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资本

时间:2023-04-28 20:54: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一、上路

科尔姆·托宾长篇小说《布鲁克林》中的艾丽丝,是恩尼斯科西镇上的姑娘。恩尼斯科西镇属韦克斯福德郡,从《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爱尔兰地图看,韦克斯福德郡位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以南,临圣乔治海峡,恩尼斯科西在韦克斯福德郡北部。后来,艾丽丝去美国东岸纽约的布鲁克林,是由姐姐罗丝陪她乘火车到都柏林,从火车站搭出租车到码头,送上去往利物浦的轮船,沿爱尔兰海入北海峡,一夜过后,次日清晨泊岸,哥哥杰克接了她——在他们镇上,许多年轻人到英国谋求发展,利物浦或者伯明翰——兄妹俩消磨一目,向晚时分便登上跨大西洋航班的海船。由此看来,艾丽丝所生活的小镇,地理上比较偏僻,可说是爱尔兰的腹地。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它是过着闭锁的生活,相反,它很开放,始终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络。《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上写着这么一行:“爱尔兰移民人数之多长期以来居欧洲首位。据估计,国外出生于爱尔兰的人约相当于国内人口的一半。”去英国自然是最近便的选择,我们所知道的许多英国作家,都是出生于爱尔兰,尤其是在独立之前,去往伦敦是年轻人走向世界的必经之途,乃至是最终归宿。比如王尔德,萧伯纳,著名的《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在爱尔兰文学博物馆,全列入爱尔兰作家的行列。在更遥远的大西洋那头,美洲新大陆,一八四零年代,爱尔兰全境内土豆歉收,大饥荒延续五个年头,大批难民涌入,甚至在某种程度改变了美国人口的结构。据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民主历程》一书中的统计数字,一八五零年,纽约已聚集爱尔兰移民十三万,占全市人口四分之一,五年以后则增长至三分之一。从科尔姆·托宾的小说《布鲁克林》看,爱尔兰移民在纽约布鲁克林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成社团性的组织结构。在这异乡的小社会里,多少也是凭借着所来自的地区和亲缘而分布出远近疏密的关系,像引荐艾丽丝去美国的弗拉德神父,在布鲁克林负责一个教区,他说话就带着恩尼斯科西口音,他家乡所在的罗彻福德镇,想来是极小的地方,地图上找不到,艾丽丝家在那里的一个熟人,恰巧就是神父的舅舅。艾丽丝的房东柯欧夫人,不止是韦克斯福德郡人,而且还是恩尼斯科西镇上杂货铺老板娘凯莉小姐的母亲的堂姐妹,艾丽丝去美国之前,曾经在凯莉小姐铺子里打工来着。用弗拉德神父的话说:“布鲁克林有些地方,很像爱尔兰,到处是爱尔兰人。”

所以,艾丽丝生活的小镇,延伸至整个爱尔兰,都有些像我们所说的“侨乡”。在上世纪80年代——还是依《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为准,爱尔兰总人口为三百四十四万,其中都柏林就占去五十四万多,科克近十四万,韦克斯福德最近处的大城市沃特福德三万多,余下约二百七十万人分布在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恩尼斯科西能分配到一万都难说。在这有限的人口之中,经济与婚姻的周转运作都必须开拓边界,向外发展。小说中的谢里登和法瑞尔两家,可说是镇上的旺族,其实不过是小业主,前者在集市广场开一家店铺,后者在街上开酒吧,但两家的儿子因而就有了家业的继承,不用为前途发愁。星期天晚上,在名为“雅典娜神庙”的剧院里举行舞会,听这名字就可得知是如何华丽与时髦,又是如何的地处偏远,就像我们凡是称“泰晤士”“凡尔赛”的住宅小区一定是在城乡结合部,在这风气保守的小镇适度提供给年轻男女们的夜生活里,那两家的儿子,乔治和吉姆无疑是最受姑娘瞩目的小伙子。乔治·谢里登总是与橄榄球俱乐部的一伙结伴成行,吉姆·法瑞尔呢,穿着昂贵讲究,两人的相似之处就是表情傲慢。镇上最漂亮的姑娘之一南希,正在与乔治约会,可没有人对这桩姻缘看好,因为南希只是一家熏肉店站柜台的女店员,家境又一般,不可能有多少陪嫁。乔治曾将他的同阶层朋友吉姆介绍给艾丽丝认识,可吉姆爱理不理的,连罗丝都感到受伤,她严正警告妹妹:“以后都别走近那雅典娜神庙。”当艾丽丝在美国生活一年之后回到家乡,其时,她见过了纽约的世面,是大百货公司女内衣柜台的资深店员,并且在布鲁克林大学上夜校,再有一学年就能获得簿记员证书,有望晋职,她已是个成熟的女性,吉姆一反往昔,对她表示出热忱,依然对她有吸引,差点儿动摇她重归布鲁克林的行程。想象一下,这些“小开”们在镇上居民心目中的地位吧!

有生意继承的业主的儿子,可安居乐业,免受离乡背井之苦,除此,还有一种好命,就是像艾丽丝的姐姐罗丝,在大卫磨坊公司做职员。磨坊公司顾名思义是从事粮食加工运输的事务,看起来是董事会制,恩尼斯科西只是其中的分部,由股东之一,苏格兰的布朗先生司职,所以很可能是个跨国公司,规模相当可观。能够在那里工作,就等于进入小镇的上层社会。很显然,罗丝过着现代的生活,身为高尔夫球俱乐部成员,每年两次去往都柏林购物,年近三十还保持单身——无论出于什么理由,这种特立独行都得到镇民们格外的包容,人们心下都承认,像罗丝这样的女性,理所当然拥有不受传统拘泥的人生。但这样的机会非常有限,尽管罗丝也为妹妹设计了与她同样的道路,小说开头时候,艾丽丝就将读完职业会计学校的初级课程,可是大家都明白——“至少在目前的恩尼斯科西,无论资质多好,也找不到工作。”因此,凯莉小姐让艾丽丝来杂货铺打工,摆出一副恩施的态度,完全不以为会受到拒绝,事实上,艾丽丝也没有想到拒绝,可以见出小镇上就业形势的紧张。

如果不是罗丝的朋友弗拉德神父的帮助,将艾丽丝引入美国布鲁克林,艾丽丝也许就将在凯莉小姐的铺子里工作下去。勿论凯莉小姐态度如何,她的杂货铺可说是镇上的名店,出售的火腿、纯奶油、乳酪什么的都最好最新鲜,货色也最齐全,有许多尊贵的回头客光顾买卖。同样做店员,在凯莉小姐店里总也要有些荣誉感。再过几年,终究会有一个小伙子与她约会,不一定非是法瑞尔家的吉姆,家业不必那么殷实,许多平凡的男孩子都有着热情的好心肠呢!他们会恋爱,结婚,然后生儿育女,就像罗丝所不屑的那种老同学——“推着婴儿车过大街”。可艾丽丝并不以为这生活有什么不好,她不像姐姐心气高强,而是谦逊随和。她为姐姐骄傲,穿姐姐的旧衣服也感到很荣幸,可是这一切都在不期然间改变了。

罗丝是在高尔夫俱乐部认识回家探亲的弗拉德神父的,据神父说,多年前就与她们的父母相互知道,那时罗丝还是个小女孩,罗丝的母亲却没有想起来关于他的什么情况。她的思路先是从“弗拉德”这个姓氏进入,想到摩纳吉尔村附近有姓“弗拉德”的,却想不出有谁做了神父。等弗拉德神父说到他母亲是罗彻福德小镇上的人,方才想到一个熟人,恰就是神父的舅舅,于是攀上了乡亲。乡下地方就是这样,世世代代的老户人家,盘根错节,牵丝攀藤,中国人的老话:人不亲土还亲。弗拉德神父对艾丽丝在杂货铺打工感到惋惜,因此大力推荐美国,说那里有许多发展的空间。艾丽丝的母亲认为美国固然是好,可是“太远了”,而且。“可能会很危险”。但当弗拉德神父表示他能够负责艾丽丝去美国布鲁克林,母亲和姐姐都没

推荐访问:温柔 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