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做好基层群众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3-05-04 15:0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繁荣基层群众文化是一个老课题了,不外乎在加强文化阵地、文化团队、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建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群众对文化需求有了新的要求,八项规定对简办活动有了新的规范,国家对弘扬主旋律的需求有了新的内容,这些新要求、新规范和新内容需要我们去正视、去改变、去提升。笔者从近年来在开展基层群众文化的亲身实践中,不断探索、践行和积累了一些做好基层群众文化的途径、方法和经验,浅以论之。

一、新形势下影响基层群众文化转变的因素

所谓的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从这个概念的阐述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群众文化的主体为群众,是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活动。目前,一些因素在不断推动着基层群众文化的转变,归纳为以下几个因素:

1.社会经济的发展因素。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活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人们也不再为生活温饱而忙碌担忧,有时间有资本去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群众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需求,如广场健身舞、健步古道的兴起与普及。

2.群众思想的转变因素。从被动的接受文化活动,到主动的参与文化活动的转变,从旁观者走向了表演者,从台下走到了台前,这种转变是质的飞跃,是繁荣群众文化至关重要的转变因素,使群众真正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

3.八项规定的简办因素。原来文化活动都要邀请著名节目主持人、歌星来表演助兴,虽然让人们近距离的感受到了明星的风采,但动则几百万的表演接待等活动经费,实在是奢侈浪费且得不偿失。八项规定横扫奢侈风,群众文化活动也从原来的“高大上”,向现在的亲民路线“种文化”转变,让群众变为台上活动的主角,形成自我参与、自我娱乐的群众文化活动氛围。

4.弘扬主旋律的需求因素。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主旋律,越需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宣传主旋律,这是我们主导活动的政府部门和组织者所要遵循的准则,必须一以贯之。

二、近年来开展基层群众文化的实践

一直以来,兰江街道党委、办事处始终按照抓群众文化就是抓民生、抓群众文化就是抓稳定、抓群众文化就是抓发展的工作思路,把繁荣群众文化作为一项民生实事工程来抓,从2006年创办“兰江家园情”群众文化艺术节活动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届,一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切实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2013年“兰江家园情”文化艺术节被评为宁波市首批群众文化活动优秀品牌。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创新“蘭江家园情”文化品牌,搭建“流动大舞台”活动载体,不断丰富“家门口”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

1.整合文化资源,丰富“家门口” 群众文化活动。街道每年列支100万元群众文化活动经费,其中60万元为“兰江家园情·流动大舞台”群众文化节开展经费。年初召开各村、社区以及各办线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会议,统筹安排年度群众文化20余场次,由街道统一活动主题和背景设计,每年从3月份启动至11月份闭幕。活动整合市、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资源,把文化活动流转到每个村(社区)、学校和企业,有效提升基层文化阵地的利用率、宣传文化员的创造力和业余文体团队的积极性,吸引群众参与活动,让广大群众享受到家门口实实在在的文化福利。

2.开展文化走亲,增强“家门口” 群众文化影响力。积极鼓励文化团队开展村、社区间的“文化串门”活动和文化礼堂文化走亲活动,如组织开展兰墅桥·磨刀桥村文化礼堂赶集会、四明社区·夏巷村文化走亲文艺演出活动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在全市各乡镇(街道)和周边兄弟县市之间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如举办“余姚·天台文化走亲暨‘兰江家园情’纳凉晚会”,兰墅桥·杨家村文化礼堂走亲活动,兰墅桥村锣鼓队参加宁波市文化礼堂才艺大赛演出等活动。文化走亲活动促进了区域之间文化的交流、展示和提升,扩大了“家门口”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家门口” 群众文化内涵。各村、社区结合自身资源,积极打造“一村(社)一品”特色文化品牌,如四明社区商圈楼宇文化节、江南新城“春满江南”、舜南社区“和谐邻里·情韵舜南”、蕙兰社区“兰之韵”、下菱社区“映下菱”、兰墅桥村“唱响和美兰墅”、三凤桥村“凤舞三溪”、磨刀桥村“连心家园”、郭相桥村“金色溪湖”、石婆桥村“幸福彩桥”等15个村(社区)级文化品牌,多样而丰富的品牌活动,充分展现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日趋丰富和繁荣。结合“兰江家园情·流动大舞台”活动,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更好体现了基层群众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4.注重百姓参与,发挥“家门口”群众文化作用。举办绘画、书法、摄影、舞蹈等各类文化讲座,着力提升群众的文化技能和文化素养;举办排舞大赛、戏曲大赛等才艺展示比赛,鼓励群众走上舞台,展现自我风采;利用文化直通车、流动大舞台,开展送文化活动,将各种文化活动送到村(社区)、企业、学校、新余姚人聚居区等,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同时,通过举办村(社区)文化艺术节、“我们的节日”等各种文化活动,让各个层次的群众成为文化的主角,充分体现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的理念。

三、做好基层群众文化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兰江街道通过搭建“兰江家园情·流动大舞台”群众文化节,在街道上下形成了“村村有特色、周周有活动、人人有享受”的良好群众文化活动氛围,充分发挥文化影响人、文化引领人、文化教育人的功能,进一步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为建设美丽幸福新兰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如群众的主动参与面还不够广、村与村之间开展文化活动还存在不平衡性、文化阵地的利用率还不够高、特色团队的培育还不够多等,需要我们宣传文化工作者进一步去探讨和实践。

1.群众文化活动要以管好用活文化阵地为前提。不管是以前建设的村落文化宫,还是现在完善重建的农村文化礼堂,都是我们花了大资金、大力气、大手笔建立起来的文化阵地。但目前来看,这些文化阵地的利用率并不高,只有棋牌室当作了老年人下棋打牌的活动室,有的场地如图书阅览室、家园馆等甚至长期关着大门,如何管好用活这些文化阵地至关重要,要象信教的人每礼拜都去教堂祷告一样,我们的文化阵地也要通过各种活动牢牢吸引群众眼球,让他们能自觉走进文化礼堂来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使文化礼堂真正成为村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一是文化阵地时间开放要符合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晚间和双休日对外免费开放。二是文化阵地的设施设备要符合群众的需求,如图书阅览室的图书要及时流动更新,体育用俱要完好无损等。三是设置的活动要具有吸引力,要充分发挥市和街道级文联、市文化馆专业人员的作用,定期到文化礼堂开展特色文化培训项目,如戏曲、书法、乐器、健身舞等的培训,组织开展棋类、球类的等比赛活动。

2、群众文化活动要以培育打造文化特色为基础。近年来,兰江街道在着力打造“兰江家园情·流动大舞台”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同时,积极扶持了“和美兰墅”、“凤舞三溪”等“一村一品”文化特色,推动了群众文化活动经常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我们在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品牌的同时,更要注重特色文化队伍的培育。如由30名农村妇女组成的兰墅桥村“兰江鼓乐”队,以铿锵激扬的节奏,敲出兰墅人的豪情,凝聚兰墅人的乡魂,她们的英姿活跃在了市、街道的各个舞台上,充分培养了她们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让群众真正成为群众文化舞台的主角,这也是“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的丰硕成果展现。在培育打造特色文化工作中,一要注重包装提升,如三凤桥村的“板凳龙”,已经过数次改进,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看性。二要注重挖掘历史传承,如凤亭村“罗壁山文化研究会”,是由该村十二名书画爱好者自行组织的一个文化业余团队,它以弘扬传承虞氏遺风、乡贤文化,继承发展书画艺术为宗旨,这是农民“放下锄头舞起笔头”的最好写照。三要注重有组织经常化的开展活动。一个文化团队组建容易,要长期存在下去却非易事,只有定期开展培训和不断参加演出,培养凝聚力和自豪感,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壮大。

3.群众文化活动要以政府主导领导重视为保障。强化政府主导是繁荣群众文化的重要保障,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也要把群众文化活动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专项经费,在厉行节约的前提下,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兰江街道高度重视政府责任,围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为主体的群众文化活动,街道财政每年列支100万元群众文化活动经费,其中60万元保障“兰江家园情·流动大舞台”活动在各村、社区、学校、企业等顺利流转。各行政村文化活动开展不平衡性,主要还是取决于村级领导的重视程度,领导重视了,活动经费才有保障,群众活动才能经常性开展。除了街道财政向行政村倾斜以外,村级也必须每年制定活动计划、方案和预算,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经费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4.群众文化活动要以提升群众素质为最终目标。把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作为提升群众文明素质的重要载体,大力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人、教育人的功能,促进群众文明素质的提升。我们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要写好结合文章,一是与宣传弘扬主旋律相结合。群众文化活动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社会思想就有了主心骨,社会发展就有了动力源。二是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相结合。在群众文化活动中,通过群众签名、发放倡议书、自编自演节目等,来积极开展“五水共治”、“美丽家园”、“全国文明城市”等创建宣传工作,提高创建活动知晓率,营造“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良好共建氛围;三是与群众文明素养提升相结合。要结合群众实际需求,如通过广场健身舞推广倡导健康文明健身,戏曲、书画、摄影、乐器等的培训,使文化骨干、参与群众进一步改变陈旧的观念,远离麻将牌桌,进一步丰富人生,陶冶情操,提升文明素质,引领良好社会风尚。

推荐访问:群众文化 浅谈 新形势下 基层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