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及就业问题研究

时间:2023-05-05 15:1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问调查法,从运动员大学生文化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着手,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运动员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对策,分析了运动员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途径,阐述了文化教育和就业问题的相互关系,旨在贯彻落实“体教结合”的方针政策,为高校培养高质量的运动员大学生提供参考。

Abstract: By apply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method and interview survey method, this paper describes realistic problems of athlete students" cultu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athlete students" cultu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analyses employment ways after graduation. The paper also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aims to implement "combined teaching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policy,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raining high quality athletes students in colleges.

关键词: 运动员大学生;文化教育;就业

Key words: athlete students in colleges;cultural education;employment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288-03

0 引言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为解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系列问题,提出了“体教结合”的方针政策。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就是“体教结合”的现实体现,特招运动员大学生就成为必然产物。高校特招的这些运动员大学生,在国家、省、市(县)各级运动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也是众所周知的:在历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他们代表我国大学生参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我国争得了荣誉;在历届奥运会上,他们当中夺金夺银的也大有人在;在我国历届全运会上,他们代表各个省市参赛,一次又一次地打破和创新纪录;作为大学生,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在这个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会对高校“产出”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德才兼备,要求有所特长同时还能全面应对。因此,针对运动员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我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其实在他们骄人运动成绩的背后,也有令我们困扰和忧愁的方面,那就是他们的文化教育与就业问题。笔者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问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试图从运动员大学生文化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着手,提出运动员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对策,探寻运动员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途径,弄清文化教育和就业问题的相互关系,真正落实“体教结合”的方针政策,为高校培养合格的运动员大学生提供有益参考。

1 运动员大学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1 运动员大学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1.1 运动员大学生的专业选择及存在问题 运动员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是决定他们能否正常完成学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学校协调学训矛盾的一种重要手段。据访问调查得知:运动员大学生大多数选择的是文科(如社科、管理、教育和政法等),因为文科专业对学生的高中基础要求不高,且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些,较易完成课程结业,拿到相应学分;另外,在专业的选择上有51.1%的运动员大学生是由学校统一安排的专业,他们没有专业选择权,即使有,也是在学校限定的专业里进行选择,选择范围较小。这种学校安排专业或限定专业选择范围的做法,主要是从运动员大学生的现实出发,让他们“学、训、竞”均不误, “照顾”其顺利完成学业,但却严重违背了运动员大学生自己的意愿和文化专长。学校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人才,重点是育人,而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现行做法,是过于“偏袒”这些运动员大学生,有追求功利之嫌。

1.1.2 运动员大学生文化课程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我国普通高校课程设置只存在专业区分,同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都是一样的,不存在对运动员大学生进行特殊的课程设置,但给运动员大学生减免学习课程的做法是存在的。因为运动员大学生既要参加日常的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又要参加文化课程学习,为保证训练和竞赛的大量时间,就必须减轻他们在文化课程上的学习压力,如英语、政治类的公共基础课及公共选修课等实行免修制,而其它课程与普通学生要求一样,采用相同的教学计划、教材和授课教师等,这种减免课程学习的做法势必造成运动员大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缺失。还有少数学校是单独设置课程教学计划,将运动员大学生单独编班,并按照独立的教学计划授课和考核,这种做法将运动员大学生与其他普通学生的学习课堂分开,是不利于他们之间的学习交流和人际交往的,对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宣传也是不利的,同时还会增加学校的教学开支。

1.1.3 文化课程的组织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大学生文化课程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运动员大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是否和普通大学生一样呢?据调查得知,有66.4%的运动员大学生在文化课程学习上和普通大学生一样,采用的同样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进度、教材和授课教师等,不存在任何的特殊“照顾”;但有20.7%的运动员大学生接受的是针对性教学,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然后统一安排上课;有12.9%的运动员大学生是公共课程和普通学生一起大班上课,而专业类课程则采用小班形式教学,也就是根据课程性质来安排上课形式,此类形式教学较少。由此可见,统一性的课程组织形式还是占主要的,这对于在校学习的普通大学生是行之有效的,但对于要参加日常体育训练和参加各种体育赛事的运动员大学生来说,必然会错过很多的课堂学习时间,势必会影响运动员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

1.1.4 运动员大学生的文化考核及存在的问题 文化课程考核标准是评判学生对该课程学习情况的基本准则,也是大学生能否正常毕业的直接影响因素。但是,由于运动员大学生的特殊性,平时参加体育训练和运动竞赛占用了他们大量的学习时间,再加上他们的文化课基础本来就差,根本就无法达到课程的教学要求。所以,很多学校就会采取一些措施予以运动员大学生特殊的“照顾”,以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比较常见的措施:一是根据运动员大学生的运动成绩实行奖励加分制度;二是降低文化考核标准;再就是免修。这些降低文化课程考核标准和将文化成绩考核与运动竞赛成绩挂钩的做法,势必会使运动员大学生从心理上不重视文化课程学习,甚至根本不学习,形成文化学习的恶性循环,这对运动员大学生的培养和文化教育是极其不利的。

1.2 运动员大学生文化教育对策

1.2.1 对运动员大学生实施“易进不易出”的特殊政策 对运动员大学生的招生采取“易进不易出”的政策,在录取审核中采取与普通大学生不同的招生办法,对以优秀运动员身份招入大学的学生,实行单独编制学号,进行特殊学籍管理。有一定运动特长和运动成绩优异的学生可降低入学要求,但入学后的文化学习不能搞特殊化,降低课程考核标准或免修,而可将目前我国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年限,对运动员大学生适当延长,让其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学或重修的形式,完成所选专业的全部课程学习,考试或考核合格,修得足够的学分,最终才能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只有这样才能使运动员大学生的文化学习形成良性循环,不至于形成文化学习的缺失,将其培养成合格的现代大学生。

1.2.2 实行弹性学制 学制和学分制毕业制度都是关系到大学生整个大学学业完成的直接影响因素。而运动员大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涯,要获得与普通大学生同样多的学分,是有些困难的,因为平时体育训练和运动比赛占用他们大量的学习时间,对于参赛较多的就更加困难了。针对运动员大学生的特殊情况,高校可采取“弹性学制”,将运动员大学生的修学年适当延长,延长到5-6年,甚至更长些,直到他们完成学校规定的毕业学分数,方可正常毕业。

1.2.3 课程组织形式多样化 课堂教学现在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组织形式。而对于长期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的运动员大学生来说仅仅采用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远程教学等这些现代化教学形式,将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如运动员大学生由于训练和外出参赛而无法上课时,学校可将错过的教学内容讲稿和讲课视频上传校园网,让学生借助网络在空闲时间随时进行补课,或通过QQ平台直接发送给学生,如有疑惑还可以直接QQ视频聊天来“面对面”解决;当涉及到运动员大学生薄弱的知识环节,可单独制定教学计划,采用小班教学。因此,高校应针对运动员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采用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而不能仅拘限于课堂教学。

1.2.4 严格要求考核,推行奖学金和保研激励机制 考核标准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培养质量。降低考核标准首先就让学生在思想上放松了文化课的学习,认为在文化学习上本来就比普通学生差,这种认识是不利于运动员大学生文化教育的,甚至会影响到中小学运动员学生对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必须对运动员大学生文化考核严格要求。另外,严格要求考核的同时,还要大力推行奖学金和保研激励机制。学校在给予运动员大学生奖学金时,必须进行综合考核,一是要考核他们的运动竞赛成绩,二是要审查他们的文化课成绩,三是要考察他们的在校表现,只有都达到了要求才算合格,才能颁发奖学金。这种奖励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是流动性的,每学年进行一次,不合格者可立即取消资格,如此就能激励运动员大学生不断地勤奋学习和刻苦训练。若能连年获得奖学金,还可以保送所学专业的研究生,让其继续深造,同时也延长了运动员大学生的高校运动竞赛“寿命”,可继续为学校竞技体育效力,这对学校和学生个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双赢政策。

2 运动员大学生的就业途径分析

2.1 以运动技能为主的就业途径分析 就拿CUBA和大超联赛的运动员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实际能力与当前社会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是有一定差距的,而很多用人单位还是聘用了他们,主要原因是他们超群的篮球水平。但让许多企事业单位困扰的也在此,他们除了会打球,基本上难以胜任单位的本职工作,这也直接导致用人单位对篮球运动员大学生的能力产生质疑,甚至否定。因此,篮球运动员大学生作为单位职员业余为单位打篮球比赛的工作前景并不乐观。伴随着社会人才间的激烈竞争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运动员大学生以运动技能为主的就业途径愈加窄小,故运动员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训练竞赛还必须加强文化学习,不断夯实自我理论知识结构,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2.2 以文化专业技能为主的就业途径分析 从社会的就业形势分析,运动员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仅拥有运动专项技能,而没有掌握一门扎实的文化专业技能,毕业后很难在社会中立足。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时期,用人单位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是越来越高了,外加高校连年扩招,毕业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对毕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也是愈发苛刻。在这种就业形势下,以扎实的文化专业技能为主,而把专项技能作为普通大学生所不具备的一门特长进入社会就业,这对于运动员大学生来说可能是一条比较长久的就业途径,而且这也与国家“体教结合”的方针政策吻合。因此,运动员大学生若能在大学期间掌握一门扎实的文化专业技能,再加上自己的运动特长,其就业前景肯定是光明的。

2.3 进入职业运动队的就业途径分析 以篮球运动员大学生为例,最初CUBA联赛的出现,使极度缺乏后备人才的CBA联赛有了希望,中国的篮球运动也有了新的希望。优秀的CUBA运动员可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这也是我国职业篮球联赛对CUBA联赛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而进入高校的CUBA运动员和大超运动员虽然都接受了篮球运动与文化课程的双重学习,初步符合职业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要求,但由于身体条件上的劣势,以及高校的管理培养体制不健全和系统全面训练的欠缺,导致多数的篮球运动员大学生难以达到我国职业篮球联赛后备人才需要的要求。因此,高校篮球运动员大学生毕业后进入我国职业篮球联赛,培养的方向是正确的,但道路是崎岖的。

3 结束语

运动员大学生是国家“体教结合”的必然产物。不能通过降低文化考核标准、加分和免修课程来保证运动员大学生的顺利毕业,这有悖于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必须转变运动员大学生的传统培养观念,要充分激发其内部学习动机,严格要求,使其勤奋学习,刻苦训练,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化解运动员大学生学习与训练竞赛的矛盾,实现课程组织形式多样化,大胆进行学制改革,严格考核制度,大力推行奖学金和保研激励机制,提高学习效率,保障运动员大学生的文化学习。运动员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和就业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的。目前我国运动员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途径主要有:第一,靠运动技能就业;第二,以文化专业技能为主、以运动技能为个人特长进入社会就业;第三,成为职业运动员。

参考文献:

[1]陈玉霞.大运动员大学生与运动员大学生辨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

[2]朱迅华,何志林,须晓东.江苏省高校“体教结合”中运动员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1).

[3]王凯珍,潘志琛,刘海元等.深化“体教结合”构建运动员文化教育新体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

[4]蒋志学,张锐铧,田志宏等.英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及就业计划[J].体育文化导刊,2005(9).

推荐访问:就业问题 文化教育 运动员 大学生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