在桌上。但我忽然慌神了,因为,人家题字给你,你不给润笔,至少也得请他吃顿饭嘛,可我这天囊中羞涩,只得连说“下回下回。”谁知,亦如我没和程之合影一样,又错过机会。在四位中,唯他还时常表演朗诵,我欣赏过多次。而遗憾的是,先生2001年突患中风,经济拮据,一代名人,不知是何原因,直至2006年故世时,先生的退休工资,在上海当时退休员工中,也就是略高于平均数吧,远低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正高、正处。

大约是1991年吧,上海电视台叶惠贤先生,召集这4位,搞了一个“上影四大反派”的节目,这一来,4位在观众的心中,也就更深入了。其实,这4位的家庭全和普通市民一样,除于飞先生家略好些,其余,家具普通,陈旧色褪。没有一家有客厅,没有一家有茶几,请你喝茶,杯子只能放在饭桌上,做客也只能坐在饭桌旁,一家人的衣着陈旧。尤可叹,陈述先生家要更寒酸些。几位艺术家,朴素得紧,清贫得很啊!

推荐访问:我和 反派 上影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