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

时间:2023-04-28 18:54: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提倡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本文针对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会计专业 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初级会计实务人员,通过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熟练地处理各项基本经济业务,为毕业后从事实际会计工作打下良好的会计理论和操作基础。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适用面很广,学生毕业后分布到各岗各业。但近年来,会计人才产生了供需矛盾,主要原因是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距离职业岗位要求较大。因此,我们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点专业之一的会计专业,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一、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要求。

在会计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中,中等职业学校往往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的要求安排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活动。会计实践往往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1—2个月的集中实习。由于课时紧、实习内容多,学生在规定时间不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全部实习内容;有的学校干脆把学生“放羊”到社会上,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名义上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很多学生因不能联系到实习单位而无法进行实习,最后只能找个假单位、盖个假公章了事;有部分学生虽然联系到实习单位,但由于没有一定的关系而无法接触到真正的会计业务处理,只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一看,根本达不到会计实习的目的。

(二)会计专业教学缺少课程实践环节,学生实践环节断档。

会计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会计理论教学如此,会计实践活动也应如此。会计专业课程在理论课结束后,缺少为巩固会计理论知识而进行的课程实践环节,使学生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无法与会计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兴趣,而且加大了集中实践活动的难度,学生往往学到后面忘了前面,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

(三)会计模拟实验室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均按照职业教育的相关要求,基本上设置了会计模拟实验室,但往往利用率过低,主要原因是设备配置不全、实验教材落后、实践指导教师缺乏或知识单一等,无法真正发挥会计模拟实验室的作用。

(四)会计专业缺乏既具有一定的会计理论教学经验,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职业学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专业教师往往只有会计理论知识,缺少一定的会计实践经验;有的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由于只熟悉某一行业或某一岗位的会计工作,不能满足实践环节的要求;有的教师虽然具有会计师资格证书,但只是具备资格而已。

(五)会计专业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课程都还采用灌输式教学,侧重理论和方法的传授,学生很难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导致综合能力不高。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尚未充分运用,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手段仍占主流。

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会计专业课程要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真正体现教学中“德育为先”的理念。

“不做假账”是会计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这也就是说,会计行业它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会计行业正因为诚信、真实、可靠的职业本质,才获得社会的信赖与赞誉。因此,中职学校应尽快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出事业以诚信为基、做人以踏实为本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会计专业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改革,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树立“能力为本”的观念,以能力开发为核心,发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这三大能力要素,突出“理论够用,技能管用,应知为用,应会为主”的教育策略,形成能力达标教育和职业资格认定两大体系,以增强学生毕业后上岗就业和转岗就业所必需的综合适应能力与竞争发展能力。会计专业的“热度”在近几年已经降下来,社会上拥有会计执业资格证书的不在少数,但又有多少人能上岗便能实际操作。现行的课程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学术性和理论性课程所占比例较大,真正的职业技能学习只占三分之一时间,而且这种时间也难以保证。我认为应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改革。专业基础理论课应以应用为目的,完成一个章节的理论课程,立即配套一章相应的实训课程,做到精讲多练,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材编写应加强专业课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开拓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将原先的《会计实训》课程贯穿到所有的理论知识中,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打破原有的编排体系,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能与实践有机结合,不至于形成学《会计实训》时理论知识还要重复讲解的局面,这样既可解决理论课的枯燥乏味,又可解决实训课的理论盲点。

(三)会计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应根据专业所涵盖的行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来定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业务范围,以及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会计学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安排会计教学内容时,一定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适度地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在《基础会计》部分,应该在阐述会计目标、会计核算前提、会计核算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会计凭证到会计账簿再到会计报表这一完整的会计循环过程;《财务会计》部分则着重讲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项会计要素的核算,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成本会计》部分则着重以工业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的成本核算为主线,具体阐述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另外,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采用“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具体是指在课程设置时将会计职业相关证书考试课程嵌入到该专业相关课程体系中,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既接受学历教育又接受认证教育,在毕业时既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又可以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从而保证学生在毕业时,甚至最后一学期参加社会实践时就有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

(四)会计专业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保障。

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应由教师的“单一型,绝对权威型”向“一专多能型、行为导向型”转变,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大脑风暴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引导教学法及模拟教学法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增强终身学习能力。

其次,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中职的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要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又要掌握教育规律,必须具备“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再好的设备也只能是一堆死东西。因此,中职学校应尽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采取外聘、从企业中选聘、派教师下企业锻炼等多种途径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会计专业以实践课程改革作推动。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作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参与实践,给学生培养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机会,是创新性教学的重要手段,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实施。

1.穿插于理论课中间的实践教学

认识实习:在学生入校后安排他们进行认识实习,由此学校要建立会计实训室,也就是建立模拟财务处(科),设置各个岗位,室内陈设完全仿真,备有单位内部自制的和来自银行、供应、运输等单位的各种原始凭证,配有应有的办公用品,如算盘、科目章、印台、墨水、糨糊、大头针、回形针等,以及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样本,墙壁上张贴一些业务流程图和岗位职责要求,等等,使学生一进门就如到了财务科,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增强职业意识,明确专业目标,克服专业接触太晚的弊端,同时增加对会计用品、会计操作流程的感性认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实习:课程实习包括:(一)会计基本技能:(1)写算基本功;(2)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3)登记账簿;(4)编制会计报告。(二)实训规范:(1)账簿启用;(2)簿记规则;(3)职责分工;(4)装订成册。(三)实训程序。(四)实训报告的撰写等的培养。

2.毕业实践

职业教育有岗位针对性强、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毕业实践教学作为职业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默契,是前面各个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提高,而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毕业实践可采用走出校门,到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进行产学结合开放式毕业实践教学,这样既可为工厂解决许多生产实际问题,又可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职业训练,乃至与所在单位签订工作协议,解决毕业分配问题。

以上只是对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真正要加强落实还需大量具体的工作,课程体系将随着科技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而不断改进,我国的职业教育必将蓬勃发展。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会计专业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