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中国IT10大争议人物点评

时间:2023-05-03 16:1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回望2005年的IT江湖,不少人选择了拒绝平庸,他们也因此成为争议的众矢之的。他们焦灼过、愤怒过、欣喜过,或者癫狂过。人们对他们提出过这样或那样的吁请和怀疑,褒扬和首肯,他们留下了争议的印痕,也正因此而创造了2005中国IT业界的历史。我们只是把争议中的他们以及他们的事迹,凝结成一个个片段,让它们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次次愉悦或艰难的思想交锋,作为2005中国IT的印记交由我们的读者去审视和评判。

1、李开复

是微软帝国的叛徒还是个人价值的旗手

李开复:Google公司中国总裁。1961年12月出生于台湾,祖籍四川。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

时间:2005年7月20日

地点:美国

人物:李开复

事件梗概:2005年7月20日,Google突然宣布将于今年第3季度在中国设立产品研发中心。原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将负责Google中国研发中心的运营,并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这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业界一片关于“背叛”的争议之声。李开复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形及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上世纪90年代末,他曾担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首任院长,随后出任微软全球副总裁。

李开复在微软是一个十分资深而重要的角色,显然微软不可能这么轻易地放走他。7月20日,老东家一怒之下把他和Google告上了法庭,指控Google和前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违反了竞业禁止协议(non-competition promise)。

对此,Google丝毫不手软。7月22日,Google反诉微软的协议条款违反了加州法律赋予员工变更工作的权利。

在混乱的评论与“预测”声中度过了两个月,9月14日,美国金县高等法院于当地时间周二就李开复违反竞业禁止协议案作出裁决:李开复可以立即为Google工作,但工作范围将受到限制。此事终于告一段落。

正方:李开复是追随人生价值的旗手,Google也只是遵循他们的信念与价值观,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应该由自己决定!

反方:李开复经常讲诚信,自己却为了利益变成了微软的叛徒,什么追求人生价值,就是不讲诚信!

点评:如果不是这次特立独行的跳槽和满世界的争议,我们可能很难近距离地去挖掘原本想象中的那个李开复。他在人们眼中可能永远不会与“叛徒”的罪名有任何关系。好好看看李的人生轨迹,你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他一贯信奉的“积极主动”的成功法则的行动实践。积极主动地寻求改变,寻找机会,这是李开复的成才观,他本人正是这一法则的拥趸与实践者。李开复正是有了多次的主动叛逆,才成就了今天的成绩与声望。李开复是一个勤于思考人生的人。他对生命意义有自己强烈的诉求,以及他有机会在核心位置观察微软的价值观、文化和盖茨、鲍尔默等人的行为及其动机。这种观察与思考的结果代表着价值文化回归的离异与迁徙。而Google的出现使这种回归成为可能。

如果说死守在一个地方没有任何创造性地生活,或者默默忍受自己的价值无法最大地实现,仅仅为了所谓的忠诚与承诺,我们宁肯做一个有争议的“叛徒”。

2、阚凯力

是“永不停歇的大炮”还是“不遗余力地做秀”

阚凯力: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1945年10月出生于北京,曾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获硕士、博士学位。

时间:2005年6月14日

地点:北京

人物:阚凯力

事件梗概:2005年,阚教授一次次站在了风口浪尖。针对IT业界的种种热点现象,他不遗余力地进行抨击。

评小灵通:启用小灵通,不如关掉联通。

评中国电信海外上市:中国电信拼死拼活地演出了海外上市中最不光彩的一幕,国有资产不但没增值,反而大量流失。

评中国电信分拆:横拆中国电信并没有解决当初要拆分中国电信时提出的任何问题。

评外资入侵电信业:我国加入WTO以后,完全不存在我国电信企业面临外资的竞争,甚至被挤垮的局面。

被他抨击的事件都是人们关注的,观点也一个比一个尖锐,不少人开始怀疑这种抨击的用意了。他也因此成为一个中国为数不多的最受争议的学者。

正方:阚是一名真正有良知的学者,具有大无畏的勇气,中国就缺这种讲真话的人。

反方:哗众取宠,也得考虑别人的情绪。如果喜欢做秀,请投身演艺圈。

点评:有人说,财经界需要郎咸平,电信业就需要阚凯力。不管你对他评价如何,骂也好夸也好,你必须承认,阚成功地引来了大家对于电信业改革的关注。由于阚凯力,更多的人参与进了电信业改革的讨论中。

沸腾的池水虽然难免掺和着不谐音,至少也比一潭死水有活力得多。阚教授,请继续“做秀”。即使您的兴趣并不在学术本身,人们也支持。因为,中国实在不缺少沉默的学者。

3、黄光裕

是狂妄的独裁者还是深思熟虑的企业家

黄光裕:1969年5月出生于广东汕头,曾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分院学习。2002年10月26日,黄光裕重新执掌国美。

时间:2005年8月3日

地点:深圳

人物:黄光裕

事件梗概:10月12日胡润版百富榜出炉,此榜一出,天下哗然。因为蝉联百富之首荣耀的,是以140亿元身家出现的国美电器总裁黄光裕。

今年36岁的黄光裕,无论是对经营成本的控制,还是对企业股份的控制,抑或是对供应商的控制,他都牢牢地把握着,滴水不漏。现今,他又大力开发房地产。他明白,土地绝对是利润的稳定来源。至于疯狂开店,那只是表面现象,2005年新开的300多家店,分摊到国美8个大区下辖的30个分部,每个分部才10家,并不“疯狂”。总之,黄光裕在推进他的商业帝国计划时,狠、稳、快、准,近乎完美。然而,业界人士却在担心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很多人认为黄光裕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过高,这并不利于企业的稳健经营;其次,家电连锁巨头在扩张时,许多店的开设是基于竞争的需要而非市场的需要,有些店只是靠收取企业的进场费和各种杂费来维持,甚至亏损;再次,企业以及产业自有演进逻辑与发展规律,国美靠什么成为“另类”;最后,厂商之间不平等的“合作”造成了众多企业畸形的商业关系。

正方:黄光裕一手打造了国美,包括具有高成长性的超级连锁业态,尽管他比较霸道,导致高层变化不断,但它的组织管理、信息化管理和财务控制却非常稳健;尽管单店不一定盈利,但却具有规模优势。

反方:黄光裕是个独裁的野心家,国美长期这样做下去是非常危险的,有可能酿成巨大危机。

点评:黄光裕作为一个企业家,做事速度和深思熟虑似乎一直是兼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黄光裕把国美带到今天,就已经是个奇迹。如果黄光裕不是这样一个不怕事儿的人,没有敢闯、敢拼、敢斗的霸王性格,国美能成功么?能从北京珠市口的一个小门店起步,一点一点扩张至如今的全国200多家店面,以零售巨鳄般态势在国内蚕食市场份额么?所以,现在断言国美的未来,为时尚早。有人说德隆、科龙以及更多的企业都证明了一个规律:企业盛极之时,可能就是其衰落之日。没错,今天的财富明星,明天沦落何方,世人只有拭目以待。但作为企业,只要不作壁上观,能不断求索成长、强大之路,认真思考长远的经营战略,并在组织的设计与管理运作上下工夫,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就肯定可以不断前进。

4、李东生

是实践国际化的带头人还是刚愎自用的一意孤行者

李东生:TCL集团总裁兼董事长。1957年7月出生于广东惠州,毕业于华南工学院无线电系。

时间:2005年12月12日

地点:广东

人物:李东生

事件梗概:2005年12月12日,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TCL集团,深交所交易代码:000100)股东大会审议一份一个月前公布的董事会提案。在此份提案中,TCL集团董事会宣布将放弃原定的收购兼并计划,并不再投入两个计划中的新项目,以抽出9.45亿元上市募股资金,用于补充TCL集团及其子公司的营运资金。

TCL此前一直因为“国际化”的问题受到社会上众多争议。最近还一直传出李东生要壮士断腕,出卖主营业务的谣言,虽然最后证实是“非核心资产和业务”,也足以说明困境。自收购汤姆逊集团的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公司的手机业务以来,TCL不断进行内部重组与调整,以应对接踵而来的整合难题。但是,资金吃紧的状况仍日复一日,尽管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银行和供货商正在对其收紧银根。

这次公告称,此举有两个好处:一是为公司重点支持与保障的产业提供稳定长期的资金供给;二是减少眼下流动资金贷款的资金成本,每年可节约财务费用3742.2万元。在投资者看来,这一举措或许是TCL现状的一种最现实的描述:TCL如同一只压在巨石下的乌龟,正在努力掀翻石块,继续前行;压在龟背上的巨石,就是TCL两次海外并购带来的巨大亏损。

李东生却始终不肯承认自己走错了路,他始终认为他和他的TCL走的每一步都是正确的。不久前,李东生坦言:“现在是TCL发展历史上最困难的阶段。”

正方:TCL这个曾经的“王牌”,今天陷入这样的境地,李东生所谓的国际化应该反省。

反方:这可能解决了TCL集团的燃眉之急,李东生走国际化道路的决心值得肯定和支持。

点评:有人说,TCL“栽”了,“栽”在公司CEO李东生一度描述灿烂“愿景”的国际化扩张上——自营运以来,TCL集团与国际彩电巨头汤姆逊合资的TCL-汤姆逊公司和与手机巨头阿尔卡特合资的TCL-阿尔卡特公司财务状况均呈“脱缰野马”,所谓“拖累了3家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事实上,TCL并没有“胡乱国际化”和“想当然”,与不少热衷国际化的国内企业相比,TCL的国际化走得还是比较成熟的。李东生也曾撰文表示,对这条国际化道路并不后悔。现在,TCL手机业务的整合工作已经完成,其全球管理团队已经到位,此次整合所带来的协同效益可能不是短期可以看出来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尝试本身就有两种答案。只是很多企业没能在失败的答案中寻找阅历,所以沉浸在了失败之中。李东生作为一个知名企业家,不为声名所累而敢于去试去闯,这本身就值得首肯。至于挫折和坎坷,只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希望的彼岸也不会遥远。

5、马 云

是高调阔步的实业家还是吹牛皮的故事大王

马云:阿里巴巴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 1964年10月出生于浙江杭州,获得杭州师范学院英语学士学位。

时间:2005年8月11日

地点:北京

人物:马云

事件梗概:8月11日14时,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同时得到雅虎10亿美元投资,打造中国最强大的互联网搜索平台,阿里巴巴还将获得领先全球的互联网品牌“雅虎”在中国的无限期独家使用权。这是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一起并购。

然而,到底谁收购了谁,事实究竟怎样?

《福布斯》8月8日消息指出:“雅虎计划以将近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阿里巴巴35%的股份,目前双方正就此事展开谈判。”顿时,各种猜测铺天盖地,8月11日,方案尘埃落定:阿里巴巴得到了10亿美元,当然,这10亿美元包括了众多的无形资产,具体多少真金白银没人知道。雅虎得到了阿里巴巴35%的股份。方案非常明白,买方是雅虎,卖方是阿里巴巴,一清二楚,钱货两讫。

雅虎收购阿里巴巴,外电对此宗交易的实质交代得清清楚楚,业界人士也是心知肚明,怎么到了媒体口中,就变成了“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更有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开始狂欢。

正方:阿里巴巴有今天的名气,完全是马云一手托起来的,是一位真正的实干家。

反方:阿里巴巴有今天的地位,完全是马云吹牛皮吹起来的。这位在CCTV领奖台上自诩“智慧与外貌成反比”的年轻人,是中国互联网上少见的吹牛大王。

点评:明明是卖了自己还要冒充买主,难怪有人认为这起并购案堪称中国互联网最奇怪的交易。

这是一个吹上了天的牛皮,马云今天扬言要灭了eBay,明天要收拾Google,确实过足了嘴瘾。可是,在他要打垮的对手都活得十分滋润的今天,人们不禁要问:马云,你还能忽悠几天?牛皮当气球吹,早晚要炸的。

雅虎放任炒作的态度也颇耐人寻味,雅虎不是傻瓜,答案只有一个,这是一场资本的狂欢,财大气粗的雅虎绝对玩得起。中国号称第二大互联网市场,但目前相对欧美而言,市场规模还比较小,各巨头虽然排兵布阵枕戈待旦,但盈利还排不上日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点“毛毛雨”,雇上几个雇佣兵充当急先锋,且不论成败功过,这点本钱雅虎还是花得起。所以,雅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不管怎样,作为一个演员,马云为了企业是做得够专业。

6、张宝全

是EVD的“卫道士”还是个人利益的“保全者”

张宝全:北京今典环球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1957年出生于江苏镇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时间:2005年11月29日

地点:北京

人物:张宝全

事件梗概:11月29日,EVD技术提供商北京阜国低调与英国数字存储领域巨头NME签署“股权交换协议”。12月5日,EVD碟片内容的惟一运作商张宝全突然炮轰阜国,大呼要“保卫EVD”, 将全力阻止阜国与NME交易。一时间舆论的矛头都指向了阜国,认为其有“卖国”之嫌。

2005年,EVD与张宝全成为IT业界两个热闹的关键词。从2月到12月,标准之争的战火弥漫。

张宝全一直称中国政府可以有所作为,比如政府为HVD提供科研基金,让HVD并入EVD中国标准格式,这样就可以通过政策支持把中国的碟机力量联合起来,抗击日系碟机在中国的扩张。同时也使HVD这样的过渡性的标清碟机能融入未来中国碟机的标准,为HVD的开发企业和生产企业带来发展动力,使HVD的消费者能够得到EVD已有的200部片源的支持。

张宝全说自己会一直战斗下去,EVD不是他的生意,而是他的使命。

可是,一些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眼中的这个人,炒作和利益的成分很重,他们不认为一个人会为了“产业发展”和“团结”而这样“疯狂”,于是争议产生了。

正方: 北京阜国这一行为已经不能说是融资了,严重点就是卖国家标准给国外的行为。已经转让了69%的股份,还能说相对控股?这是一种放弃市场的行为。

反方: 在EVD成为国标后,并不应该在今典一棵树上吊死,在内容方面今典已经占有绝对优势,如果股权又转让给今典,整个产业链就形成了一家公司独大的局面,这是许多人不愿看到的。

点评:按照事情发展的形势,如果双方都动真格的话,事实早就应该浮出水面,而不是大打相互爆料的“口水战”。

阜国与英国NME的合作,这是截止目前,惟一不存在丝毫争议的事实。但是如果真像阜国方面表示的那样,绝对控制着EVD标准,并且还相对控股NME,那么虽然不能说皆大欢喜,但最起码不会落下太多的争议。事实上,当前法律界和投资行业人士,都对控股之说心存疑虑。因此张宝全大喊“卖国”似乎显得很有道理,EVD是一个国家标准,标准怎么能买卖呢?

值得注意的是,张宝全投资的今典环球,自己占80%的股份,却完全让股份只占20%的阜国公司的人来管理,甚至连财务监督都不派一个。在EVD标准即将功德圆满之时他突然曝出这样的事来,在EVD“卫道士”的光环之下,利益的欲望也在蠢蠢欲动。

显然,经过多年努力后,EVD标准虽然还面临其他标准的竞争,但获利是肯定的。这时候,阜国与张宝全之间为控制EVD标准的PK便浮出了水面。据业界人士分析,此前,张宝全一直奔前跑后,事实上成了EVD标准的代言人,这样的事实却让阜国方面极为不爽,毕竟他们才是真正的所有人。由此产生分裂甚至抵牾,再正常不过。

7、李彦宏

是为了一夜暴富还是为了成就中国的“Google”

李彦宏:百度公司总裁。1968年出生于山西阳泉,毕业于北京大学,后留学美国,在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获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时间:2005年8月5日

地点:美国

人物:李彦宏

事件梗概:2005年8月5日,被誉为互联网泡沫破碎之后的传奇日。当日在纳斯达克成功登陆的百度及其创始人李彦宏,成了全球瞩目的传奇主角。

狂热的美国股民坚信百度就是“中国的Google”,当年Google的上市,令很多人错过了参与制造互联网财富传奇的机会,今天,狂热的美国股民可不想再犯同样的错误。

10月26日,百度公司发布了其上市后首份财务报表,报表显示百度的利润与上季度相比出现近30%的下滑,而运营支出却大幅增长。业绩的不近人意令美国投资者倍感失望,百度股价在随后的盘后交易中再次暴跌,在不到1个月里,其上百亿元人民币市值蒸发一空。

现在的李彦宏活得并不轻松,在应付四大国际唱片公司的MP3搜索侵权诉讼案之后,一边开始与Google中国在全国高校的人才争夺战,一边忍受着远在美国纳斯达克跌盘的折磨,更在接受业界争议之声的折磨。

对比一下Google,百度的短板已显露无遗:持续盈利能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营运收入模糊不清。李彦宏也坦承过自身的诸多不足,他当前的一个思考是如何令处于微利行业的百度“不微利”及市场规模化。这显然需要更多的钱和更好的人才来弥补。在全国大学的校园里,有李开复和Google身影的地方,就有李彦宏和百度的身影,他也开始了全国高校的巡回激情演说,开始了著书立说,开始每天亲自去浏览批阅海量人才简历。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尽快提高百度第4季度的利润业绩,概念再如何惹眼,也不过昙花一现,业绩才是硬道理。

正方:互联网的未来在中国,李彦宏的百度投资价值不可否认。美国某些投资者都是眼前利益的代表,股票抛售与买进,并不能影响百度强劲的发展势头。当然专业投资人仍然对百度的未来抱有很高希望。

反方:李彦宏就是为了一夜暴富。上市成功后,百度员工抛售股票以及李对百度的持续盈利能力缺乏长远的规划就是明证。

点评:“花无百日红。”用这个比喻2005年的百度再恰当不过。只不过在美国投资者眼中百度是朵绚烂一瞬的昙花。

市值的大面积跳水,投资者的目标转移,利润的下滑,Google不怀好意的增股计划,以及国际唱片公司针对侵权风波的当头棒喝,令李彦宏头疼不已。

这个身价亿计的英俊富翁,还没来得及多享受一下一飞冲天的财富快感,就要为解决面前的两个关键问题而费力:一个是,如何制止资本市场波动对百度带来的影响;一个是如何遏止Google在中国市场的野心及巨大攻势,同时还要防备搜狗、中搜、爱问等众多搜索引擎的虎视眈眈。

李彦宏可能已经有了一夜暴富者的经历,但绝对不会有那样的心态,毕竟他要打造中国的Google嘛。

8、张汝京

是“强硬的非法投资”还是为企业前途的明智之举

张汝京: 中芯国际执行董事和首席执行官。1948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毕业于台湾大学,于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获得工程学硕士学位。

时间:2005年3月

地点:台湾

人物:张汝京

事件梗概:从2003年以来,张汝京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中国大陆度过的。2005年新年伊始,他的中芯国际芯片在大陆的代工厂已增加到8家。

2005年3月,一纸由台湾经济部发来的,“非法投资大陆”的罪状书,打乱了张汝京继续开辟新大陆的梦想。罪状书点名指控张汝京在大陆“非法投资”,并以此“罪名”对他处以新台币500万元的罚款。同时,声明强调:如果张汝京没有在6个月内从内地撤资,将被重复处罚,直至遵从命令为止。

半年后,针对500万罚款分文未交的张汝京,台湾当局开出了更加严厉的第二张罚单——1000万元新台币。

张汝京的态度一直十分坚决,在第二张罚单之前,张汝京已经申请放弃台湾户籍。2005年7月9日,张汝京卸任公司董事长一职,由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王阳元继任,同时继续保留其中芯国际执行董事和首席执行官职位。

是什么让张汝京有这样的底气?中芯国际在大陆的投资,究竟“是强硬地进行非法投资”,还是为企业前途的明智之举?

正方:台湾IT要发展,不来大陆投资将自毁前程,张汝京在大陆的投资是明智之举,台湾当局如此“打压”无疑将引起全台商的“公愤”,也必将制约台湾IT企业新发展。

反方:中芯国际的部分产品已经威胁到了台湾同类企业的利益,台湾当局必然要压制中芯国际的发展势头。所以惩罚有理。

点评:用张汝京的话说,中芯国际在内地发展的5年,也是台湾当局打压的5年。张汝京等为什么会遭受如此“待遇”呢?原因归结起来很简单:自从2000年在上海创建之后,中芯国际飞速发展,已经引起了台湾主管当局的“警觉”;2000年创建于上海的中芯国际发展迅速,按目前的发展态势,2006年将成为仅次于台积电、联电的全球第3大半导体代工厂商,尤其是中芯国际2005年3月17日和18日在纽约和香港的成功上市,更是牵动了岛上敏感的神经。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中芯国际所从事的半导体行业是台湾地区工业的支柱产业,台湾对这些行业投资大陆一直都有严格的“禁令”,打压事件屡有发生。

业内人士认为,台局此次重罚张汝京是“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但是,这种强制性的政府干预行为,是否能阻止台湾IT企业与大陆市场的互通趋势?我们先不论张汝京如此强硬是不是明智,只是台湾IT想要发展,连大陆都不来投资,绝对是不明智。

9、陆纯初

是偶然的处世失败还是注定的性格悲剧

陆纯初:EMC大中国区总裁。出生于新加坡,常住香港。新加坡大学工商管理学位。

时间:2005年4月19日

地点:北京

人物:陆纯初

事件梗概:2005年4月19日,原甲骨文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陆纯初被正式任命为EMC大中华区总裁,统管这家全球最大的企业级数据存储公司设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的业务。此前,陆纯初被他为之服务了3年的老东家甲骨文下了“逐客令”。

一个甲骨文的灵魂人物下岗,竟被媒体和业界称作“大快人心”!看看陆纯初的前同事们如何总结他这个人的:菲薄而失势同仁。曾几何时,甲骨文中高层离职率一度高达70%,作为“主管”的陆纯初非但不从自身找原因,还宣称“离开的人是不合格的”。

可惜,这位“够资格”的甲骨文领导者也被扫地出门。现在回头看看陆纯初带领下的EMC,与半年前相比,似乎并无任何变化,EMC在中国市场取得份额第一的成绩,也不过是2005年第一季度的陈年往事。于是不少人认为,陆纯初的性格以及处世方式,值得争议。

看看对手戴尔的飞速攀升,HP的疾步平稳,也许“自命不凡”的陆纯初还有一些能力为EMC中国拿出个见得人的成绩单。若拿不出来,难道再拿“中国市场脑袋有问题”的借口为自己开脱?

正方:陆纯初时代的甲骨文,是一大刀阔斧改革的年代,没有几个人像他那样有魄力,他是性格强势的改革者。

反方:陆纯初处理不好各种关系,被甲骨文扫地出门,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悲剧。

点评:陆纯初被扫地出门,至少从另一个角度上可以看出陆纯初在其前东家甲骨文任职期间人际关系处理上的严重失败。就算选择了另嫁,还是被时刻“惦记”着,可以说没几个离职的领导如此惨淡。于是有人说,一个人的性格,完全可能左右自己的命运。作为一个管理者,连自己内部的关系都处理不好,何谈什么客户与服务?做企业更是做人,人品很重要,道德很重要。可是,陆先生良好的知识背景,多年的IT从业经验,和一颗致力于改革创新的心,却很少被人提及。一个强势的人,注定被周围的一些弱者非议,这并不能成为否定一个人的根据。不过,如果陆先生能抽空“改革”一下自己的情商,别人就不会担心他的性格悲剧了。

10、严晓群

是瘦身运动还是断腕救命

严晓群:南京斯威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1965年1月15日生于江苏溧水县;毕业于华东工学院(今天的华东理工大学)应用电子专业。

时间:2005年11月2日

地点:南京

人物:严晓群

事件梗概:2005年9月27日,中国证监会和上海证监局下发给斯威特旗下的上海科技的一纸监管函,首次揭开了斯威特系资金黑洞:南京斯威特集团关联企业占用3.82亿元资金的公告披露。

至此,严晓群及其斯威特系一夜之间,成为全国业界关注的焦点。

严晓群的发家史是从1992年销售点钞机开始,10年间,就将其自创企业斯威特发展到2003年营业收入为180亿元的集团控股企业,而2002年斯威特的营业收入也不过20亿元人民币。

所有这些都归功于严晓群为他的斯威特系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赢利模式”。即“国际合作、行业整合、资本运作”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它融入国内外商业圈,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国内某些传统产业,但其核心是资本运作,当好资本猎手。在廉价收编ST中纺机后,又将小天鹅纳入囊中,旗下聚集了包括上海科技、ST长岭在内的4家上市公司。一时间在资本市场中,斯威特的风光无人能出其右。

最近的种种迹象表明,严晓群“通过市场化重组等措施调整扩张思路”的瘦身决心似乎下得很坚定,也很彻底。但严晓群所谓的瘦身,又准备瘦身上的哪几块肉呢?我们不得而知。

正方:相对于斯威特系庞大的产业规模和资金调度总量而言,区区数亿元的财务问题和资金周转困难不足以否定严晓群的功劳。

反方:目前整个斯威特系处境窘迫,崩溃在即。严晓群面临的资金问题虽然总量有限,但是对于这类靠整体性调度资金、实现产业扩张的公司而言,这些问题足以表明其资金运作已经卡壳、出险。

点评:纷纷扰扰的2005年即将过去,那些顾雏军之流的资本玩家相继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严晓群算是最后一个,但若其能够及时改正,回归实业正统,他和他的斯威特系也许会迎来2006年的春风。

就其目前的“瘦身”重组计划来说,严晓群算是对自己的过去作了“归正”。但我们的疑问是,斯威特进军白电与其他家电巨头的竞争优势何在?难道每次在遇到问题时,一个企业的出路才被众人所“关注”么?也许这次困境过后,用心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严晓群才能真正从虚假的资本套路中“大彻大悟”。

推荐访问:中国 争议 点评 人物 IT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