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而不俗,妍而不媚,冯彩霞制莲子壶

时间:2023-05-08 11:0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历史上名工造物能够传至后世的,大体上需要具备两个重要条件,一是为当时和后代人所宝爱,二是幸运地躲避过各种厄运。紫砂器是易碎品,使用中稍有闪失便难得完整,更何况那些穿越了数百年时光留存至今的老紫砂器,想想这漫长时间里的天灾人祸、颠沛辗转,就让人对其心生敬意。

紫砂史上名工众多,如群星闪耀,每个紫砂爱好者都能如数家珍地报出一长串名字,然而说起冯彩霞,许多人会觉得陌生。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手艺人有老规矩:传男不传女,所以历史上名工多为男性。不过,女子要么不做,要做也会做得出类拔萃,比如古时的杨凤年、冯彩霞,现当代的蒋蓉、汪寅仙等。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现代社会女性地位日益提高,现今宜兴紫砂陶业的女性从艺者已比比皆是。

关于冯彩霞,民国年间出版的《阳羡砂壶图考》(作者李景康、张虹)中有所提及,将其列于别传之中:“彩霞道光时人,或云姓冯,宜兴名匠。南海伍氏制万松园壶,延之至粤。书法欧阳询,所镌款字精谨有致,亦间用草书。所制壶有衔制捏制之别,捏制壶则指纹腠理隐现,尤为夺目。盖以方印为识,有‘彩霞监制’四字阳文篆书。”《图考》中还列举了冯彩霞的3件传器,除一件底钤篆书方印外,其他皆为刻款,联系相关资料中有关彩霞传器的记载可知,彩霞制壶多圆形,壶底刻字多于印款。

本文图中所示为冯彩霞制莲子壶。莲子造型清初即有制作,其外形简洁圆润似一颗莲子,给人清新雅致之感。此造型受人喜爱,遂成宜兴紫砂壶传统样式。莲子壶与掇球壶、掇只壶外形较为接近,时常有人将其混淆。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身、盖、钮三部分的比例、形状不同:莲子壶稍扁,盖与身几乎在同一圆中;掇球壶比莲子壶更为浑圆,身、盖、钮分别是3个圆相叠;掇只壶的壶身则比前两者都粗硕,壶盖也扁平一些。图中莲子壶通高11.4厘米,泥色栗紫,壶腹气韵饱满,把、嘴、钮圆润,盖线与口线匀称紧密,严丝合缝,做工流畅,不着雕饰,清秀挺拔,端庄大气,气度不凡。壶身因长年使用而包浆光润,有紫玉之相。冯彩霞制作的莲子壶既清简、大方,又将女性艺人特有的灵秀、细腻融入其中,尤其把梢和流口,细部处理得极为精心,俏丽而含蓄。

冯彩霞不仅擅长制壶,还善陶刻。其书法娴雅中见规矩,有欧阳询之风。此壶底部篆书铭文12字:“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可再往”,属警句格言款,有劝戒规箴之意。此类警句多出于理学典籍,诫人欲念,规人行为。此句出自朱柏庐(1627-1698年)的《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想来此壶应为定制器,定制之人是严于律己之士,又或者是为了规劝某个轻狂不羁的人而有意为之。

铭文后有一行署款:“姑苏彩霞制”。历来紫砂名家多出宜兴,亦有外来者而成就斐然,如明万历、天启年间之陈仲美,清末民初的俞国良等。冯彩霞系姑苏人,因钟爱紫砂至宜兴制陶,所做茗壶精巧备至。当时的广东首富伍元华不惜重金延请她到广州,在其园中练泥造窑制壶,可见冯彩霞在当时已颇有名声。可惜旧时手艺人地位不高,这样一位杰出的陶艺家竟连生卒也无记载,更不能知其身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女士在为《中国明清紫砂精萃》图典作序时,就曾专门对此壶做过点评:“壶体饱满,珠圆玉润,嘴把比例恰当得体,是一件见功底的名器。”2014年盛夏,宜兴丁蜀镇中国紫砂博物馆“回家之旅——沙志明先生明清紫砂收藏精品展”开幕,吸引了众多陶艺家、收藏家、专家学者前来参观。徐汉棠、汪寅仙、顾绍培、潘持平等工艺大师们纷纷到来。与沙老同龄已83岁高龄的徐汉棠大师在冯彩霞莲子壶前久久驻足,平常不多言辞的老人频频称赞此壶漂亮,陪同其参观的孙女徐曲亦从事陶艺创作,大师向孙女和身边的人评品此壶的精妙,分析其工艺手法,令人获益良多。

冯彩霞莲子壶,岁月流逝不损其质,时代变迁不减其美,堪称紫砂經典名壶。

推荐访问:而不 莲子 不俗 冯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