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时间:2023-04-27 16:48: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近年来,许多问题的激化和社会矛盾的产生都是因为人们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潮影响下抛弃了自己的道德底线,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解决当今社会矛盾的重要指导思想。当代大学生作为文化思潮的先锋,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他们的使命。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传统文化教育 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01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以儒学为核心,包涵各种思想内容的社会文化体系。其主要内容与思想属性在古代已基本定型,并呈现出独立性、稳定性与开放性、创造性兼而有之的品格。

1 现状分析

1.1 时代特点

“五四”运动以来,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适应期,尤其是十年文革“破四旧”的思想更让传统文化险些消失殆尽。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外国文化逐渐渗透到我国,与传统文化形成巨大反差,社会陷人推陈出新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矛盾中。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的建设目标,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化解诸多矛盾的良药。近年来,虽然国家先后有一系列政策出台,电视媒体如《百家讲坛》系列节目都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但是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仍不尽如人意。

1.2 学生特点

《华夏时报》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大学生有60%,能完整背出古诗词或正确回答出作者的大学生有45%,认为传统文化有用的大学生有20%,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大学生占总数的30%;而有97%的同学认为学习英语是绝对有用的。在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调查中,7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诸如中秋、端午等节日重要,但是也认为圣诞、情人等西方节日同等重要性。而且,正处于青春逆反期的学生对于西方所谓民主、自由的浪漫主义文化情有独钟,从而对“传统”二字产生抵触,认为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迷信。

1.3 教学特点

高校相较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更看重就业率、升学率等指标。教学计划对专业课安排较多,没有多余学时开设语文等通识教育课。即便开设也不重视,授课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学生第二课堂教育以公益创业、就业指导、升学讲座等为主,弘扬传统文化活动很少。

2 原因分析

2.1 个体原因

首先,当代大学生生活阅历较少,价值观没有成型,容易受到功利文化影响。部分国家利用此点,向学生进行文化侵略,宣扬暴力、色情文化,使其对此类“自由”心驰神往进而对传统文化唾之以鼻。

其次,就业升学压力大,因此“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在这个群体中蔓延。学生就业升学更看重专业、外语、计算机技能,对时事热点都不尽了解,更无暇顾及传统文化方面修养。

2.2 社会原因

首先,社会对传统文化宣传力度有限。社会宣传中以盈利性质广告为主,电视节目中娱乐节目占领大部分市场。虽有小部分宣传,但没有形成体系,只停留于形式或表面,很难使人民对传统文化有深层的领悟和体会

其次,网络时代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网络游戏、社交、媒体、购物等诸多平台大多以营利为主,几乎不会直接涉及传统文化。对于专门宣传传统文化的平台,群众关注度也少之甚少。

再次,书籍多偏向功利性和实用性。根据亚马逊2014年上半年度图书排行榜,排名前10名依次为《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追风筝的人》、《百年孤独》、《不曾走过,怎会懂得》、星火英语真题试卷新题型真题详解+标准预测(4级)、《自控力》、《看见》、《当时忍住就好了》、《查理九世21:沙海谜国》、《天才在左疯子在有》。可以看出,群众购买书籍以休闲、励志、外国文学类书籍为主,没有直接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

2.3 高校原因

首先,人文课程开设流于形式。高校人文课程较少,一般为大学语文、文学作品赏析等较浅层面上的课程,而且,学生参与此类课程多数为了满足学分规定或考虑到通过难度较小等因素,不会引起学生重视。

其次,人文师资缺乏。授课教师多以文学院系的教师为主,多数教师有自己的研究领域,但对授课内容不甚了解。

再次,课程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内容过于陈旧,小学时期的内容又在高校里重新学习,使得学生兴趣下降。同时,内容缺乏时代感,学生意识不到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长此以往,此类文化必然竞争不过新潮文化。

另外,形式单一,照本宣科。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一般为课堂或讲座,课外活动较少,使传统文化无法走出书本、走出课堂。

3 方法探讨

3.1 统一思想

首先,让学生看到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与道德缺失的矛盾之中,存在的渚多阴暗面正是因为人们已经在功利主义的浪潮中忘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而这种缺乏道德的功利必将阻碍社会的发展,使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因此现代社会亟需唤醒沉睡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对传统文化的需求。自身发展好坏不能以赚钱多少来衡量,而是在于自身价值展示的程度。许多学生在走人社会后,个人发展停滞不前,这种结果的根本体现了自身文化修养的局限。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自身素质,对个人成长及社会影响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并非自己能力不够,而是卡在了道德的短板上,因此,加强自身传统文化培养与能力同等重要。

再次,不能通过排斥他国文化来强加本国文化。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精髓,存在即合理,尤其是比我国发达的国家,我们更要尊重和学习其优秀文化,这种虚心求教的态度也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并未落后,只是逐渐在被人遗忘。因此,高校教育如果排斥他国文化,就是在否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身。

3.2 课程开设

首先,高校亟需开设语文课。语文课要成为高校必修课程,增加学分和考核难度,不能把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只有高校摆出重视态度,学生才会对此引起高度关注。

其次,开设种类多样的文化类公共选修课。如开设中国戏曲、中国象棋、中国古建筑设计等课程,此类课程可以有针对性地吸引特定兴趣的学生,既能使学生的分流,免于出现课堂满员现象,也能使教学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

再次,把握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因为传统文化概念过于宽泛,大类教学对教师水平要求很高,也缺乏精度和专度。高校需要将传统文化教育细致划分,课程内容有所侧重、与时俱进,使学生学有所选、学有所用,为培养多元化人才起到引导作用。

3.3校园文化

首先,开展文化交流。讲座作为最基本、最简便的教学形式产生的教学效果却不容小视,高校须把握主讲人的资历和内容。开展文化讨论会可有效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高校须把握会议主题。讲座侧重于“听”,而讨论侧重于“说”,二者统称为交流。

其次,加强硬件方面投入。课堂应配套教学内容相关物品供学生观赏或使用。传统节日高校应对校同做好相应气氛布景,让学生亲身感受文化氛围。

再次,组织参观博物馆等活动。课堂授课只是从形式上认识了一些传统文化,为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高校在组织课外活动上应减少纯娱乐活动,鼓励学生多举办参观博物馆、游览周边历史遗迹等既有学习意义又能够增加集体凝聚力的活动,深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3.4 师资队伍

首先,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高校教师在对文化课程没有深入地研究和了解的情况下授课,会造成备课没有方向,授课内容较为浅显和枯燥,知识体系没有权威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其次,加强师生双向沟通。课堂应开展问答形式,对同学们的提问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给予相应的解答,对于解答不了的问题,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或布置作业,教师与学生在问答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3.5 宣传

首先,校园媒体广播。抓好校园广播是校内宣传最直接的手段,应开设传统文化专题栏目,每期以不同的主题加以介绍。

其次,网络宣传体系建设。网络媒体多种多样,微信、微博已经成为学生使用网络的主流应用,高校可以创建自己的微信、微博平台,以便更好地宣传传统文化。如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发布繁体字介绍、节日介绍、风俗介绍等兴趣栏目供学生阅读。

再次,校园内部公告栏宣传。在校内公告栏中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专栏,通过海报等形式进行宣传,并定期更新内容。

参考文献:

【1】李燕.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2】黄高锋.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0,(-3).

【3】2014上半年度亚马逊图书排行榜[EB/OL】.http:///1916.html,2014-06.

【4】孔德立.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北京教育,2013,(1).

【5】韩晓.略论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现途径【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2).

推荐访问:文化教育 当代大学生 传统 高校