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理论自信”研究

时间:2023-05-09 14:06: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十九大中,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下,大学生“理论自信”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理论自信”是对我国理论体系的肯定与自信,它有利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从而实现“中国梦”。因此,加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发挥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作用,开展理论实践活动成为增强大学生“理论自信”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思想建设 理论自信

中图分类号:641 文献标识码:A

1 “理论自信”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1.1“理论自信”的内涵

“理论自信”主要是指一个政党对自身理论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理论发展和未来实践目标的前景抱有坚定的信心、必胜的信念。从新时代中国视角来看,“理论自信”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充分肯定与自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自信。

1.2“理论自信”的现实意义

1.2.1“理论自信”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思想基础

“理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自信”是对自身的认同与肯定,是一种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而言,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只有对理论有足够的自信心,才能够激发爱国意识,增强国家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才能自觉担当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因此,“理论自信”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思想基础。

1.2.2“理论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证明,离开理论的革命是不会取得胜利的。“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中抽离出来又在客观实践中得到证明的理论。”[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这样一种理论,它符合我国的客观国情,同时又为我国的发展提供着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动力。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心。只有坚定“理论自信”,才会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动力,才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新时代大学生“理论自信”的现状

通过调查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对我国理论总体上是有一定认同和自信的,但自信心不足,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部分大学生理论信仰出现偏差

当代大学生出现信仰的多样化、多元化以及信仰的功利化、物质化现象。25.6%的大学生盲目推崇西方理论与思想,认为西方理论要优于我国理论。7.9%的大学生不认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10.4%的大学生盲目跟风信仰宗教,并且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同时由于大学生信仰的多样化,导致大学生将个人与国家利益分离,从而出现信仰的功利化现状。以上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

2.2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理论认知不深

通过对大学生理论认知情况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对我国理论体系有所认知,但总体来看,理论认知程度不深。82.66%的大学生都可以准确无误地说出我国目前的理论体系,然而只有20.8%的大学生可以简单阐述我国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体系的内涵,绝大多数学生对理论体系存在模糊认识。从这两组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对理论认知不深的现状。绝大多数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去究其本质,没有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认知与研究。

2.3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理论发展前景持怀疑态度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整体上对我国理论持乐观态度,但同时也表现出对其一定程度的怀疑和困惑。96.8%的大学生关心并肯定了近些年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取得的重大成就。86.6%的大学生支持我国理论体系并对我国理论体系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10.2%的大学生认为我国理论体系弊端日益显露,不良社会现象普遍化,理论体系发展前景堪忧。

3 新时代大学生理论自信不足的原因

3.1文化多元化影响大学生“理论自信”

政治格局影响着文化格局,文化格局的多元性形成了文化的多元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的主导政治文化时刻受到其他文化的挑战与侵蚀,特别是以西方的政治理论、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外来文化的挑战与侵蚀。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凭借其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地位,控制了全球的文化生产和传播,其政治理论、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也输入到世界各地。作为思想发展不成熟的大学生,成了文化侵蚀的首要对象。

网络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更加多样,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以即时性、碎片化的方式通过微博、微信、论坛、QQ等在大学生中间肆意传播,为某些持有特殊目的的势力提供扭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机会和可能。这种影响导致大学生形成错误的政治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从而削弱了大学生对我国理论体系的认同,对大学生“理论自信”产生严重影响。

3.2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影响“理论自信”

当代大学生都出生在我国经济水平高速发展时期,被称为出生在“温室花朵”的一代。由于经济条件的提高,所以父辈们对孩子过于爱护、关心、甚至溺爱,使他们从小衣食无忧,形成依赖性而缺少独立性;同时,由于父辈们把他们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高学分、填鸭式的教育抑制了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家庭和学校的局限性,使得孩子逐渐与社会脱轨,从而使得孩子的政治的关注度和社会的责任感相对薄弱,进一步影响着大学生的“理论自信”。

3.3实践活动的缺失影响大学生“理论自信”

早在1887年,恩格斯曾针对一些德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教条向美国工人生硬灌输的问题,深刻指出:“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工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去檢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这一重要论述深刻说明,在大学生中开展“理论自信”培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宣传上,而是要向实践活动领域延伸。

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能吸引人的最有效途径首先是组织实践活动,其次是借助各种媒体自学”,但是目前高校实践活动的组织状况及效果离学生们的预期还存在较大差距,多数受访者反映他们只是偶尔参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其形式常常限于听报告、支援服务等。在对实践活动效果的评价上也不够高,不少学生认为“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从而使得学生对我国理论出现冷漠态度,影响大学生的“理论自信”。

4 新时代增强大学生“理论自信”的对策

4.1加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

加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能够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激发大学生的行动热情和政治信心,是增强大学生理论自信的重要保证。当前,西方国家理论体系、意识形态的不断灌输,大学生政治心态的失衡。迫切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要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把信仰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点,完善政治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认同水平与理论自信。

4.2发挥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也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重要平台。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网络政治参与的弊端。新经济时代,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已经习惯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更新理念,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政治态度、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渐渐与网络密切相关。因此,在网络政治时代,一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塑造网络文明,学会做一个理性、自律的网络公民;二要培养大学生对各类信息敏锐的政治辨别和分析能力,学会辩证地分析各种问题,谨防上当受骗,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蚀,坚定理论信仰,树立“理论自信”。

4.3发挥制度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引领作用

在大学生“理论自信”培育中,高校应充分发挥制度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制度建设培育大学生对“理论自信”的担当意识。比如,要完善教书育人制度,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使广大教师为大学生树立坚持“理论自信”榜样。同时,要完善教育管理制度,通过科学的课程教学制度、规范的日常管理制度、公正的教育评价制度等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要完善环境育人制度,通过净化学校网络环境、开展校园周边整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为大学生“理论自信”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4.4 开展理论实践活动

“理论自信不能建立在良好愿望或主观需求的基础之上。”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开展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理论自信”的重要环节。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缺少实践环节理论脱离实际”仍是当下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制约大学“理论自信”教育的重要变量。当前,要破解“理论自信”培育活动的开展方式不灵活、学生满意度偏低等问题,必须着力拓展实践教育空间,丰富实践活动形式,构建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四维联动”的实践活动平台,以提升实践育人的整合效果,扩大学生的理论视野,深化对理论体系的掌握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张泽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本内涵浅析[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2):19.

[2] 蒋庆哲,田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周晓琴.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四个自信”的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 (6):74- 77.

[4] 田心铭.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0):5- 14.

[5] 何小春,秦程节.大学生“理论自信”教育的路径选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7 , 41(2):38- 43.

推荐访问:新时代 自信 理论 大学生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