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研究性教学探讨

时间:2023-05-07 10:30:1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信阳师范学院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渗透研究性思维,使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境化学的理论水平,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关键词: 环境化学 研究性教学 教学方式

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将科学研究的各元素渗透到教学全过程,通过教学活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实践活动[1]。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或启发作用,充分利用情境合作、互动等学习环境要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使学生有效掌握当前所学知识。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在当今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2]。它是研究环境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教学内容多,且抽象复杂。为了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与能力,如果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主、学为次”的单向教学模式则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3]。因此,在《环境化学》课程教学中,我对研究性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1.学生研究性思维的培养

在大学本科阶段,课堂学习仍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认知问题,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环境化学》中有很多引起环境问题的污染物转化机制的阐述,在讲解这些内容时,教师不应枯燥无味地讲授污染物质的形成机制,而是要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角度进行教学,既要强调环境科学研究问题的严密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使学生了解研究问题过程的规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如在讲解甲基汞的形成机制时,可以介绍发生在日本的重金属污染事件即水俣病事件,这是1953年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的渔村发现的一种神经性疾患公害病,经过10多年的研究,日本政府确认了导致水俣病的主要原因是有机汞化合物,主要来源是水俣湾附近的化工厂,在生产乙醛时排放了大量的无机汞化合物。了解了重金属污染事件的经过和给日本人民造成的严重后果后,从化学和生物的角度对水俣病的成因和机理进行分析。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既可以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思路和培养自身的研究性思维,又能较好地掌握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制。

2.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对实际生产、生活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思考或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阅文献,或利用暑假期间针对家乡环境污染状况展开调查,或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当地附近污染的地方进行实践调研,如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状况等方面的监测,鼓励学生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大胆提出治理措施设想,并写成小论文提交给老师,最终由老师进行点评。这样可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主动地探索环境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3.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

教研是现在各类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教学是主体,科研则是学科和院校发展的动力与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教学能够通过科研提高其教学层次[4]。同时可引导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使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如何寻找环境课题的创新理念及方法,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和创新精神。

近年来,《环境化学》中许多内容在科研中取得了长足发展,新的理论和科研成果不断确立,其中部分成果已开始逐渐被实践接受和应用。如在讲授土壤环境化学章节时引入当前社会环境中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不仅让学生了解当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而且学习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同时应用这些规律采取措施减少重金属在植物中在粮食作物中迁移,最终提高了粮食的品质和产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适时引入这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环境化学实验是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获取信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实验内容的选择对学生理解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影响很大,对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学习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都十分重要。在内容安排上,我们增设了设计性、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学生可根据实验教学安排,自主确定实验内容、方案,选择实验仪器设备,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与讨论。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院教师的科研,并将科研内容转化成学生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鼓励学生自主申请学校大学生科研项目基金,为学生提供从事科学研究创造平台。这对提升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研究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有重要意义。

5.构建学生参与教学的模式

环境化学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科交叉的知识较多,如大气污染化学问题的形成机制、主要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等理论内容,学生普遍反映较难掌握,若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效果较差,存在学生厌学的情况,使讲课内容很难被学生掌握和吸收。而采用互动式、问题式等教学方式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参与也能够调动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讲授酸性降水时,提出问题:酸雨pH的界限是什么?我国南方为什么比北方容易出现酸性降水?在讲授光化学烟雾时,提出问题:光化学烟雾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带着疑问,积极查阅资料、参与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当然,互动式教学与问题式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对课堂及教学内容都有较好的把握,通过“问题—分析—讨论—总结”的方式使学生对环境化学内容的理解不断加深。

总之,在《环境化学》教学中改变原有的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学形式,积极探索和尝试一些新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给予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和学习能力。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灌入研究性思维,使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境化学的理论水平,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再喜.关于研究性教学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51.

[2]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李清飞,余国忠,赵承美,等.资环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27):123.

[4]肖萍,古丽曼.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模式[J].社科纵横,2005,20(4):219-220.

基金项目:信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13GGJS-01);信阳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推荐访问:研究性 探讨 化学 环境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